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后4600时期扶贫攻坚的调查与思考

21.04.2016  10:36

  衢州市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26县“摘帽”及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重大决策及工作目标的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扶贫的要求,稳扎稳打,全力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扶贫统计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8463元,人均增加1497元,增长21.5%,监测样本中已无46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扶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基本消除“4600”现象只是“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的全新起点,而且衢州仍有1.3万户、近4万接近4600元的低收入人群,在衢州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后4600时期,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本文结合扶贫监测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情况,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思考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相应的工作建议。       

   一、衢州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收支结构堪忧。从收入结构来看,表现为转移性收入大幅提升,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幅趋缓。扶贫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875元,增长45.6%,占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度的18.5%上升到22.2%,上升3.9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2015年全面消除4600所释放出的的巨大政策红利。而同期,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613元,占纯收入比重基本持平,增幅有所减缓,2014年增长24.6%,2015年增长20.8%,减少3.8个百分点;人均经营性收入为192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5.7%下降到22.7%,减少2.6个百分点。这折射出低收入农户增收主渠道在收窄,增收难度在加大。从支出结构来看,表现为生活水平低,医疗费用压力大。扶贫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低收入农户:⑴食品消费比重最高,是典型的温饱型生活。人均食品支出2213元,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36.7%,在八大消费构成中占的比重最高,这说明低收入农户生活只能满足简单的生活。从消费量上看,也是以粮食、蔬菜、猪肉、油脂类为主,肉禽类、蛋类、水果类等食品消费量比重相对较低。⑵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服务,交通和通讯三项支出更简单。这三项支出合计支出占生活消费比重只有18.2%,且三项消费的比重都在8%以下,其中: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只占到3.9%,在八项消费购成中的比重最低。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结构为老年人数比重高,家庭人口多,老弱病残人员多的特征,普遍消费水平偏低。⑶医疗保健支出成为低收入农户很重的负担。由于低收入农户普遍都是家中有病人,并且是大病、长病或残疾,长期需要支付医疗费用,这成为低收入家庭沉重的负担,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070元,增长47.8%,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17.7%,在八大消费结构中排第二,被动地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刚需”。 

     

2015 年衢州市低收入农户消费结构表  

 

数值(元) 

比重(%) 

增幅(%) 

生活消费支出 

6037 

100 

19.8 

食品 

2213 

36.7 

13.6 

衣着 

456 

7.6 

25.3 

居住 

885 

14.7 

21.6 

家庭设备、用品、服务 

236 

3.9 

7.3 

交通和通讯 

406 

6.7 

25.7 

文化教育、娱乐、服务 

651 

10.8 

-1.4 

医疗保健 

1070 

17.7 

47.8 

其它商品 

121 

65.8 

     

     二是返贫风险加剧。衢州低收入农户本来增收渠道就少,而当前面临的形势却更为严峻。⑴灾害性气候将导致大宗传统农作物全面减收。去年底今年初的严寒冰冻气候,使得衢州大宗农产品如柑桔、茶叶等受灾严重,传统种植业收入将呈下降趋势。据农业部门调查,全市今年有70%的橘树被冻死,预计2016年产值将减产2/3左右,并且其影响还有可能延续。⑵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将影响牧业养殖、农产品加工长期减收。随着“五水共治”的大力推进,衢州生猪饲养量从2012年的761万头调减到2015年的379万头,调减幅度达到50%;衢州是产竹大市,全市竹林面积有147万亩,竹农较多,近年来以毛竹为主要原料的竹木加工企业全面关停,毛竹销售渠道受阻,价格急跌,部分偏远山区的竹农此类收入高的要占到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收入因此锐减。⑶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将使得工资性收入增幅继续减缓。衢州城市化率浙江省最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以来是劳务大量输出的地区,1990-2010年的二十年里,前十年全市乡村人口净流出27万人,后十年净流出31万人,呈现出持续外流的趋势(六人普数据)。去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不景气,30多年来的春运大潮也首次降温退潮,年初全市各地劳务市场也空前“繁荣”,再加上衢州本地经济也在减速,将会有更多的农民面临隐性失业、工资性收入减少的困境。       

  (二)扶贫机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扶贫工作合力不强,扶贫作用未能有效整合。目前浙江省扶贫工作以条条为主,农办、民政、残联、社保以及共青妇组织等多路出击,却又各自为政,造成了:⑴扶贫对象识别难度大,扶谁、扶什么、怎么扶搞不清楚;⑵扶贫工作随意性大,有的贫困家庭或有的时间段(如春节)是部门帮、企业帮、干部帮,“你方扶罢我登场”,有的贫困家庭或大部分时间段却成了扶贫盲点、空白点,“门前冷落车马稀”。⑶扶贫工作成本高,多头扶贫客观上势必增加人财物的成本,扶贫效率不高。⑷扶贫效果监测难,被扶家庭生活工作改善情况如何、脱贫返贫变动情况如何等不清楚。另外,社会慈善机构也未能有效整合引导,多为单打独斗,扶贫帮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是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够强,政策红利难以滴灌到户。扶贫政策上上下下出了很多,但能让低收入农户充分享受到红利的政策还不多,有的还有意无意地抬高了扶持门槛。例如:⑴在各地已出台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的政策就存在“扶大扶强扶优”现象,对贫困农户及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不够。⑵现有的部分医保政策加重了重病号家庭的负担。实行分级诊疗后,一些重病患者如要转院到省市三级医院就医,医药费报销比例将从基层卫生院的85%降到省市三级医院的54%,报销比例降低,医药费用加大;目前浙江明确规定了15种大病特殊用药列入医药报销的名单,但在临床医治中,常常是可报销的药品不管用,管用的药品不能报。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疑难病症不在15种大病之列,且医药费用奇高,患病家庭压力巨大,衢州杨林镇下庄村有一农户户主47岁,身患腹茧病,国内外少见,每次须到南京一医院就诊,每年医药费支出10多万元,可报销部分很少,费用以借贷为主。这类家庭可谓“一人重病、三代倒运”。⑶福利企业优惠政策长期未作调整、重残托养落难到位。福利企业现行的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3.5万元的退税政策二十多年都没有调整,随着企业的各种成本、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福利企业普遍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多地福利企业都有不同程度裁减残疾员工的动作,使残疾人就业雪上加霜,甚至因此造成多次集体上访。衢州残疾人托养服务也处于起步阶段,全市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有1.7万人,实际托养服务比例为30.5%,离“十二五”80%的监测目标值差距相当大,目前只有市区、常山县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一个在建、一个在立项,其他县(市、区)还是空白,离省政府每个县(市、区)都建有1所以上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存在较大距离。       

  三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扶贫延时现象。例如:部分专项扶贫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困难群众申请低保还存在材料要求多、流程设置长的问题,临时(因灾、因急等)救助审批流程长、乡镇街一线救助审批权限小、临时救助反应慢和效率低。       

   二、对后 4600 时期扶贫攻坚的工作建议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战决胜阶段,“灌水式”、“输血式”、“突击式”的传统扶贫模式难以为继,精准扶贫成了扶贫进入新阶段后的新举措。所以,我们要找准突破口,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为此,我们结合衢州实际,提出以下“六个强化、六个精准”:       

  (一)强化基础保障,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后,才能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一是要建立贫困人口主动识别机制。将原来以政府为主层层落实指标,转变为由农民自下而上民主推选。政府确定贫困标准,公开程序,畅通渠道,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保证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二是要整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由政府主导,将现有的分散在农办、民政、残联、社保医保以及共青妇组织的扶贫网络进行整合重组,建立起一个能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扶贫大数据库,在数据库建档立卡,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确保扶贫政策措施精准“滴灌”到户到人。三是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扶贫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横向涉及许多政府部门,纵向涉及市县乡三级体制,因此,要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同时完善干部结对帮扶制度。要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薄弱环节,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进”的问题,决不能空喊口号、大而化之,胸中无数、盲目蛮干。要设身处地站在贫困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强化共享意识,做到政策安排精准。近年来,衢州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家庭农场、有机绿色农产品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强化共享意识,将政策安排向贫困农户倾斜,增加他们增收的渠道,提高增收的含金量。一是要加快推行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措施,让贫困农户的土地、林地等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把资源变资本、农户变股东,取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土地入股的“股金”。二是要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优先安排贫困农户就业,让贫困农户取得劳动就业的“薪金”。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增加、壮大村集体资产,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农村山水资源也是财富,也可以模拟入股、打包运营,这在常山县已有“黄塘模式”可借鉴,政府要因势利导,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扶持贫困农户增加村集体资产分红性收入的“资金”。四是要鼓励和支持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农合联、供销社和有实力的企业搭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农民网络消费等服务体系,特别是要积极培育一批大学生成为农村电商的“草根创客”、“新农创客”,让贫困农户也能挖掘到“互联网+农业”的“网金”。       

  (三)强化扶残扶弱,做到扶残措施精准。残疾人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扶贫救助更加需要措施到位精准。从衢州情况来看:一是要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已执行二十余年,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各地对举办福利企业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数量不断减少,影响残疾人的稳定就业,建议上级部门要对此高度关注,积极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加强顶层设计,调研修订扶持政策,以维护残疾人合法的就业权利。二是要加快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让残疾人的家庭成员能解放出来、实现正常就业。一人重残,全家困难,残疾人群体是最弱势的群体,更加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将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市、县(市)至少建有1家示范性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家残疾人庇护机构,鼓励、扶持村(社区)建立残疾人庇护照料机构。       

  (四)强化滴灌救助,做到资金使用精准。实施精准扶贫,就需要把资金投向最贫困、最需要的地方,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一是要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议按照浙江省新的《临时救助办法》的要求,尽快完善临时救助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乡镇(街道)的救助审批权限,确保措施及时到位,实现临时救助的高效率和快反应。同时,要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机制,加强临时救助政策与低保、养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救助政策合力。二是要区别对待分级诊疗,建议对本地确无水平医疗、需要转诊的疑难杂症,分级诊疗应予以开通绿色通道,不应当降低报销比例。同时,要简化转诊手续,尽快开发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转诊平台,并在已开展分级诊疗的县(区)全面推行,方便病人及时办理转诊手续,减少因未及时办理转诊而造成患者家庭的资金压力。三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民政、社保等部门要及时、精准予以医疗救助,同时要尽快扩大大病特殊用药的范围,切实减轻大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强化社会引导,做到慈善帮扶精准。一是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使之成为政府帮扶的有效补充。要充分发挥各类慈善机构的社会正效应,建立扶贫开发协会,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扶贫救灾”等公益爱心活动。二是要拓宽渠道、拓展扶贫帮困形式,广泛动员企业、爱心人士、社会志愿者、义工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和扶贫开发。目前,龙游县的义工总会、龙游爱在人间协会等慈善义工组织通过捐赠、提供义工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很好的开展了民间慈善帮扶活动,形成“政社互动”帮扶合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要进行劝导督孝,对子女有赡养能力而不赡养所造成的贫困老年人家庭,各级组织应加强对这类家庭子女的教育,督促其子女尽赡养义务,对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采取强制措施,并由所在镇村两级代为督导、执行。       

  (六)强化绩效评价,做到脱贫成效精准。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落实各级责任,要加快形成市级负总责、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县一级,真正的战壕在乡村。一是要严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突出任务分解,重点是减贫成效,比如贫困人口脱贫了多少,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了多少。二是要加强督查考核,重点是工作的扎实程度,比如数据库建设运营,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以及扶贫资金项目使用管理的成效等等,确保各项脱贫攻坚措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