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微企业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14.06.2016  22:12

     

  根据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选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关于开展小微企业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小微企业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调研。全省共调研小微企业103家,走访创新创业支撑平台32家,省、市共召开了发改、财政、科技、经信、税务等部门参加的座谈会10余场,充分听取部门、企业、平台对小微企业创新政策的相关意见建议,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微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企业中联网直报平台之外的小微企业约占总数三分之二,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试验区、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中选取,自2015年以来都开展了创新活动,部分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1. 从“双创”主体看,“新四军”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目前,浙江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核心战略”的指引下,利用“四换三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浙商回归”、“百校千企”等政策引领,倾力打造最优创业创新环境,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以“阿里系、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双创”的中坚力量。从调查企业看,来自阿里的精英、大学的学子、归国的华裔等社会精英创业者占比较高。 

   2. 从内部结构看,企业生产关系新型化。 “自主研发+技术服务+生产外包”的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生产关系逐渐为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所应用。通过自主研发使得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确保了市场竞争力;生产外包则有效降低了企业对于生产场地、人员和设备的需求,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中。 

   3. 从创新形式上看,产学研发展较为突出。 从调查企业看,企业创新活动主要以开展研发为主,并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了广泛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企业与大学大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由企业出资建立研究院,并由企业定研发方向,大学大院研发;有的企业聘请发达国家的行业专家为顾问,为企业研发把脉;有的与国内多所大学建立并保持技术科研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创新支撑平台运行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我们选择了形式新颖、创新气氛浓厚的各类创新支撑平台,这些平台主要通过场地服务、资本对接、活动交流、资源嫁接等方式为高潜力小微企业、创业团队提供支持,为创业方、投资方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沟通交流平台。 

   1. 平台运营灵活高效,民营资本成为运营主力。 从平台资本构成方式来看,本次调查的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大部分是以政府引导、民营资本为主的运行企业,政府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少部分为综合性园区,由国有公司进行运作。从创新平台运作看,无论资本是民营还是国有,经营模式都是企业化运作;但民营运作模式较灵活,运行效率较高。 

   2. 平台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不断增强。 从调研平台的发展格局上看,受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三新”模式不断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创新支撑平台对于入驻的初创企业、团队均倾向于选择“互联网+”创新方向,已初步形成区域产业特色明显、高新园区主导产业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分明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一些众创空间全力打造“互联网+”创业企业入驻首选之地,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支撑。  

   3. 平台服务主动便捷,企业创新成果显著。 各类平台为“双创”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便捷服务,包括科技项目申报、创新平台创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受理、科技成果创新、科技政策咨询、种子资金服务、创业导师帮带、科技金融服务等,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研发成果:国家级科技园杭州万轮科技创业中心入驻企业200余家,2015年引进“5050计划”企业11家,入选雏鹰计划企业9家,青蓝计划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清创迭代的“微链”、“米庄理财”、“涂图”、“小世界”、“海带”等成果已经成功上线运行,还有相当部分企业研发成果被看好,获得A轮融资的企业有8家、获得天使轮融资的企业有11家。 

  三、“双创”政策的认知以及有关政策落地情况 

   1. 双创”政策理解不深入。 虽然调研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平台均对国家的“双创”政策有所了解,但对于政策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有待提高。其中,创新平台的政策解读能力好于小微企业,基本能够把握政策的内涵。而小微企业对政策的了解几乎仅停留在听说过,没有深入细致地分析和领会,对政策了解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专业的政策解读人员,容易导致理解不到位,走入政策误区。 

   2. 有关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地总体较好。 从政策效果看,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都享受了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小微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落户科技园等创新支撑平台的企业中得以较好的实施,同时部分企业还享受了创新基金的资助政策、雏鹰计划扶持企业的贷款贴息补助政策等,特别是科技创新券的使用,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政策落地情况较为良好。但部分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不够,对相关政策知晓度也不高,无法享受到相关的补助和扶持。  

   3. 小微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表示欢迎。 通过与科技部门和相关企业座谈,科技部门和企业普遍对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表示欢迎,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放宽认定条件,简化认定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申报难度和评审的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较小、研发投入有限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目前,科技部门已经在与企业进行对接、宣传和培训,但是因为工作指引还未出台,所以具体的操作的细则还没有明确,还在等具体操作细则的下发。 

  四、小微企业创新和平台运行遇到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小微企业的“双创”和相关支撑平台的运行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帮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关注。 

   1. 小微企业创新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更难。 一是小微企业在知名度、品牌方面相比于大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有较大差距,高端人才往往将眼球盯在名企、外企的高福利、深潜力上,小微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与知名度很难吸引到有价值的员工;二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异,部分落后地区创业创新环境不够优越、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政策激励措施不够得力,小微企业营造的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方面非常欠缺,员工流动较高,有经验、有价值的员工往往容易流失;三是作为小微企业,在如何培养企业内部已有的人才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2. 政府部门的“雪中送炭”少于“锦上添花”。 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由于受技术、市场、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往往面临相当大的风险,特别是对风险承受能力弱、资金有限的小微企业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此时的企业是亟需扶持和帮助的时候,而由于企业尚在研发阶段,没有产出和税收,按照相关规定,无法申请到政府补助资金和税收优惠。在前期研发阶段资金只能由企业自己负担,等试验成功产品上市后,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此时虽然可以申请到政府优惠和补助,但对企业而言已无足轻重。 

   3. 相关帮扶政策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部分政策的制定标准过于陈旧,不能实际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以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为例,由于设备使用时间和政策折旧时间上的差异较大,企业的申请和享受遇到了难题。比如:激光加工设备一般3年就要淘汰,现在要采用机床的10年标准进行折旧,折旧年限相差3倍多。同时在税务稽查时,由于年限不一致而导致企业需要大量补税,不但加大了财务核算的工作量,也加重了初创型企业的负担。同时,部分企业也表示,部分帮扶政策设置门口较高,申请程序较为繁琐,企业财务方面专业性的短板也是导致企业享受政策卡壳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相关政策能简化优化。 

   4.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小微企业资金紧缺问题严重,无论是生产设备、研发投入、市场推广还是人才引进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而小微企业资金特点是流动资金不足,且多为自有资金,多数小微企业只能靠自我积累缓慢发展;二是银企关系恶劣,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经营稳定性差,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本着稳健性的经营原则,自然少贷或不贷给小微企业资金以规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三是融资门槛高,银行短期贷款多需要担保或抵押,小微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匮乏,企业获得贷款更加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民间借贷甚至是非法集资的蔓延。 

   5. 小微企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在目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下,更多企业涌入市场,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化、多元化,“蛋糕”被更多人分割,许多原本前沿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例如,有调研企业的负责人表示,5年来全国同行企业数量增长3倍,企业的激增加剧了市场竞争,附加值低的产品,比拼到最后成了价格战,3年前企业生产的一台设备的购买报价是2万多,如今1万的报价都成了“香饽饽”。同时,原材料及用工成本的攀升直接导致产品成本提高,加剧了市场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6. 创新平台的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很多现有的创新支撑平台承载能力有限,服务和孵化企业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有些平台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办公场地,未将其作为一个创业基地,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在平台服务的初创企业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负责人是做技术研究的,对产品开发比较专长,但对市场推广并不擅长,再加上国内大企业购买小企业技术研发成果的商业模式并不盛行,创新平台在这个方面的精准化服务和对接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五、推进小微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建议 

   1. 多渠道宣传解读政策措施,全力营造支持“双创”的浓厚氛围。 在现有鼓励和支持创新良好氛围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人才引进、创新奖励、收入减免、专利保护等诸多政策的宣传面,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QQ、微信等方式及时传播和公布“双创”和“四众”等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操作流程,并请相关部门进行政策解读,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全覆盖,便于小微企业了解掌握相关政策措施的内涵,合理做出选择,让好的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引领和激发小微企业开展“双创”的重要动力。 

   2. 优化人才引进落地政策,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目前,一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的引进流程相对复杂,引进周期较长,手续较为繁琐,这对亟需优秀人才支撑企业发展的小微企业而言极为不利。可以通过精简相关材料,优化相关流程,让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更能贴近小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政府应为人才建立和完善社会、人文、交通、物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企业应在提升收入待遇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红利、工作条件、教育培养、发展空间等方面营造拴心留人的企业环境。 

   3. 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相关补贴落实进度。 以“小升规”培育对象企业、创业之星企业及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开展金融服务对接活动。鼓励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到“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及融资,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众筹,更高效地达到融资需求。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向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对上规升级培育对象和新上规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优化流程,加快财政补贴进度,以支撑企业正常研发,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科技经费补贴的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的跟进,缓解企业的资金困境。 

   4. 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让每一个研发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一是在“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减税、免税等优惠,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惠及面;二是对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专项扶持资金,助力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成功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三是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并减少、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5. 大力发展创新支撑平台,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需求。 一是重点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各产业发展平台间的协调机制,实现平台互补式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孵化支撑平台。着力研究加快孵化企业产业化进程的办法与举措。探索民营孵化器建设的运作模式,引导更多民资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领域。三是健全小微企业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小微企业投融资渠道,努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有效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6. 着力推进平台精准化服务建设, 提升平台“双创”承载能力。 加强支撑平台精准化对接服务能力建设。针对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积极谋划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精准化帮扶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企业项目申报、专利申报、补贴申请、税收优惠、产权质押、成果转化、产品销售、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精准化专业服务。建立并完善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实现平台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体系的相互融合,提升“双创”承载能力。 

   

                                                                                                                                        (社科处  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