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23.01.2015  16:34

     

  2014年,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领,以“两美”浙江建设为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立足自身的资源秉赋和区位条件,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浙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在畜牧业生产转型回调的情况下,种植业、林业、渔业保持稳定增长,拉动农业经济逐季回升,实现全年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1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2、0.6和0.4个百分点,呈现低开稳走、逐季提升的发展态势。其中,农业增加值1004.7亿元,增长3.7%;林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8%;牧业增加值213.1亿元,下降8.9%;渔业增加值454.1亿元,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7.0%。 

  一、种植业生产稳中有升 

  (一)粮食生产回暖,实现“三增” 

  201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1900.21万亩、399公斤/亩和757.4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2.1%和3.2%。 

   1. 春粮生产实现“三增”。 全省春粮播种面积为284.40万亩,比上年增长5.0%;总产量67.86万吨,增长6.1%;单产为239 公斤/亩,增长1.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23.18万亩,总产量30.95万吨,单产为251 公斤/亩,分别增长8.7%、11.2%和2.3%;大麦播种面积36.68万亩,总产量9.29万吨,分别下降6.1%和2.5%;蚕豌豆播种面积47.50万亩,总产量6.79万吨,分别增长9.1%和6.5%;马铃薯播种面积76.17万亩,总产量20.46万吨,分别增长2.9%和3.2%。 

   2. 早稻播种面积继续回升。 在2013年早稻播种面积止住连续两年下降后,2014年早稻播种面积为174.57万亩,比上年增长1.1%,继续保持回升态势。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进一步提升早稻种植补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植早稻的积极性。同时,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着重探索“早稻-蔬菜”水旱轮作新模式,如萧山区推广莴苣—早稻—西芹“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方式,促进早稻播种面积大幅增长。但是,稻谷扬花时节,长期持续阴雨天气,影响抽穗成长,导致单产略降。早稻单产410 公斤/亩,比上年下降1.4%;总产量71.50万吨,下降0.3%。 

   3. 秋粮止跌回升。 秋粮播种面积为1441.25万亩,比去年增长0.3%;单产为429公斤/亩,增长3.0%;总产量为618.03万吨,增长3.3%。其中,单季晚稻播种面积为881.55万亩,下降0.9%,单产为504公斤/亩,增长1.9%,产量为444万吨,增长0.9%;双季晚稻播种面积为180.20万亩,下降0.4%,单产为414公斤/亩,增长9.1%,产量为74.61万吨,增长8.7%,晚稻播种面积近年来持续呈减少态势。玉米、大豆、番薯等秋旱粮播种面积为363.30万亩,增长3.4%。秋旱粮播种面积的较大增加,主要得益于自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浙政办发〔2013〕128号)以来,各地积极开展高产优质旱粮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旱粮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农民种植旱粮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二)油菜籽面积连续六年下降 

  2014年,全省油菜籽播种面积为232.52万亩,比上年下降2.9%,总产量为31.32万吨,下降1.1%。自2009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六年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种植油菜籽难以推广机械化种植,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比较效益偏低。 

  (三)经济作物生产稳定增长 

  近年来,由于蔬菜、药材、花卉苗木、果用瓜等经济作物效益较高,农民投入生产积极性较高,2014年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花卉苗木播种面积预计为207.39万亩,比上年增长5.1%。各级借助省政府“四边三化”、“两美建设”等战略决策实施,加快推进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市场环境始终保持在求大于供的状态。 

  药材播种面积预计为49.28万亩,比上年增长3.0%;产量为14.61万吨,增长9.8%。近年来,由于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持续升温。 

  蔬菜播种面积预计为930.41万亩,比上年增长0.2%;产量为1764.74万吨,增长1.9%。2014年多晴朗天气,有利于大棚春夏茄果类、瓜类蔬菜播种育苗和大棚越冬蔬菜生长,露地蔬菜长势良好。同时,各地加强蔬菜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向高效益蔬菜、大棚蔬菜、绿色无公害蔬菜转变,蔬菜规模化、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果用瓜播种面积预计为151.80万亩,比上年增长0.2%;产量293.01万吨,增长0.2%。蓝莓、红心猕猴桃等新兴精品水果由于经济效益高,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茶叶产量预计为16.8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受2013年高温干旱、年初低温雨雪影响,今年春茶长势较弱,采摘期比上年推迟10天左右,导致春茶减产,春茶产量为9.65万吨,下降3.4%。但夏秋气侯与上年的高温干旱截然相反,出现了2002年以来最凉爽的天气,不仅促进了夏秋季节茶树的自然长势,且也为鲜叶从容采收带来有利条件,从而直接促使夏秋茶大幅增产。 

  棉花播种面积预计为25.96万亩,产量预计为2.46万吨,比上年均下降11.9%。棉花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棉花收购价格下降,加之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持续上升,种棉效益较低。 

  二、林业生产总体平稳 

  (一)绿化造林稳步推进 

  近年来,浙江坚持把绿化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以山地造林、平原绿化、“四边”绿化和封山育林为重点,坚持重点工作推动,加快绿化造林步伐。2014年,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88.58万亩,完成计划任务78万亩的113.6 %,其中:人工造林40.59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18.35万亩,迹地更新29.64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62.25万亩,比上年的337.65万亩增长7.3%;完成义务植树6800.5万株,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木材产量下降,竹笋持续增长 

  木材产量预计为135.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9%,木材平均价格为845元/立方米,增长3.7%。竹材产量预计为19924万根,与上年基本持平。鲜竹笋产量预计为151.2万吨,增长8.0%。 

  三、畜牧业生产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 

  受上年畜禽生产下滑影响,尤其存栏下降明显,导致2014年畜禽出栏数不同程度下降。同时,2014年各地加大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力度,在畜禽禁限养区内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场折除,致使畜禽存栏数降幅较大。 

  (一)生猪量价齐跌,养殖亏损加剧 

  2014年,生猪年末存栏为964.64万头,全年出栏肉猪为1724.53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25.1%和9.0%,其中能繁母猪年末存栏为78.52万头,下降32.1%。一方面,全省调整产业区域布局,重新调整了禁限区,加大了对影响环境的“低小散乱”养殖场的整治力度,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猪产品价走势虽然与上年大体一致,但比上年跌势更猛、跌幅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生猪饲养亏损加剧。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月1日-12月24日,全省活猪、去骨带皮猪肉、仔猪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3.57元、23.57元和17.35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9.92%、4.13%和14.43%;全省猪粮比平均为5.16:1,比上年同期5.83:1下降11.5个百分点。 

  (二)家禽养殖大幅下降,销售逐步回暖 

  家禽年末存栏为8410.19万只,全年出栏为17378.97万只,分别比上年下降18.7%和17.1%。随着禽流感疫情影响的平息,家禽产品消费市场开始回温,同时,政府帮扶家禽业政策效应逐步显现,2014年家禽养殖量虽然大幅下降,但出栏下降形势明显趋缓,禽类产品价格全面恢复,家禽销售逐步回暖。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12月全省鸡蛋和鸭蛋的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10.06元和12.30元,比上年的8.33元和11.44元,上涨20.76%和7.47%;快速型肉鸡和优质鸡的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12.36元和19.88元,分别上涨14.68%和22.78%。以2014年12月24日为例,活鸡、西装鸡价格分别为19.51元和20.15元,比3月12日最低点时上涨124.30%和66.67%。 

  (三)牛羊养殖有跌有涨,效益总体稳定 

  年末牛存栏15.7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4.61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9.9%和11.0%;全年肉牛出栏8.15万头,下降1.8%。年末羊存栏111.42万只,比上年增长1.3%,全年出栏103.91万只,下降0.8%。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月1日至12月24日,牛奶、牛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4.51元和76.49元,分别比上年同期的4.09元和64.05元增长10.20%、19.42%,养殖效益较稳定。 

  (四)畜禽产品产量下降,牛肉产量稳中有升 

  预计全年肉类产量157.08万吨,比上年下降9.9%。其中,猪肉产量127.01万吨,下降8.5%;牛肉产量1.17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1.69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肉产量26.15万吨,下降17.0%。禽蛋产量39.03万吨,下降9.4%;牛奶产量15.90万吨,下降12.7%。   

  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效应仍在持续。但是随着畜牧业宏观调控的强化,相关扶持政策效果的凸显,使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渐呈现,必将引导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渔业生产平稳发展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1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568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324.19万吨,增长1.6%;海水养殖产量88.79万吨,增长1.9%;淡水捕捞产量9.22万吨,下降3.8%;淡水养殖产量97.80万吨,下降0.3%;远洋渔业产量48.0万吨,增长19.4%。 

  海水养殖保持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2014年上半年气温适宜,年初没有出现持续降温情况,对海上网箱鱼类养殖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虽然受海洋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小幅减少,但全省通过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优化养殖模式,拓展养殖空间,提升养殖效益,保障了海水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淡水养殖略减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和环境整治所致。8月份后,天气以阴雨为主,气温比常年明显偏低,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养殖生长缓慢,病害发生严重,后期苗养殖不理想。同时,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总体思路,对温室甲鱼开展了全面的整治,对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的养殖场关停,从禁养区、限养区退养,使得淡水养殖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远洋渔业近年来连续大幅增产主要受惠于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不断推进,远洋渔业口岸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随着一批批新建远洋渔船相继投产,全省远洋渔业生产能力大步提升,促使远洋渔业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省已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40家,远洋渔船538艘,渔船作业区域集中在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缅甸、印尼等海域。同时,国家远洋柴油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远洋捕捞的积极性,促进了全省远洋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