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21.01.2016  09:28

商贸流通业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近年商贸流通发展看,其本身作为一个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度越来越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物流的聚集与扩散,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集结与整合,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商贸流通业的内涵

商贸流通业是指以各类销售、经营、贸易、投资等商业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主要包括批发、零售、餐饮、物流等生产生活服务业门类。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定义和范围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纵观国内外机构学者的观点,关于商贸流通业的范围界定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认为商贸流通业仅限于商流的主体,亦即批发与零售业;第二类认为商贸流通业的范围应广泛包括产品自厂商转移至消费者间的所有流通过程,即在批发与零售外,再纳入了货运业与物流中心等内容;第三类是广义的流通范畴,包括生产者到最终使用者的全部连接过程,除商流、物流外还包括了相关的资金流通与信息流通,其范围类似于第三产业。

我国对于商贸流通业的界定并不统一。早在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其中涉及的商贸流通业主要指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及居民服务业。《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商贸流通业范围包括:生产资料流通、工农业品销售等生产性商贸服务业;零售、餐饮、社区商业等生活性商贸服务业;典当、旧货、拍卖、成品油等特种商贸业。本文中界定的商贸流通业与浙江省规划一致,主要范围包括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以及物流业等相关行业。

二、 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随着GDP 的增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成递增的趋势。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温州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部门,对拉动温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们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代表流通业的发展情况。2013年温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6.38亿元,是2008年的1.95倍,是十年前的4.09倍,是二十年前的23.1倍。从速度看,二十年年均增长17.0%。下面的图表体现了这一趋势。

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末,温州共有批发、零售、餐饮业法人单位28552个,从业人员240610人,资产总计2117.53亿元,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3.11倍、2.16倍和1.43倍。其中,批发业法人占59.1%,零售业法人占36.6%,餐饮业法人占4.3%;批发业资产占79.3%,零售业资产占18.6%,餐饮业资产占2.1%。(详见表1)从增加值看,2013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合计632.92亿元,占GDP比重为15.7%,比2008年提高3个百分点。

表1:2013年温州批发、零售、餐饮业法人单位情况

 

法人单位(个)

比2008年增长%

从业人员(人)

比2008年增长%

资产总计(亿元)

比2008年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比2008年增长%

合 计

28552

3.11

240610

2.16

2117.53

1.43

3307.90

2.13

批发业

16880

2.87

127904

2.24

1679.60

1.45

2383.40

2.01

零售业

10453

3.38

81800

2.03

394.30

1.35

874.60

2.51

餐饮业

1219

5.67

30906

2.21

43.63

1.28

49.90

2.81

(二)专业市场蓬勃兴起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也是反映一个地区流通能力的主要经济指标,其规模和水平是反映温州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各类市场特别是大型批发市场在衔接产销、活跃流通、平抑物价、引导生产和增强经济辐射效应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温州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起步早、数量多、种类齐、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的特点。市场的发展是在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日益发展和专业户、专业村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在初级集贸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兴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温州商品交易市场已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并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3年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9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6个,生产资料市场89个,生产要素市场7个,网上市场28个,服务市场2个。全年各类市场成交额1109.81亿元,是2000年的2.39倍。其中超亿元市场82个,年成交额829.24亿元;超十亿元市场24个,年成交额637.19亿元。与2000年相比,超亿元市场多9个,超十亿元市场多16个。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兴旺对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温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三)经营业态形式多样

一是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销售平稳。 2013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213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5.8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的贡献率达18.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37家限上超市零售额55.59亿元,同比增长7.3%;7家大型购物中心零售额34.19亿元,同比增长3.1%。开太百货、银泰百货以及财富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纷纷出台优惠促销措施,助力零售业绩增长。 二是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商贸综合体、连锁经营等得到较快发展,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连锁门店数(产业活动单位)2135个,从业人员24217人,营业收入233.13亿元。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据省商务厅数据,2013年,温州通过网络实现商品成交额390.79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省比重10.23%,比重居全省11个城市第4位。温州居民(企业)通过网络消费318.41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省比重14.1%,消费比重居第3位。商贸综合体——万达广场入驻温州,也为普通消费者和工薪阶层购物提供了新的场所。

  ( 四)物流行业较快发展

一是货物运输量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货物运输总量12362.68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641.45万吨,比上年下降0.8%;水路运输3728.67万吨,比上年增长14.9%;铁路货物运量641.45万吨,比上年下降0.8%。2013年,温州港货物吞吐量73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2%。

表2  2013年温州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情况

指         标

实绩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量(万吨)

12362.68

3.8

#铁路

641.45

-0.8

公路(营运)

7989

-0.4

水运

3728.67

14.9

航空出港货物

3.56

28.5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7379

5.5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

57.02

10.2

二是邮政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 2013年,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快递业迅猛发展,从业务总量看,全市快递业务量累计2.17亿件,同比增长61.9%,居全国各大城市第13位,省内仅低于杭州、金华;从业务收入看,快递业务收入19.61亿元,增长55.4%,居全国各大城市第13位,省内仅低于杭州、金华、宁波。

三、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规模经济。 温州本地商贸流通企业大多以中小流通企业为主,在1988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中,按最新统计标准,仅有16家为大型企业,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2%。16家大型批零企业实现销售额408.97亿元,占限上法人单位销售额比重为16.9%;实现零售额172.24亿元,占限上法人单位销售额比重为24.6%。尽管有浙江人本超市有限公司、温州百一超市有限公司等比较大的企业,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突出。温州商贸流通产业企业总体上呈现“低、小、散”的现状,缺乏规模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与省内先进城市比,专业市场辐射能力相对较弱。 温州商贸专业市场发展早,九十年代先发优势明显,是周边城市主要商品集散地,但是近年来受土地空间、政府引导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市场发展先发优势消失。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市场对商贸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偏弱。 2013年,我市亿元市场年成交额占全社会批零业销售额16.2%,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比居前的绍兴、金华分别低20.1个、16个百分点。 二是专业市场成交总量在全省份额偏小。 我市专业市场个数占全省10.7%,年成交额仅占全省的5.6%,平均市场规模相对偏小。 三是专业市场发展速度慢于省内主要城市。 2007-2013年,我市亿元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6.2%,比全省平均增幅低4.2个百分点,宁波、嘉兴、绍兴、金华年均增速超过10%,台州年均增长8.1%,杭州年均增长9.5%,均远高于我市。

(三)区域商贸发展不均衡,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缓慢。 由于我市11个县(市、区)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引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成、泰顺、洞头三地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改革严重滞后。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消费方式、消费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城乡消费不均衡现象日益加重,城乡市场分割较为明显。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直接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影响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城乡市场两极分化明显。

2013 年温州各县(市、区)消费品零售额状况

指 标

全社会

限上单位零售额

绝对量(亿元)

增长(%)

绝对量(亿元)

增长(%)

温州市

2136.38

11.2

787.94

5.4

鹿城区

679.76

7.0

193.48

-5.3

龙湾区

249.12

10.2

155.27

2.8

瓯海区

150.93

14.0

58.82

12.1

开发区

44.58

9.0

24.92

5.1

洞头县

17.04

18.0

4.38

28.0

永嘉县

102.67

14.9

36.94

21.2

平阳县

125.24

16.2

28.18

29.0

苍南县

214.38

16.2

57.05

15.3

文成县

28.19

17.5

6.20

29.0

泰顺县

27.56

17.5

7.70

16.4

瑞安市

261.04

11.4

120.11

7.3

乐清市

235.88

13.0

94.89

8.1

四、促进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市场改造提升力度,以市场发展推动商贸。一是加快市场改造提升步伐,完善市场整体配套功能。 通过新建、整合、搬迁、关停等工作途径,逐步引导主城区专业市场向城市外圈转移,推进市场集群建设。同时,完善仓储、货运代理、物流配送、交通运输等各类配套设施服务。促进专业市场与各类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园区的融合互动发展。 二是打造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电商化建设。 市场管理方应充分发挥指导生产、调节消费的信息功能,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户之间的桥梁,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并以特色产品为本,推进电子商务运用。 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业,拓展对外辐射力。 打响温州“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城市品牌,充分利用“温州人”资源和温州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以专业市场为支点,引导专业市场向外拓展。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商品展销会,为市场拓展提供有力的平台。

(二)加速与工业、农业、旅游业渗透融合,以产业联动壮大商贸。一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工业相结合。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工商联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州人”资源,拓展商业渠道,提高温州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农业相结合。 围绕铁皮石斛、茶叶、瓯柑等温州特色农产品,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组建一批农产品专业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 三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加大旅游景点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和扶持力度,完善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加大旅游产品和旅游食品的开发力度,达到商贸服务业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效果。

(三)加快“退二进三”步伐,以城区、中心镇商圈带动商贸。 一是编制好“十三五”温州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规划。 发改、商务部门需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做好相应规划。 二是打造以市区为中心 ,各县(市)城区为分中心,集现代商业、新型商贸和商务办公、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商务中心,发挥城区商圈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建立辐射周边区域的农村市场体系。 全市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应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逐步得以实现。建立完善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和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等三大经营服务网络。实现主城区、中心镇、村(社区)相互贯通,形成外联市场、内联产业, 配置合理、相互促进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