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统筹发展水平的测算与思考

30.07.2015  12:01

     

   内容提要: 利用2010-2014年全省和11个市的数据,测算主要指标的地区差异度和统筹发展指数,以期合理评价全省区域统筹发展水平,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实证分析发现,2010-2013年全省统筹发展水平提升不快,但2014年有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对统筹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最大,但我省经济发展“短板”依然存在,生态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压力较大,教育社保支出水平仍有待提高、环境治理任务仍然艰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大政府扶贫力度、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是加快推进全省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统筹发展  实证分析 

  

      一、统筹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总纲要求、以及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工作目标,统筹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从而引导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参考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目标导向,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4大领域构建10个核心指标,以期反映各地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水平。具体指标如下:  

  1.经济发展。采用人均GDP地区差异度、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区差异度、城市化率地区差异度来衡量。 

  2.人民生活。采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地区差异度、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度来衡量。 

  3.社会服务。采用平安浙江建设地区差异度、文化发展指数地区差异度、城乡人均教育事业费比率地区差异度来衡量。 

  4.生态环境。采用生态文明指数地区差异度、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地区差异度来衡量。 

   表1          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 

具体指标 

经济发展 

人均GDP地区差异度 

人均财政收入地区差异度 

城市化率地区差异度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地区差异度 

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度 

社会服务 

文化发展指数地区差异度 

平安浙江建设地区差异度 

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率地区差异度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指数地区差异度 

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地区差异度 

         二、统筹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2010-2014年全省和11个市的基础数据,测算10个指标的地区差异度,进而采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全省统筹发展水平。 

  (一)单项指标地区差异度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各指标地区差异度采用离散系数来反映。离散系数通常包括全距系数、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这里采用标准差系数来衡量。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值相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离散系数,是标准差,为均值。 

       

  离散系数大,说明某指标值的地区差异程度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差。离散系数小,说明某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强。 

  离散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1.2010-2014 年,离散系数大体呈由高走低的态势。 有的指标的离散系数有波动,经历了先走高、再走低的变动轨迹。但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其他年份,2014年各指标的离散系数明显减小,即各指标地区差异度明显减小。 

   2. 从四大领域看,经济类指标的地区离散程度大于社会类和生态环境类指标。 经济类指标的离散系数5年均值约为0.34,远大于人民生活类(0.16)、社会服务类(0.16)和生态环境类(0.11)。可见,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是当前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 

   3. 从10个单项指标看,人均财政收入地区离散系数最大,其次是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的离散系数5年均值分别为0.48和0.39,远高于其他指标离散系数的5年均值。其他指标5年均值多数在0.1-0.2之间,而平安浙江建设和生态文明指数的离散系数最小,都在0.1以下。可见,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的地区差异度还存在较大的缩小空间,当前提高生态经济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对于提高现阶段全省统筹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表2  各指标离散系数(采用标准差系数)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平均 

人均GDP地区差异度 

0.2668 

0.4297 

0.4342 

0.4178 

0.4044 

0.39 

人均财政收入地区差异度 

0.3859 

0.4835 

0.5222 

0.4941 

0.4997 

0.48 

城市化率地区差异度 

0.1152 

0.1240 

0.1306 

0.1405 

0.1454 

0.13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比地区差异度 

0.1105 

0.1130 

0.1527 

0.1480 

0.1649 

0.14 

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度 

0.1105 

0.1130 

0.1527 

0.1480 

0.1649 

0.18 

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率地区差异度 

0.1828 

0.1781 

0.1918 

0.1880 

0.2077 

0.19 

平安浙江建设地区差异度 

0.0824 

0.0497 

0.0500 

0.06 

文化发展指数地区差异度 

0.1075 

0.1626 

0.1513 

0.1500 

0.15 

生态文明指数地区差异度 

0.0478 

0.0390 

0.0425 

0.0522 

0.04 

环境质量评分地区差异度 

0.1573 

0.1818 

0.1353 

0.1515 

0.1649 

0.16 

 

  (二)统筹发展指数的综合测算及权重确定 

  由于各指标地区差异度难以确定目标值,目前相关研究也没有这方面的参照值。因此,这里不测算统筹发展指数的绝对水平,而是设定2010年的地区差异度为基期值,计算各年统筹发展的相对指数,以大致考察我省统筹发展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 

  统筹发展总指数的测算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进行相对化处理。先对每个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相对化处理(2010=1),由于用离散系数表示的单项指标是逆指标,相对化处理值为实际值除以基期值的倒数。第二步,采用主成分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个分类指数的权重,再结合专家知识最终确定分类指数的权重。第三步,通过加权计算出各个分类指数和总指数。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DI为地区统筹发展指数的数值,n为统筹发展指数分类的个数,m表示统筹发展水平第i类指数的指标个数。W i 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且。P ij 为第i类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 ij 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的权重,且。 

  在计算前,需要进行一些数据预处理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 缺失值的处理。 少数指标的个别年份数据不全,则采取回归法或均值法予以插补。如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度缺乏2010年数据,则计算企业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地区差异度和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地区差异度,用二者的均值近似代替。 

   2. 以2010年为基期的相对化处理(2010=1) 。由于所有的指标值为逆指标,相对化处理值为该指标的实际值与2010年的基期值之比的倒数(2010=1)。相对化处理法由于简单易行,可以较好地处理静态评价和动态监测的关系。 

   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客观赋值法确定权重,再结合专家知识进行调整,确定最终权重。 

  采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3和4。若按照特征值为1提取,程序会自动提取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高达96%。考虑到本研究从理论上构建的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的4个层面,在主成分分析时特意提取4个因子。4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刚好为100%,旋转后的因子矩阵更易于解释。从图1的提取主成分碎石图看,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变化显著,而到第5个因子后几乎无变化,曲线基本呈一条直线,这说明提取4个因子具有合理性。 

图1    提取主成分碎石图 

 

    从表4可看出,旋转后4因子代表的含义也基本与我们预定的相吻合。即: 

  第一主成分为经济发展因子。人均GDP地区差异度和人均财政收入地区差异度在此层面有较高的负荷。 

  第二主成分为生态环境因子。生态文明地区差异度、环境综合评价地区差异度在此层面上有较高的负荷。 

  第三主成分为人民生活因子。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差异度在此层面上有较高的负荷。 

  第四主成分为社会服务因子。城乡生均教育费支出比率地区差异度、平安浙江地区差异度在此层面上有较高的负荷。 

  从表3可以看出,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3.92%,18.80%、18.72%和18.56%。可见,在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的四个分类中,经济发展指数对全省统筹发展的解释力最强,权重也最大,其他三类差别不大。 

                                                      表3    因子提取结果:特征值与主成分贡献率  

成份 

初始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旋转后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方差的 % 

累积 % 

5.846 

58.459 

58.459 

4.392 

43.922 

43.922 

2.034 

20.338 

78.797 

1.880 

18.800 

62.723 

1.725 

17.251 

96.048 

1.872 

18.716 

81.439 

.395 

3.952 

100.000 

1.856 

18.561 

          100.000

  注:主成分分析 

表4          因子旋转结果(旋转成份矩阵)  

   

Component 

   

人均GDP地区差异度 

0.996  

0.052 

0.068 

-0.011 

人均财政收入地区差异度 

0.969  

-0.064 

0.239 

0.024 

城市化率地区差异度 

0.683  

0.087 

0.441 

0.676  

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差异度 

0.572 

-0.258 

0.640  

0.444 

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度 

0.202 

0.026 

0.902  

0.380 

城乡生均教育费支出比率地区差异度 

0.017 

-0.045 

-0.318 

-0.947  

平安浙江建设地区差异度 

-0.325 

-0.264 

-0.352 

-0.855  

文化发展指数地区差异度 

0.881  

0.123 

0.098 

0.041 

生态文明指数地区差异度 

0.304 

0.897  

0.289 

0.142 

环境质量得分地区差异度 

-0.087 

0.961  

-0.257 

-0.058 

  提取方法 :主成份。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 5 次迭代后收敛。 

  咨询专家意见,结合定性分析,保留原来的单项指标分类,对上述权重进行调整。兼顾单项指标的个数,每个分类中的单项指标权重基本采用平均赋权法。最终确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分别为35、20、25、20(总权重100)。 

  (三)统筹发展水平综合测算结果及分析 

  统筹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2010-2014年我省统筹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变动态势: 

   1.2014 年统筹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经测算,2014年全省统筹发展总指数为1.21,大大高于前4年的统筹发展指数。前4年的统筹发展指数不高、变化不大且到2012年有所回落。应该说,2014年的实质性变化与浙江省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有关。最近两年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针对制约浙江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强力打出了一套以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 浙商回归、“一打三整治”、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协调推进地区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推进山海协作工程、26县加快发展。从最近两年,特别是2014年全省统筹发展指数显著提升看,这些组合拳和举措已显成效。 

   2. 从四类分项指数值看,除社会服务指数外,2014年其他三类指数都较前4年有大幅提高。 社会服务指数近5年变动程度不大,这种动态性考察并不能说明我省社会服务方面的统筹水平比其他三类低。从前面的单项指标的离散系数看,社会发展类的部分指标离散系数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类指标。但社会发展类指标有分化现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度和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地区差异度明显高于平安浙江建设地区差异度。  

   3.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度的缩小对我省统筹发展水平提高的贡献最大。 从表5知,2014年统筹经济发展指数的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人民生活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前面的主成分析中,经济发展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高达43.92%,远高于其他三个因子的贡献率。这意味着2014年我省统筹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统筹水平的提高带动的。从表2的离散系数看,经济发展的离散程度虽然大大减小但仍然较高,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表5  浙江省近5年来统筹发展指数值(2010=1)  

年份 

统筹发展总指数 

经济发展指数 

人民生活指数 

社会发展指数 

生态环境指数 

2014年 

1.21 

1.37 

1.19 

1.04 

1.18 

2013年 

1.04 

1.04 

1.12 

1.04 

1.00 

2012年 

0.99 

0.99 

0.96 

0.98 

1.28 

2011年 

1.06 

1.00 

1.06 

1.07 

1.16 

2010年 

1.00 

1.00 

1.00 

1.00 

1.00 

  注:此表数据是相对2010年的相对值,并不是统筹发展的绝对值水平。因此各指标在纵向可比,横向不可比。 

   三、测算结果带来的思考   

  (一)我省统筹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发展领域的“短板”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经济发展地区财政收入压力较大 

  近年来,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别是26个县的赶超式发展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省走出了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条件下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共创共富的发展路子。欠发达地区爬坡过坎,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26个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指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体摘掉了“欠发达”的“帽子”。 

  尽管全省统筹水平取得成效,但从单项指标的离散系数看,经济发展领域的各项指标在四大领域中的地区差异度仍然最大。2014年,我省人均GDP最高的是杭州市,为103757元,而人均GDP最低的温州,仅为47115元,最高的为最低的2.2倍。而人均财政收入的地区差异更大,最高的杭州(11553元)为最低的衢州(3782元)的3.05倍。从26个县看,2014年26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37635元、4078元和2472元,虽然高于全国县级平均水平,但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8.4%、70.1%和67.0%。  其中,26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20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40393元)的7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7元,也为全省平均水平(19373元)的75.6%。进一步比较本研究测算的表2中各年的离散系数也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地区差异度比其他指标都大,意味着生态经济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制约障碍依然存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难以维持,统筹区域发展的投入任务仍然艰巨。 

  (二)生态环境统筹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从统筹发展指数看,生态环境统筹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这与我省较早开展生态省建设和“五水共治”初见成效密切相关。据省控断面监测数据,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1-2014年,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断面比例分别为62.9%、64.3%、63.8%和67.5%,Ⅴ类和劣Ⅴ类占比分别为24.4%、18.5%、20.8%和18%。同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也有所好转,2010-2013年按海水类别分,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分别占监测面积的66.3%、58.6%、58.6%和56.7%。  虽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治理取得了成效,但地区之间仍然发展不平衡,从表2全省各地环境综合评价地区差异度可以得到验证。相关研究也指出,部分地区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污染依然较重,Ⅴ类和劣Ⅴ类水断面、霾天数、PM2.5浓度、酸雨率仍占有一定比例。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重过半,近海水质状况均为差。2010-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仍在70%以下,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可见,我省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养老保障和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社会服务类的地区差异度比经济发展类小,但需要关注的是,其领域内的单项指标有分化现象,即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和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地区离散系数明显高于平安浙江建设离散系数。近几年,浙江围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和社保投入的政策措施。2014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1738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1338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51.7%和63.8%,有效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结构、教育质量的提高。2014年,全省城乡养老保险支出总金额1217亿元,比2010年增长144%。尽管财政投入水平大幅提高,2014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32%,城乡养老保险支出占GDP比重为3.03%,但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支出水平。显然教育事业和社保事业的投入问题,仍然是制约城乡、地区均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在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目标任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区域融合发展,努力使浙江人民物质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富有、环境更加秀美、社会更加和谐。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为区域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浙江省统计局重大研究课题《按主体功能区分类评价的统计研究》的实证分析部分  执笔:黄洪琳) 

     

   参考文献:   

  1.王美福、傅吉青、毛惠青,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2014年 

  2.高志刚.王垚,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广州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 

  3.省发改委.省统计局,浙江省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价报告 

  4.《“十二五”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案》浙发改城体[2012]1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