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呈现积极变化

04.11.2015  17:3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内“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浙江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等转型升级组合拳,转型升级呈现新趋势和积极变化,提质增效的动能不断集聚,特别是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引导的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成长和走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分析指标体系的选择 

  为反映现阶段浙江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变化和成效,以现有统计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家统计局《基于需求的反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围绕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 环境资源、 民生改善6个方面,我们初步选取了18个核心指标,构建了反映我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反映结构变化的指标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率、城市化率、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反映产业升级的指标为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质量效益的指标为税收占GDP比重、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反映创新驱动的指标为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GDP之比、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折合时当量;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为资源集约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率、环境质量指数;反映民生改善的指标为五险综合保障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浙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2014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19221亿元,比上年增长8.6%,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从各市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杭州、温州、金华、舟山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高的是杭州市(55.3%),最低的是嘉兴市(41.6%),两者相差13.7个百分点。 

   2. 消费需求有所提升。 为改变居民消费率偏低这一经济发展“短板”,浙江加快形成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全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根据按支出法计算的全省GDP数据,2014年浙江居民消费率为36.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与38%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浙江居民消费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3. 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2014年,浙江城市化率已达到64.87%,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值高1.87个百分点。从城市化发展阶段看,浙江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杭州、宁波、温州,依次为75.1%、70.3%、67.2%,杭甬温都市区已基本形成,城市化水平最低的衢州为49%,比杭州低26.1个百分点。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环杭州湾产业带城镇化水平最高,温台沿海产业带其次,而金丽衢产业带最低。按地区划分,浙东北城市化水平较高,而浙西南水平较低。 

   4. 机电和高新产品进出口比重提高。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浙江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高于出口总额增幅,也高于全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为37.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体现中坚力量,民营企业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58.4亿美元,比重超过三分之二,达到67.4%。尤其是华三通信、海康威视、正泰太阳能、大华科技、横店得邦、万丰奥威、西子奥的斯、春风动力、阳光照明、万向、横店东磁等一批龙头企业,以创新驱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2014年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显现出引领示范作用。创新驱动发展将在培育浙江外贸竞争新优势,调整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保持浙江外贸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1.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 在“创新强省”战略指导下,浙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高新技术制造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从各市情况看,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7个市,最高的是杭州市(42.0%),最低的是丽水市(23.9%),两者相差1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2. 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浙江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贡献率显著提高。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2013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880亿元,占GDP的5%。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标志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显然文化产业正逐渐成长为浙江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 电商换市”等新业态迅猛发展。 全省各地结合当地产业优势、电商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根据省委省政府“电商换市”工作要求大力推进网络零售业发展,助推互联网+。据省商务厅数据,2014年,浙江实现网络零售额564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2%,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其中,杭州、金华等市在电子商务领域领跑全国,2014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54.4%、59.2%,比上年提高11.2、11.7个百分点。浙江通过“电商换市”,把电子商务打造为变革传统流通格局、创新新型商业业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撬动杠杆,成为国内电商最活跃、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三)质量效益稳定改善 

  1.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创造需求的重要资金支撑,税收占GDP比重是衡量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集中程度和反映政府对经济社会调节能力的重要指标。2014年,浙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8.6%,2010-2014年年均增长12.1%,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14年,税收收入7253.6亿元,增长9.0%,浙江税收占GDP比重21.4%。从各市情况看,税收占GDP比重最高的是舟山市(37.5%),最低的是衢州市(11.8%),两市相差2倍多。 

   2. 投资产出水平居全国前列。 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衡量一个地区增量资本投入产出效率,反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我省和全国来看,近几年该指标均呈下降趋势。2014年,全省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的GDP为171元,居全国第4位,比上年下降15元,同期全国下降8元,江苏下降9元,山东下降10元,广东下降22元。从各市情况看,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最高的是金华市(201元),最低的是舟山市(106元),两市相差0.89倍。对于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而言,该指标的波动性则愈加明显。  

   3. 劳动生产率较快增长。 劳动生产率水平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指标之一,也是衡量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指标。2014年,全省劳动生产率为10.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7.4%(可比价),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1.3倍。作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效率红利”正在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从各市情况看,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水平的有4个市,最高的是宁波市(14.9万元/人),最低的丽水市(7.5万元/人),两者相差近1倍。   

   4. 总资产贡献率基本稳定。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全国为14.3%,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从各市情况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个市,最高的是丽水市(17.3%),最低的是舟山市(3.0%)。  

  (四)创新驱动激发活力 

   1.R&D 投入强度加大。 浙江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907.9亿元,居全国第5位;相当于GDP的2.2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从研发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看,工业企业是浙江R&D经费投入的主体,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动机,经费支出力度较大,2014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84.6%。从各市情况看,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全省的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杭州和宁波两市,两市R&D经费投入合计占全省的49.5%。R&D经费占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个市,最高的是杭州市(2.98%),最低的是丽水市(1.14%),两市相差1.84个百分点。 

   2. 总体研发智力水平提升。 每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折合时当量即一个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与每万名就业人员的比值,反映一个地区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水平。近些年来,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人才政策创新,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素质稳步提升。2014年,全省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折合时当量为91.1人年,比上年提高8.7%。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折合当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杭州和宁波两市,最高的宁波市(142.0人年)与最低的丽水市(30.9人年)相差3.6倍。  

  (五)环境资源不断改善 

   1.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浙江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2014年,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1%,“十二五”前四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8%;万元GDP用水量为50.7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7%;单位建设用地GDP为21.2万元/亩,比上年提高4.3%。从各市的情况看,万元GDP能耗最低的是台州市(0.39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最少的是舟山市(15.3立方米),单位建设用地GDP最高的是杭州市(27.2万元/亩)。衢州市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均为全省最高,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和2.6倍,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的生产总值相对较低。 

   2.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任务。 作为全国减排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浙江着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格的省份,通过“减量定增量”、“刷卡排污”等多项独创体制机制举措,取得积极成效,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2014年,浙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3.94%、4.0%、3.25%和8.65%,四项指标四年累计削减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的121.4%、103.1%、120.4%和107.7%。各市均完成年度确定的减排目标,大部分市部分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014年,全省水、空气、声环境质量综合得分80.1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5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3.1%;全省平均霾日数70天,比上年减少14天;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舟山最高,最低为湖州。区域水环境水质达标率为63.8%,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8.5%,区域环境噪声55.6分贝。从各市情况看,整体环境质量得分最高的是衢州市(91.7分),相对较低的是受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嘉兴市(47.9分)。嘉兴市区域水环境、交接断面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仅为0%、14.3%和15.2%。 

  (六)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1. 社会保障向全民覆盖迈进。 通过健全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浙江五险综合保障的标准和水平显著提高。2014年,浙江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03%,比上年提高0.57个百分点;职工医保年人均筹资水平3132元,比上年增长15.4%;居民医保年人均筹资水平661元,比上年增长17.6%;失业保险支出水平(失业保险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0.13 %,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工伤保险月人均缴费工资基数2855元,比上年增长7.7%;生育保险人均筹资水平255元,比上年增长18.1%。 

   2.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收入的提高是扩大需求、影响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2014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2倍,增长9.7%;城镇居民40393元,居全国第3位,增长8.9%;农村居民19373元,居全国第2位,增长10.7%。被称为“GDP含金量”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浙江为4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3%。从各市情况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最高的是温州市(63.1%),最低的是宁波市(29.1%)。 

     

                                                                                                                                        (综合处  何春燕) 

附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