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浙江装备制造业分析

15.12.2015  20:11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要点,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本文在研究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2007年和2012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数据,从产业直接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两个角度研究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并对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 :电气机械及器材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不仅对其他产品部门的感应程度大,还对其他部门具有很强的推动能力,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和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服务等部门对其他部门诱发作用较大,影响和拉动能力较强,具有主导行业的特性。 

  一、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统计界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11)的产业分类,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9大类,分别是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业。而浙江省2012年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则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将全部产业划分为42个部门,其中装备制造业是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和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服务等8个部门。 

  二、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浙委〔2007〕7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3]23号)、《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措施,浙江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技术由弱到强,规模由小到大,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大省之一。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增强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5177家,增加值4328亿元,总产值222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882亿元,利税总额200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4%、34.5%、33.4%、33%和33.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出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4%,成为浙江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比2007年增长0.6倍、0.8倍、0.7倍和1倍,2007-2014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1%、12.3%和13.4%。 

  (二) 私营企业占主体,小微企业份额大 

  从经济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在浙江装备制造业中占主体地位。2014年,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私营企业9708家,主营业务收入8823亿元,占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2.3%,比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装备制造业的27.6%、20%、9.6%和0.2%。私营企业在浙江装备制造业中占有明显优势,是推动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主体。从企业规模来看,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12969家,主营业务收入9001亿元,占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3.1%;大型和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装备制造业的27.2%和29.7%。 

  (三)区域集聚程度较高,产业集聚优势逐步显现 

  浙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产业带,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和绍兴五市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的73%。其中,杭州、宁波两市占45.3%。同时,浙江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由“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向“专业化分工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生产协作体系转变,目前已建成乐清工业电气、杭州装备制造、新昌轴承和舟山船舶修造等4 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嘉兴光伏装备、杭州青山湖高端装备、舟山船舶装备、永康现代农业装备、湖州现代物流装备、诸暨现代环保装备、柯桥和新昌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等8个具有明确产业方向的省级现代装备产业高新园区。 

  (四)产业整体发展迅速,重点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2007-2014年,浙江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在6%-20%之间,整体发展较快。2014年,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业、计算机通信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1%、12.4%、10.1%和7.1%,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从绝对值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38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中居第3、5、7和8位,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27.2%、20.3%、12.9%和12.8%,是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的优势产业。从全国看,浙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5%和9.2%,居全国前列。这些行业对应的泵、轴承、数控机床、纺织服装皮革专用设备、电线电缆、汽车领部件及配件等产品产量也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分析 

  浙江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各部门间、以及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也在发生变动。准确把握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关系,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以下从产业直接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两个角度进行浙江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直接关联分析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指出:在经济活动中,有两种关联效应对一个产业的产生、发展起到了诱导作用,分别是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前后向关联是以被计算的产业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为基准,当被计算的产业作为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产生的效应称为前向关联效应;当它作为下游产业要求其它产业(上游产业)对其投入时,对其它产业的作用方向是向后的,称为后向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又称 中间需求率 ,计算公式为: 

  (i=1,2,…, n)  

  Y i 是第i部门的全部最终使用,X ij 是第i部门对第j部门的中间投入。中间需求率反映了该部门的产品被各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部分占该种产品总需求量的比重。某部门的中间需求率越高,它的最终需求率必然越低,表明该部门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生产资料)的性质。 

  后向关联效应又称 中间投入率, 计算公式为: 

  (i=1,2,…, n) 

  N j 是第j种产品的全部最初投入,X ij 是第i部门对第j部门的中间投入。中间投入率反映了该部门为生产单位总产出而需要从其他部门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在总投入一定的前提下,某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其增加值率(附加值率)就越低,但对其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则越强。 

  一般把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部门定义为生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小于50%的部门定义为生活服务业。把中间投入率大于50%的部门定义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力”的部门,把中间投入率小于50%的部门定义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力”的部门。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按照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以高于或低于50%为标准,把产品部门划分为四个不同的产业群: 

表1    产业类型划分表

 

中间需求率小(小于50%)

中间需求率大(大于50%)

中间投入率大(大于50%)

最终需求型产业

中间产品型产业

中间投入率小(小于50%)

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1. 装备制造业整体关联度分析  

  为研究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对201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42部门进行合并归类,进而计算出以下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表2     2012年和2007年浙江省各部门直接关联系数表

行业                              系数

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入率(%)

2012年

2007年

2012年

2007年

第一产业

56.81

62.98

37.27

38.24

工业

61.36

55.45

78.94

78.58

其中:装备制造业

47.41

39.79

77.32

78.29

          其他工业

67.06

61.21

79.81

78.73

建筑业

2.88

3.96

77.18

78.22

第三产业

51.67

48.91

44.39

42.38

  

    从表2中可知,2012年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为47.4%,即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全部产品或服务中,约47.4%被各部门用于中间使用,另外约52.6%被用于消费、投资、出口等最终使用。该中间需求水平虽比2007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50%,仅高于建筑业,处于国民经济后续位置。由此可知,装备制造业不属于中间产品部门,而属于最终产品型的产业部门。  

  2012年,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为77.3%,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77.3%来源于中间投入,另有22.7%来源于部门增加值。该中间投入水平比2007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排名靠前。说明浙江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投入而附加值较小的产业,对其他部门的需求大,依赖程度高,因此其发展会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浙江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品部门的联系非常紧密,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对其他部门产品中间投入的需求量大;其产品被用于满足最终需求的多,满足中间需求的少。 

   2. 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关联度分析  

表3    2012年和2007年浙江装备制造业直接关联系数表

行业                        系数

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入率(%)

2012年产业类型

2012年

2007年

2012年

2007年

装备制造业合计

47.41

39.79

77.32

78.29

最终需求型产业

金属制品

55.06

74.20

76.89

78.59

中间产品型产业

通用设备

44.24

29.73

77.93

76.45

最终需求型产业

专用设备

31.03

22.35

70.72

73.85

最终需求型产业

交通运输设备

40.45

19.15

77.37

77.34

最终需求型产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

50.80

36.35

80.55

81.50

中间产品型产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60.34

54.63

77.34

80.52

中间产品型产业

仪器仪表

48.38

24.27

75.02

75.42

最终需求型产业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

99.62

-

60.37

-

中间产品型产业

      注:《2007年浙江投入产出表》未细分到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部门 

  将投入产出表细分为42部门,计算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进一步揭示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表3所示: 

  2012年,浙江装备制造业各部门中间投入率均在60%以上,且与2007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说明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很强,但附加值率比较低,总体上需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出。而中间需求率则在50%上下表现各异,且部分与2007年相比变动幅度较大。根据产业类型划分表,以50%的中间投入率和50%的中间需求率为分界点,可将装备制造业八部门分成两大类,两类产业的比例为1:1。 

  第一类是高中间投入率、低中间需求率的最终需求型产业。这类产业主要为轻工消费品和资本品产业,提供的产品大多作为最终消费品,主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较少作为生产要素重新投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装备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资本品生产部门均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但对比2012年和2007年数据,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部门中间需求率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对这些产品的最终需求日益减少,而其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再生产的需求正在增加。 

  第二类是高中间投入率、高中间需求率的中间产品型产业,分别是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部门。这类部门提供的产品绝大部分作为生产要素重新投入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其主要的销售市场在于生产资料市场,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中间需求率由2007年的54.6%提高到2012年的60.3%,电子信息设备已运用到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电气机械及器材中间需求率由2007年的36.4%提高到2012年的50.8%,由最终需求型产业变成中间产品型产业。 

  (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在产业关联关系上,除了直接的关联效应外,还存在着无限扩展和持续的间接效应,一般称之为波及效应。波及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影响力系数分析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 反映当某一个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或拉动程度)与平均程度的比较。其公式为:  

  (i, j =1,2,…, n)式中, 为完全消耗系数。 

  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的大小。该指标值如果大于 1(小于1),说明所对应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大(较小),在经济发展中有较大(较小)的带动作用;如果等于1,说明所对应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为全部产业中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第i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第i部门为其他各部门(包括本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而需提供的全部投入量,即第i部门对各部门生产的供给推动程度。用公式表示如下: 

    (i, j =1,2,…, n),式中,为完全消耗系数。 

  感应度系数主要用于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该部门的依赖程度。该指标值如果大于1(小于1),说明所对应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大(较小);如果等于1,说明所对应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处于中间水平。 

   1. 装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分析  

表4    2012年和2007年浙江省42部门影响力系数表

行业                        系数

影响力系数

行业    系数

影响力系数

2012年

2007年

2012年

2007年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

0.70

0.68

其他制造产品

1.13

-

煤炭采选产品

0.84

0.81

废品废料

1.35

1.5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

0.33

0.34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

1.08

-

金属矿采选产品

1.18

0.9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1.03

1.02

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

1.02

1.13

燃气生产和供应

0.73

0.77

食品和烟草

1.00

0.96

水的生产和供应

0.91

0.91

纺织品

1.22

1.21

建筑

1.24

1.31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

1.20

1.21

批发和零售

0.64

0.59

木材加工品和家具

1.17

1.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0.82

-

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

1.25

1.31

住宿和餐饮

0.83

0.94

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

0.69

0.6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0.82

-

化学产品

1.23

1.22

金融

0.61

0.56

非金属矿物制品

1.13

1.13

房地产

0.44

0.46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

1.46

1.52

租赁和商务服务

0.97

1.03

金属制品

1.32

1.3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1.08

-

通用设备

1.34

1.2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0.82

0.80

专用设备

1.23

1.2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0.72

0.78

交通运输设备

1.32

1.34

教育

0.71

0.63

电气机械和器材

1.37

1.39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3

1.04

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1.30

1.36

文化、体育和娱乐

0.88

0.81

仪器仪表

1.25

1.2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57

0.78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2年和2007年,装备制造业所有部门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装备制造业8部门占据了42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24个部门三分之一的席位。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部门影响力系数在42部门中排名均靠前,分别位居第2、4、5、6、7、8、12位,均属于国民经济中影响力较高的部门,尤其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高出平均水平 37.4%。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部门影响力系数虽在42部门中排名第20,但仍高出平均水平 8.4%。由此可见,浙江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超强的带动作用。装备制造业向其他产业部门提供生产必须的技术装备,在技术层面决定了许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且这种强关联具有长期动态性,随着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下游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水平随之提高,而且对各部门的规模经济、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提高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装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分析  

表5     2012年和2007年浙江省42部门感应力系数表

行业                        系数

感应力系数

行业    系数

感应力系数

2012年

2007年

2012年

2007年

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

0.89

1.00

其他制造产品

0.43

-

煤炭采选产品

1.66

1.01

废品废料

1.82

1.9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

1.39

1.6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

0.49

-

金属矿采选产品

0.86

0.70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2.16

2.14

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

0.53

0.42

燃气生产和供应

0.45

0.50

食品和烟草

0.66

0.79

水的生产和供应

0.40

0.38

纺织品

1.02

1.46

建筑

0.37

0.47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

0.56

0.77

批发和零售

1.29

1.42

木材加工品和家具

0.64

0.7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1.54

-

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

1.28

1.14

住宿和餐饮

0.60

0.62

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

0.97

1.0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0.83

-

化学产品

3.43

4.16

金融

1.93

1.04

非金属矿物制品

0.79

0.73

房地产

0.50

0.52

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

4.55

4.49

租赁和商务服务

0.95

0.96

金属制品

0.85

1.6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0.47

-

通用设备

0.99

0.6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0.37

0.40

专用设备

0.74

0.4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0.51

0.49

交通运输设备

0.73

0.55

教育

0.40

0.38

电气机械和器材

1.17

1.05

卫生和社会工作

0.39

0.51

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1.02

1.16

文化、体育和娱乐

0.42

0.42

仪器仪表

0.57

0.62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39

0.36

  

   2012年,装备制造业8部门中,仅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两个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分别为1.17和1.02;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服务感应系数均小于1,分别为0.85、0.99、0.74、0.73、0.57和0.49。对比2007年来看,仅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四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有小幅提升。这说明大部分装备制造业部门感应程度较低,对其他部门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的感应度水平,受到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资金需求量大,定制化的生产模式以及技术的相对成熟性使得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而其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同时也说明整个国民经济部门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足。 

  综合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从产业波及效果角度,可将装备制造业8部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影响力和感应力都较强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这两个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不仅对其他产品部门的感应程度大,同时还对其他部门具有很强的推动能力。这一类产业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对浙江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直接决定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应当予以重点支持。第二类是影响力较大而感应力较小的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分别是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和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修理服务。这些部门对其他部门诱发作用较大,影响和拉动能力较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具有主导行业的特性。当这些部门快速发展时,能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这些部门的感应程度较低,以最终产品为主,应当大力加以扶持和引导。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得出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不仅为前向联系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装备,也带动其后向联系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但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政策时应区别对待。 

  (一)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装备制造业是促进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目前,浙江提出建设“七大万亿产业”,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的衔接性,使各项政策措施协调、配合,真正起到促进各项产业发展的目的,避免造成政策打架、互相干扰的情况。 

  (二)加快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协同发展 

   电气机械及器材: 通过分析,电气机械及器材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都大于1,属于文中第三部分描述的第一类产业,是浙江工业的支柱产业。但2007年和2012年电气机械及器材业中间投入率均在80%以上,说明产品附加值率较低。因此,要实现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在产品的单位价值和附加值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发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照明器具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产品的生产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价值。同时,要总结生产经验,整合企业和行业资源,开发新型电力能源设备等未来电气行业核心产品,推动电气机械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 

   通用设备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属于文中第三部分描述的第二类产业,具有主导行业的特性,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通用设备制造业政策制定应集中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鼓励企业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以各种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完善行业产品标准体系。此外,在传统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应将目标定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军工等市场需求增长的领域。企业应该将产品线进行扩充,瞄准有增长潜力、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行业,如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中的重型高速精密数控金切机床、数控齿轮加工设备等;关键基础件领域中的精密机床高速轴承、动车组用齿轮变速箱等。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的支柱产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生产的产品多集中在零配件行业,且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较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因此,要从提高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入手,迅速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变依靠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为主的局面,增强其竞争优势,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产业企业集团。 

   交通设备运输: 汽车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是浙江交通运输设备业中的两个重点子行业,近年来增长快速。 汽车制造业: 浙江汽车制造业多以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为主,汽车整车制造规模较小,行业整体层次不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汽车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提高汽车制造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形成一定的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汽车制造龙头企业; 要调整优化汽车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政府要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来推动汽车制造业的整车制造产业发展,实现整车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船舶制造业: 浙江船舶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位,已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但在当前全国船舶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船舶行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较大压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鼓励舟山、温州和台州等造船企业产能重组,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船舶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特种船舶、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加速推进船舶制造业产业集聚。  

   专用设备: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和化工产品制造业是浙江主要传统工业行业,而目前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和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这两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专用设备的20.5%。下阶段应加大相关行业装备制造技术研究,着力发展此类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改变成套设备制造少,“重工不重”的局面。 

   金属制品: 作为钢铁生产的深加工行业,近几年,金属制品行业随着浙江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快速增长,尤其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结构性金属制品和金属制日用品等,但行业存在产品集中度低,企业呈现分散竞争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为此,金属制品业应该提高产品集中度,推进品牌建设,打破由于行业分散竞争导致企业效益不佳的困局,同时行业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并且应推进清洁化生产。 

   仪器仪表: 在当今自动化检测技术、安全仪表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技术快速发展下,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将迎来很大的机遇。浙江仪器仪表业多集中在通用仪器仪表制造领域,虽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高端高精密测量仪器较少,当务之急要加大技术投入与创新力度,以适应未来高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通过不断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进一步从中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发展。 

           

                                                                                            课题负责人:吕国堂 

                                                                                            课题组成员:王怡川   蒋晓雁   徐  璐  

                                                                                                                      张  鹏   赵蓓蓓   郭慧敏 

                                                                                              执  笔  人:赵蓓蓓 

     

      

参考文献: 

  [1]吕金飞.浙江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6 

  [2]郑蓉,邹桔.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215 

  [3]孔刘柳,谢乔昕.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7:61-66 

  [4]王立军. 浙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当代科研视野,2011,(7-8):69-73 

  [5]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 ,2010,12:27-28 

  [6]程涵.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研究[J].商界论坛,2013,2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