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03.07.2015  13:14

  武汉、成都、南京和青岛作为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标兵和追兵,2014年,四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10069.48亿元、10056.60亿元、8820.75亿元和8692.10亿元,与杭州市的9201.16亿元相比,武汉和成都比杭州市分别多868.32亿元和855.44亿元,南京、青岛比杭州市分别少380.41亿元和509.06亿元。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从2014年的投资情况看,杭州市与武汉、成都、南京、青岛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适应新常态,立足市情、找准差距、扩大有效投入,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一、 2014 年杭州市与四城市投资发展比较      

  (一)投资规模比较 

  近年来,武汉、成都、青岛及南京四城市投资增势强劲,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武汉投资规模接近7000亿元,达6962.53亿元,与杭州市的4952.70亿元相比,由2013年领先于杭州市1738.09亿元,扩大到2009.83亿元,相当于杭州市3年多的发展差距;成都、青岛和南京投资规模也分别达6620.40亿元、5766.0亿元和5430.77亿元,领先于杭州市1667.70亿元、813.30亿元和478.07亿元。     

  (二)产业结构比较 

  2014年,武汉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结构比例为0.3:38.0:61.7;成都为0.9:21.3:77.8;青岛为1.8:48.9:49.3;南京为0.6:40.2:59.2。杭州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结构比例为0.4:18.5:81.1,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高于青岛、南京、武汉、成都31.8、21.9、19.4和3.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比青岛、南京、武汉、成都低30.4、21.7、19.5、2.8个百分点。2014年,杭州市第二产业投资不到1000亿元,为915.25亿元,仅为青岛的32.5%、武汉的34.6%、南京的42.0%、成都的64.8%。    

  (三)项目投资比较     

  2014年,武汉、成都、青岛和南京项目投资均突破4000亿元,分别达4608.90亿元、4399.60、4648.30亿元和4305.28亿元,分别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6.2%、66.5%、80.6%和79.3%。而杭州市2014年完成项目投资2651.62亿元,仅为四城市的60%左右,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分别比武汉、成都、青岛和南京低12.7、13、27.1和25.8个百分点。 

  (四)房地产投资比较 

  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五城市中,武汉总量最大,达2353.63亿元;杭州市总量为2301.08亿元,少于武汉52.55亿元居第二位;成都、南京和青岛总量分别为2220.80亿元、1125.49亿元和1117.70亿元,分别少于杭州市80.28亿元、1175.59亿元和1183.38亿元。   

  (五)工业投资比较 

  2014年,青岛、武汉和南京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分别为2728.20亿元、2606.32亿元和2151.97亿元,成都也达到1402.70亿元,而杭州市仅为913.40亿元,分别低于青岛、武汉、南京和成都1814.80亿元、1692.92亿元、1238.57亿元和489.30亿元。杭州市工业投资与四城市的差距甚大。 

  (六)民间投资比较 

  2014年,杭州市民间投资2851.41亿元,比南京的2849.16亿元略高,低于青岛的4350.40亿元、武汉的4024.24亿元、成都的3740.80亿元。杭州市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6%,高于南京和成都5.1和1.1个百分点,低于青岛和武汉17.8和0.2个百分点。   

   二、杭州市与四城市投资差距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的投向更决定了一定时期内的地区产业发展重点与产出效果。近年来,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和抗风险性较弱的弊端日益显现,杭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倍受考验。与四城市相比,杭州市投资发展差距有以下几方面: 

      (一)项目投资明显不足。2014年,杭州市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项目投资仅为青岛的57.0%、武汉的57.5%、成都的60.3%、南京61.6%,杭州市项目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3.3%,在五城市中比重最低,与占比最高的青岛相差近30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严重滞后。近年来,杭州市工业投资缺乏新增长点,发展后劲不足。2014年,杭州市工业投资只有青岛的33.5%,武汉的35.0%、南京的42.4%和成都的65.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装备制造业投资量小且占比低。2014年,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为233.39亿元、252.94亿元和354.28亿元,仅为青岛的33.8%、31.2和25.6%;占杭州市工业投资比重也仅为25.6%、27.7%和38.8%。而青岛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50.6%。   

  (三)基础设施投资需挖潜。2014年,杭州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额首超亿元,为1005.53亿元,但与武汉和成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4年武汉和成都分别完成基础设施1454.09亿元和1439.20亿元,分别高于杭州市448.56亿元和433.67亿元。 

  (四)投资力度仍显不够。从投资率看, 2014年杭州市投资率为53.8%,低于武汉(69.1%)、青岛(66.3%)、成都(65.8%)和南京(61.6%)的投资水平,说明杭州市的资本投入不够,必须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抓住机遇,全力开辟新的投资空间。      

  (五)房地产投资比重偏高。2014年,武汉、成都、青岛及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3.8%、33.5%、19.4%和20.7%。而杭州市占比达46.5%,分别高于四城市12.7、13、27.1和25.8个百分点。同时杭州市投资增长也过于依赖房地产,2014年杭州市房地产投资拉动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个百分点。   

   三、提升投资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建议  

  目前,杭州市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经济追赶阶段,杭州市经济要保持较快增长,需要有合理稳定的投资动力确保增长后劲。因此,要充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正确看待和高度重视投资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影响,通过改善环境、调整结构、提升内涵,推动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拓展社会投资空间 

  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有序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辟城镇化建设融资新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二是加快对自然垄断行业竞争业务的放开,降低制造业准入门槛,促进新兴行业进一步放开,建立发展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增强环境吸引力,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三是适应简政放权的改革趋势,尽快建立建成公开透明的投资政策和投资项目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多元资本投入,鼓励扩大民营投资资本,吸引央企和市外企业以及境外企业跨国公司来杭州投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向。 

  (二)提高项目投资规模,增强带动辐射效应     

  坚持大项目发展战略,始终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迅速推出、实施一批关联性大、先进高效的重大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和要素,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体量重、带动性强、有核心技术与市场优势的大项目、好项目,重视大项目的储备、签约和落地,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聚集强度高、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的产业集群。 

  (三)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杭州市区域实际和产业长远需求,正确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导向。合理调整、统筹和优化三次产业投资、行业、领域和区域投资布局及发展,坚持“壮一产、优二产、强三产”;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支柱作用,使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中担当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着力推进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高端化提升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新型化;要谋划长远,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规模化,通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版。要注重区域投资重点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相符合,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和产业同质化的倾向。     

  (四)注重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率和效果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是保证杭州市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增长的关键。因此,要加大对增量资本的引导力度,有效资金应优先安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产业,对明令禁止、限制的高能耗、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的要坚决取缔;进一步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避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浪费,以前瞻性眼光做好项目规划并落到实处,建立项目实施动态跟踪服务制度,加强对投资主体的引导、服务和监测,促进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和投产达效,提升投资的建设效益和运行效益。     

  (五)制定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保持投资增长合理有效      

  考核评价指标要防止“唯投资增幅”一刀切,要从各区域的实际出发,确定差异化的发展目标,使确定的投资增幅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和适度规模。如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域,要看投资对生态的保护投入,而不要只追求投资的规模扩张。同时,要增加一些考核投资效益的评价指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攀高速度,不比高数字,注重长远,注重提高投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地发挥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