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发言

30.09.2017  16:23

   政策指引 细化落实  

  切实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富民优势

  宿迁市国土资源局

  宿迁市是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为进一步扩大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3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宿迁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以在省域内流转使用。宿迁市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一、基本做法  

  (一)制定系统完善的配套文件。根据部、省文件精神,宿迁市研究出台《宿迁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使用实施方案》、《宿迁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规则(试行)》、《宿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明确试点目标、基本原则、工作内容、实施步骤、转让程序、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内容,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强力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复垦。2016年以来,宿迁市共入库增减挂钩复垦项目981个,建设规模7.36万亩,计划新增农用地7.36万亩、新增耕地7.35万亩。目前,已通过验收项目288个,实现新增农用地2.4万亩、新增耕地2.38万亩。

  (三)有序流转节余指标转让。截止目前,宿迁市已累计开展了8期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流转指标8847亩,成交总额59.26亿元,均价66.98万元/亩,其中省域内流转8347亩,市域内流转500亩。

   二、主要经验

  宿迁市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江苏省南北地区经济级差、土地资源优势互补作用,稳步推进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各项工作。

  (一)加强业务指导,准确把握试点方向。宿迁市赴四川巴中、河南新乡、安徽六安、金寨、江西余江等地学习调研,要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宿迁经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宿迁市及苏南、苏中地区开展调研指导,提出“早交易、保成功”的工作方向,并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出台试点指导意见,组织各地积极参与节余指标转让。

  (二)统一思想认识,精心部署工作重点。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要求“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加快研究宿迁市试点方案,更好服务精准扶贫”。宿迁市长王天琦先后十余次召开专题会、部署会和调度会,研究部署试点工作,系统提出试点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宿迁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试点相关文件精神,部署安排各项重点工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多次组织“小分队”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主动上门宣传试点政策,沟通对接指标需求情况,促进指标顺利流转。

  (三)强化规划引导,统筹编制工作方案。本着优先选择省定经济薄弱村、扶贫片区和生态经济示范镇的原则,宿迁市编制完成“十三五”增减挂钩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十三五”时期节余指标转让的规模和时序。根据专项规划,编报了《宿迁市2017年度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使用实施方案》,科学指导年度流转工作。在每期节余指标流转前,拟订转让方案,明确指标规模、转让底价等,经宿迁市政府批准并报省备案后,方可开展流转工作。

  (四)切实维护权益,稳妥推进搬迁安置。一是在安置区规划选址、户型设计等环节中,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宿豫区新庄镇朱瓦特色村建设中,召开群众代表大会,由村民代表投票决定承建商,并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管。二是在农民搬迁方面,严格按照先申请后实施、先付款后搬迁、先安置后拆除的“三先三后”原则,坚决杜绝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等行为。泗阳县实行“九个一”,推进阳光搬迁。宿迁市经开区坚持“五当面三公开”原则,依法依规开展搬迁补偿工作。三是在农民安置方面,鼓励引导搬迁农民优先进城入镇。对于特殊困难群众安置,采取多种方式兜底保障。泗阳县对进城购房农户每户补贴房票2万元,对少数特困户实行“暖心房”兜底安置,对符合条件的五保老人实行敬老院集中供养。宿豫区对进城入镇购房农户给予购房总价10%的补贴。四是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签订自愿有偿退出协议,按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宅基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统一发包。

  (五)突出阳光操作,全程网上公开转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宿迁市于2016年9月率先建成节余指标网上流转平台,指标需求方“不见面”,即可在网上参与竞买,实现阳光操作、便捷转让、程序规范、市场定价。在节余指标流转后,宿迁市主动对接,当好“店小二”,积极配合做好建新指标报批使用,极大缩短指标使用周期,吸引更多潜在需求方参与指标转让。

  (六)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全额用于扶贫。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收益资金优先用于项目区农民搬迁补偿、土地整治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及扶贫开发和精准脱贫方面。建好资金“防火墙”。明确资金使用“正面”和“负面”清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全额用于扶贫开发。宿迁市政府多次组织财政、国土等部门,加强对县区收益资金使用督查,督促各地用足用好收益资金。

   三、取得成效

  (一)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宿迁市通过试点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宿迁市脱贫人口14.6万人,占“十三五”贫困总人口66.29万人的22.02%,村级集体收入超18万元的达56个,占省定经济薄弱村188个的29.79%。一方面,拓展增收致富渠道。宿城区屠园乡通过增减挂钩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并全部进行土地流转,每年每亩收益800元,较原来每亩增收200多元,每年还吸纳产业工人800个,月收入2000元。该区中扬镇程庄村程卫国将承包地及增减挂钩复垦耕地流转给当地龙头企业,自己到镇上吉龙塑胶企业上班,年土地流转收入9000元,在企业上班年收入5万元,家里人还住进了古山河新型社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泗阳县卢集镇郝桥村引进捷锋帽业“三来一加”项目,吸引本村120余名留守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该县城厢街道办卜湖居委会村民蔡兆芳将土地流转给江苏国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亩地流转租金1200元,在该公司打工每月还收入1200元。另一方面,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宿豫区将省定经济薄弱村形成的节余指标优先安排在省域内转让,已有4个村成功“摘帽脱贫”。该区来龙镇光明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村集体增加耕地面积327亩,通过土地流转,当年实现村级增收16万元。

  (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苏北地区要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宿迁市通过增减挂钩工作,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不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美好城乡。一是显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善人文和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对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促进新型社区建设。各县区利用收益资金分别开展了土地整治项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村级服务中心等涉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农村新社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化。2016年,我市增减挂钩搬迁农户约1.5万户6万人,进城入镇留村比例约为5:3:2,将近3万人进入新型社区居住,农村生产条件、农民生活面貌显著提高。三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县区依托增减挂钩工作形成的人口集聚和用地空间,积极招引发展扶贫产业,开展“土地整治+”行动。泗阳县王集镇按“土地整治+旅游+电商+扶贫+二产”模式,实施土地再整治项目,打造2000亩油用牡丹种植、观赏、精油加工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实现年产值400万元。宿豫区通过土地整治建设杉荷园、梨园湾,打造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实现果蔬采摘、农产品销售、旅游纪念、餐饮娱乐等旅游收入3500多万元。

  (三)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通过增减挂钩土地复垦,综合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切实将土地资源转化富民资源。2016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4.24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达29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全市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57.68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535.58万亩的48.1%,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挂钩指标在优先保障农民安置、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用于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2016年,全市重点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等项目用地需求,这些企业当年实现总产值301亿元,税收10亿元,吸纳3.5万人就业。三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节余指标的有偿流转,激发了流出地和需求地挖潜盘活的主动性,倒逼各地主动控制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量和下降率,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宿迁市2016年亿元GDP建设用地占用892亩,较2015年下降20%,宿迁市累计盘活闲置低效用地8500亩。

  (四)促进用地结构布局持续优化。一方面,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目标。2016年以来,宿迁市共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1.953万亩。其中,省域内转让节余指标8347亩;推进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668亩;将超过三年未使用的节余指标10525亩转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宿迁市农村居民点总规模较大,布局散乱,户均占地面积大,宅基地荒废、空关较多。通过对居民点复垦整理,形成规划流量指标,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下一步,宿迁市将积极开展试点政策绩效评估,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成效,为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经验借鉴。

    更大范围统筹资源配置 全力助推精准扶贫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江苏省扎实推进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宿迁市是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2016年3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意见的函》,明确宿迁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江苏省和宿迁市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推进相关工作。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宿迁市增减挂钩指标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使用的指导意见(试行)》,确定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法依规、规模控制,收益返还、精准扶贫”的工作原则,从交易主体、指标内涵、用地报批等7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工作要求,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宿迁市相继出台了《宿迁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转让规则(试行)》、《宿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为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宿迁市已组织流转省域范围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7041亩,总金额47.8亿元;组织流转市域范围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500亩,总金额1.6亿元。

  2017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明确了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为了用好这项政策,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了广泛调研,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和分管副省长先后作出批示,认为暂行办法对精准扶贫乃至聚焦富民大局至为重要,强调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要切实用好这个政策,使其在脱贫、富民中发挥更大作用。7月13日,《暂行办法》由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对流转范围、流转规模、组织方式、流转程序、资金管理进行了规范。根据《暂行办法》,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启动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工作。一是制定《江苏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网上交易指南》,进一步明确流转程序和要求;二是开发建设江苏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网上流转平台,确保流转工作高效透明;三是召开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座谈会 ,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地方规范、理性参与流转工作。8月11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2017年首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工作顺利完成,流转规模4377亩(含宿迁市1306亩),总金额34亿元。

   二、基本经验、

  总结江苏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规模管控。建立“行政+市场”的工作机制,严格控制流转规模,稳妥有序开展流转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在省域范围内流转的规模不超过省下达年度增减挂钩计划的40%;其他省重点帮扶县(区)不超过省下达年度增减挂钩计划的35%;有扶贫开发重点片区乡镇的县(区),不超过省下达年度增减挂钩计划的15%。同时,节余指标流转后,流出方当年内不得申请追加增减挂钩计划。

  (二)突出阳光操作。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建立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网上流转平台,全省节余指标流转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该平台上进行。通过网上报价,系统确定竞买结果,避免了人为干扰,确保流转过程可信,流转结果可靠。同时,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可以组织省域范围内节余指标流转,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可以组织本市域范围内节余指标流转,南北挂钩、对口帮扶的县(市、区)之间,可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专场流转。同时,建立公示公告制度。流转前,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发布节余指标流转公告,公告期10天日。成交确认后即时在该网站公示流转结果,公示期为5天。通过公示公告制度,保障了各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杜绝暗箱操作。

  (三)聚焦精准扶贫。一是确定了指标流出地区名录。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中明确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区)、重点片区范围,建立了《江苏省节余指标流转使用地区名录》,名录每年更新一次。二是明确节余指标流转资金使用要求。流转收益应专项用于搬迁农民安置补偿、农村土地整治、涉农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贫开发工作。三是督促各地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要求各指标流出地区人民政府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管理,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未及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的地区,暂停流转资金的拨付。

  (四)引导理性参与。通过积极宣传和引导,一方面要求指标流出地区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流转工作的重大意义,合理确定拆旧复垦规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土地合法权益,防止片面追求资金收益搞“运动式”拆迁;另一方面,严格限定指标流入地区购买规模,竞买方累计流入规模不得超过年度最高竞买规模(2017年度为800亩)的两倍。督促指标流入地区更多立足于内涵挖潜,理性参与竞买,谨慎报价,共同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流转市场。

  (五)强化实施监管。一是组织内外业核查。对各地拟参与流转的节余指标,委托厅直属事业单位通过比对卫星遥感图像和现场踏勘等方式进行内外业核查,对存在问题的,要求地方及时整改,整改到位前不得参与流转。二是适时开展流转工作评估。对宿迁市节余指标流转工作进行评估,总结成效经验,剖析问题与不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流出方要制定节余指标流转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违反资金管理办法将资金挪作他用的,将按照《暂行办法》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取得成效  

  江苏省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有效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为更大范围统筹资源配置,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支撑。

  (一)促进了精准扶贫。一是改进了农村生产条件。流转收益按照要求全额返还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通过实施增减挂钩,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乡镇集中居住,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增强地方的经济造血功能。随着一大批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加强,有助于地方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从而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二)推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通过节余指标流转使用,提高了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推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一方面有效集聚了农村潜在资源,加快改变了农村居民点多、散、乱的状况,解决了“心村”问题,促进了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将布局零散、利用粗放的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引导建新用地按照镇村布局规划向城镇集中,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优化镇村布局,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通过节余指标流转,推进了更大范围的资源统筹配置,缓解了经济发达地区用地计划不足矛盾,保障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市场化开展节余指标流转,合理提高新增用地成本,激发了节余指标流出地区和需求地区挖潜盘活的主动性,倒逼地方不占或少占耕地,进一步加大盘活利用存量用地的力度,有效控制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助推脱贫攻坚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四川省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专门召开十届六次全会部署精准扶贫工作,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运用增减挂钩等国土政策,持续强力推动节余指标流转,为脱贫攻坚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有力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进程。

   一、统筹推进增减挂钩试点情况  

  从2006年被确定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省份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增减挂钩政策作为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求实创新,大力推进,在项目区设置、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节余指标预支使用、复垦耕地质量管理等方面持续完善制度设计,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实践表明,增减挂钩政策已经成为四川省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有效手段,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中,既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建设用地保障,又为农民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群众的真心欢迎。

  ——家住巴中市恩阳区凤凰包村的张德仲原来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全家挤在破败的土坯房里,建新房是张德仲多年来最大的心愿。“心里早就想建两间新房,但是没有那么多钱。家里有5口人,家属身体不好,我父亲又中了风,加之两个孩子在读书,等于全家靠我一个人挣钱,每年都是负收入,确实太困难了。

  仅仅两年时间,凤凰包村一座座“巴山新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依托增减挂钩政策,根据拆旧农户宅基地面积和建筑类型发放补贴,再加上贫困人口补贴,大部分村民只需要花上几万块钱就能住上新房。如今,走进张德仲的新家,房屋宽敞明亮、设施器具齐全;谈起生活的变化,张德仲忍不住内心的喜悦。“那个时候补助了8万多,贫困户还补助了1.3万,处于地质灾害地区又补助了2.5万,风貌、道路入户、水电气都是由政府买单。现在这种生活,自己花个3、4万块钱就搬进来了,多安逸”。巴州区枇杷村的金光志也同样享受到了增减挂钩的政策红利,他家原有旧宅基地520平方米,根据政策,他享受到了地灾避险搬迁补偿2.5万,增减挂钩项目补助10.1万,自己实际只拿了5万,全家6口人就都住进了180平方米的宽敞楼房。

  新居建好了,农民有了房子住,如果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新居不能留住人,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众所周知,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加上路、水、电的配套,成本更高。巴中市在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时,主要聚居点实现了“五化、五通、五有”(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和通讯,有1个活动广场、1个购物中心、1个卫生室、1个文化站、1个垃圾收运点)。“以前哪儿想得到,搬过来啥子都有,娃娃上学啊、找先生看病啊都很方便,就像城里一样。”像凤凰包村和张德仲一样,经历一步跨千年的山村和群众在巴中随处可见。

   二、创新推动节余指标流转情况  

  2015年8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出台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管理规定,为贫困地区节余指标流转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流程。2016年5月,巴中市以29.5万元/亩的价格流转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到成都高新区,总金额高达13亿元,成为全国典范。广元市苍溪县、凉山州雷波县等贫困地区也相继与成都市签订了节余指标流转协议,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新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代表团与大家共商国是,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当前,四川省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

  为更好地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作用,在全面总结前期改革成果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经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2017年5月,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住建厅、农业厅、审计厅以及扶贫移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助推脱贫攻坚意见》。改革方案着重从加大贫困地区挂钩指标分配倾斜力度、改革年度计划下达方式强力推进节余指标流转、预支使用节余指标、改革项目管理办法等方面创新突破,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一)编制下达承接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任务。四川省贫困地区反映,当前节余指标流转呈现“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现象。同时,省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用地指标不足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此,四川省运用行政手段予以宏观统筹调控,将承接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任务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统筹联动,强力推动节余指标流转。省上在每年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根据各地经济基础、财力状况、脱贫任务以及建设用地需求等因素,合理测算下达其承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节余指标任务数,并作为刚性指标考核。承接节余指标超出任务数的,还给予用地计划奖励。

  (二)搭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信息平台。四川省结合实际,搭建面向全省贫困地区节余指标(含补充耕地指标)省级统一指标流转网上信息平台,负责滚动发布出让及受让需求、结果公示和备案确认等工作。并在综合考虑节余指标产生的平均成本、资源保护补偿和管护费用等因素基础上,制定节余指标流转指导价,为贫困地区节余指标流转创造条件。

  (三)推动成都市与贫困地区合作协议集中签约。在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坚持统筹协调,主动与成都市沟通,充分阐述成都市承接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发挥首位城市带动和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二是可以为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三是可以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在去年与巴中市、广元市苍溪县、凉山州雷波县签订协议承接增减挂钩节余指标6880亩、总金额20.3亿元的基础上,今年5月23日,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功举行了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广元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和凉山州人民政府对接土地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出席签约仪式并作重要讲话。成都市签约承接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万亩,协议总金额高达29.5亿元。至此,四川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资金总额已达60多亿元,流转量和筹资总额均居全国前列,为全省脱贫攻坚筹集大量宝贵的建设资金。2017年7月,省委王东明书记在《关于运用国土资源政策助推我省脱贫攻坚的报告》上批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在国土资源部大力支持下,用好用活国土政策,有力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事关“两个跨越”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使出“绣花”功夫,巩固和扩大增减挂钩改革成果,实现对脱贫攻坚更大支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