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24.01.2017  16:37

     

  2016年,浙江秉持发展新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建设目标,扎实开展“两美”农业建设,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农业增加值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094亿元,林业增加值114亿元,渔业增加值56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5亿元,分别增长3.4%、1.5%、5.4%、7.6%;畜牧业增加值194亿元,下降6.5%。 

  一、粮食作物总体稳定,效益农业发展良好 

  2016年,自然天气条件总体上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再加上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帮农扶农政策的有力落实,早稻亩产创历史新高,晚稻产量稳中有升,全年粮食产量总体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255.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8%;单产399公斤/亩,增长1.8%;总产量752.2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果用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持续增长,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早稻单产创历史新高。 早稻播种面积173.3万亩,比上年略降0.9%;单产426公斤/亩,增长10.1%,创历史新高;总产量73.8万吨,增长9.0%。早稻增产,一是得益于各级政府继续保持早稻订单的奖励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户种植早稻的积极性;二是较好的天气条件给予早稻优良的生长环境;三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播早栽促早熟增产技术、机插秧基质育苗和“叠盘出苗”等高产高效科学技术也进一步促进早稻增产增收。 

   秋粮生产稳中有升。 秋粮播种面积1442.6万亩,比上年下降0.4%;单产430公斤/亩,增长1.7%;总产量619.7万吨,增长1.2%。其中,晚稻播种面积1054.3万亩,下降0.4%;单产493公斤/亩,增长2.3%;总产量520万吨,增长1.9%。秋粮的增收,一方面是下半年气候条件比上年略好,特别是10月份平均气温偏高,上旬晴雨相间,光温适宜,有利于晚稻的生长和成熟,下旬阴雨寡照,拉长晚稻的灌浆期和收割期,晚稻产量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全省不断加大良种科研和推广力度,大力开展科学栽培、合理施肥、统防统治,以及灾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指导,推广现代化生产模式,促进粮经全产业链发展,使粮食总体产出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得到稳步提升。 

   效益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16年,中药材播种面积预计65.7万亩,比上年增长13.4%;产量预计20.3万吨,增长13.5%。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医药强省建设,制定《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产业基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建立以中药材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支农政策支持范围。各地积极开展中药企业开展业主型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中药材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持续升温。 

  全年花卉苗木播种面积预计239.9万亩,比上年增长9.9%。在省政府“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浙江省范围内3800多公里的高速、重点区域的国省道和24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展开了新一轮的“四边三化”行动,沿江沿河绿化工程、防沙保护工程等众多生态项目对绿化苗木存在刚性需求,尤其在G20杭州峰会前后,各地积极加快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市场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稳定增长。同时,各地“花卉+旅游”、“花卉+互联网”等花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不断涌现。例如,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计划投资52亿元,打造集盆景制作、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盆景小镇”;海宁市长安镇计划建设集种植、交易、物流、旅游、培训于一体的“花卉小镇”;宁海县打造四季花香的“花语特色小镇”,进一步促进花卉市场的需求,激发农民的种植意愿。 

  全年蔬菜播种面积预计955.2万亩,产量预计1856.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5%;果用瓜播种面积预计153.6万亩,产量预计292.1万吨,分别增长2.2和4.0%。据省农业厅数据,全年菜价波动较大,年度均价4.22元/公斤,比上年增长14.7%。全省各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果蔬作物抗风险能力,优化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积极种植高效益、绿色无公害果蔬,同时,“旅游+农业”的瓜果采摘游的开辟了瓜果销售的新渠道,使得蔬菜、瓜果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春粮、油菜籽和茶叶减产。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造成部分地域的“烂田”现象,直接影响冬播,春粮作物产量下降。春粮播种面积267.3万亩,比上年下降9.0%;总产量58.7万吨,下降18.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4.9万亩,下降14.7%,总产量25.4万吨,下降27.7%;大麦播种面积14.6万亩,下降49.2%,总产量3.6万吨,下降53.2%;蚕(豌)豆播种面积42.5万亩,下降10.7%,总产量5.9万吨,下降18.0%;马铃薯播种面积94.6万亩,增长15.0%,总产量(折干)23.6万吨,增长7.7%。 

  油菜籽播种面积176.3万亩,比上年下降3.9%;总产量22.9万吨,下降8.7%,降幅比上年扩大5.7百分点。自2009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八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油菜籽种植难以推广机械化,以及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农户种植积极性始终不高。同时,2015年冬季的阴雨寒潮和今年4、5月份的高温阴雨对油菜籽播种和生长都造成较大影响,致使单产下降。 

  全年茶叶产量预计16.4万吨,比上年下降4.7%。其中,春茶9.6万吨,下降6.5%。年初的“倒春寒”影响了茶树生长,出现新芽萌发扭曲变形,成茶“焦边”等现象,使得春茶全面开采推后10天以上,单产明显下降;4月至5月上旬,阴雨天气较多,造成采摘时间大幅减少;7月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造成主产区茶园的高温灼伤现象,茶叶产量减产。 

  二、绿化造林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创新发展 

   绿化造林科学有序。 一年来,全省各地深入推进平原绿化、“新植1亿株珍贵树”、植树治水、“三改一拆”拆后绿化、“四边”绿化战略计划,不断夯实“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基础。据省林业厅统计,2016年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37.9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64.7%。其中,人工造林18.7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人工更新16.8万亩;完成防护林建设4.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2%;新植珍贵树2099万株,占年度任务的116.6%。其中,完成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新植520.8万株、面积7.4万亩,补植培育769.7万株、面积23.6万亩,四旁植树808.8万株。 

   主要林产品有增有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社会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逐步增强,木材采伐进一步减少,木材产量预计104.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9%;竹材产量有所增长,大径竹产量预计19997万根,增长5.6%;鲜竹笋产量预计164.6万吨,增长4.8%;人造板产量预计554.7万立方米,下降2.1%;木竹地板产量预计10652万平方米,增长5.3%。 

   林业经济创新发展。 我省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技术模式,重点推广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三叶青、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模式,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原则,加快发展油茶、香榧、山核桃等产业基地建设。2016年底,已建成十大模式示范基地6.5万亩、辐射推广13.2万亩;累计完成油茶新造林4.7万亩,低产林改造3.3万亩;香榧新造林3.6万亩,抚育10万亩,生态经营0.9万亩;山核桃新造林0.8万亩,抚育1.4万亩,生态经营0.4万亩。 

  三、畜牧业调控有力,养殖效益总体趋稳 

  近年来,浙江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兴农美田园”、“安全放心美生活”,全面确立“一控两减四基本”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着力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推广种养结合、绿色环保的高效生态养殖,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养殖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猪生产趋于平衡。 据浙江调查总队统计,2016年,生猪存栏573.8万头,肉猪出栏1169.2万头,比上年分别下降21.4%和11.1%,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2.9个和12.6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0.1万头,下降18%,降幅收窄4.2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价格总体呈现前涨后跌态势。上半年生猪价格延续2015年四季度走势,呈阶梯式上涨,5月中旬到达历史高位后,下旬起开始回调,临近国庆,猪价格连续4周出现大幅回落,周最大跌幅超过4.2%。10月下旬起,猪价格呈横盘走势,近期进入平稳上升空间。据省畜牧兽医局监测,1月1日-12月21日,待宰活猪、仔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19.1元/公斤、32.2元/公斤和31.2元/公斤,同比分别增长21.5%、52.7%、19.3%。另一方面,1月1日-12月21日,猪粮比平均8.8∶1,比上年同期高40.8%。上半年,猪粮比一路高升进入红色预警区域,5月25日到达10∶1,突破2008年4月9.6∶1的历史最高点。三季度猪粮比由黄色转为蓝色,四季度进入绿色预警区域,12月21日猪粮比8.3∶1。受双节效应拉动,价格将稳步上升,生猪养殖效益仍处于“猪周期”的波峰阶段,但从全国生猪供应量来看,预计2017年上半年供求或将处于平衡状态,猪价以平稳为主,随着生猪产能逐渐释放,下半年猪价可能有所回落,跌势趋缓,但仍有较高收益。 

   家禽生产效益趋稳。 年末家禽存栏6593万只,出栏14942万只,比上年分别下降12.3%和1.7%。家禽产品价格跌宕起伏,总体效益较好。活鸡价格一、四季度好于二、三季度,活鸡1月底价格跌至最低,而后受生猪价格影响,活鸡价格也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二季度有所回落,进入8月份止跌回升,行情向好,国庆后逐步回调,近期受节日拉动价格有回升。12月21日活鸡价格每公斤16.1元,比8月初上涨2.5%;另一方面,鸡蛋今年均价10元/公斤,比上年下降5.1%。随着年底前消费需求加大,再加上冬季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2017年一季度肉禽产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上升,家禽养殖效益趋于稳定。 

   牛羊生产增减不一。 年末牛存栏14.5万头,比上年下降3.3%,出栏8.8万头,增长6.1%,其中肉牛存栏9.5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奶牛存栏3.9万头,下降10.1%。羊存栏113.1万只,下降0.3%,出栏119.4万只,增长6.9%。面对进口奶粉和液态奶对浙江奶业的冲击,养殖户为保持利润,进一步淘汰低产牛,奶牛存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湖羊产业振兴计划不断推进,湖羊养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四季度是羊肉的消费旺季,活羊价格略有回升,牛羊生产效益总体稳定。 

   畜牧产品调减减缓。 全年肉类总产量预计118.1万吨,比上年下降9.9%,降幅比上年收窄6.7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90.7万吨,下降12.2%;牛肉产量1.3万吨,增长6.7%;羊肉产量1.9万吨,增长6.1%;禽肉产量23.2万吨,下降2.3%;禽蛋产量30.8万吨,下降7.4%;牛奶产量15.3万吨,下降7.3%。 

  四、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养殖捕捞齐头并进 

  2016年,浙江省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夯实海洋基础支撑,全面提升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渔业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水产品总产量预计634.8万吨,比上年增长5.5%。 

   捕捞生产平稳增长。 全年国内海洋捕捞产量348.5万吨,淡水捕捞产量9.1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5%和2.9%,捕捞生产平稳增长。一是渔场振兴初步成果开始显现。随着增殖放流力度和执法强度的加大,经济鱼类资源逐步恢复,各种经济鱼类产量明显增加;二是渔用柴油价格持续下跌,渔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油价补贴政策进一步调整,大大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船出海生产时间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水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也对渔民生产的积极性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水产养殖转型成效。 全年海水养殖产量102.1万吨,淡水养殖产量105.6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3.6%。一是浅海紫菜养殖发展较快。温、台等地把发展紫菜养殖作为生计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途径,在增加渔民收入同时,也成为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新亮点;二是主养产品生产情况平稳。大棚高位池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普遍稳定,海水大棚高位池养殖成功率在70%以上,一些地方单产水平创历史新高,最高产量达到亩产4000公斤;三是设施养殖成功转型。在精养高效、标准化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下,各地推进保温大棚设施的应用,延长养殖季节,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收益率,海水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大黄鱼和青蟹等养殖品种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宁波开启深海养殖大黄鱼模式,分别在象山港、南韭山、石浦等海域建立了围网养殖基地,岱衢族大黄鱼养殖更接近大自然;三门县承担建设的“国家青蟹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 

   远洋渔业增长较快。 全年远洋渔业产量69.5万吨,比上年增长13.6%。一方面,安哥拉、吉布提过洋性围网作业生产效益明显,经过积极稳妥地引导国内捕捞转产从事远洋渔业,巩固西非安哥拉和东非吉布提过洋性生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过洋性远洋渔业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浙江省大力推进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积极打造以西码头为依托的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母港,推进远洋水产品现代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区、培育远洋渔业现代服务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浙江远洋渔业的发展。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