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迈入新台阶 外贸商品结构仍须优化——“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之十五

05.06.2015  11:04

     

  “十二五”以来,浙江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巩固和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主动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外贸外资服贸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551.5亿美元,其中,出口2733.5亿美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8.8%和10.9%,相当于GDP的54.3%和41.8%。自2011年起,出口规模超过上海,居广东、江苏之后,列全国第三位。 

  一、开放型经济实现新发展 

  (一)货物贸易规模扩大,贸易方式多元化发展 

  “十二五”以来,浙江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多措并举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推动外贸转型,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2011-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13127亿美元,年均增长8.8%;其中,出口累计963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 

   1. 私营企业出口持续领先。 2011-2014年,浙江私营企业累计出口5863亿美元,年均增长18.3%,增速分别高出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16.5和16.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释放,出口主体地位凸显。私营企业出口比重从2010年的51.3%提高到2014年的66.4%,提高15.1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是第二大出口主体,但出口比重逐年降低,从32.2%下降到22.9%;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从10.1%下降到7.2%。 

   2. 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 广泛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不仅与美国、欧盟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与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2014年,浙江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市场分别出口627、462和127亿美元,三大市场占全省出口比重由2010年的49.5%降至2014年的44.5%。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保持良好增势,其中,东盟继续保持浙江第三大出口市场的地位,2014年对东盟出口2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3%,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11-2014年,浙江对非洲出口年均增长18.7%,高出全省出口平均增幅7.8个百分点,出口比重由2010年的6.2%提高到2014年的8.1%;对俄罗斯出口年均增长16.2%,出口比重由2.8%提高到3.4%;对拉美的出口比重由8.7%提高到9.3%。 

   3. 义乌小商品出口和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 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率先在义乌落地实施,义乌小商品出口势头强劲,成为拉动我省出口的新增长点。2013年,义乌小商品出口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1%,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41.3%。2014年,义乌小商品出口20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7.4%。“十二五”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交易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纷纷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开展跨境贸易,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浙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20%,位居全国第二。据省商务厅测算,2014年全省跨境电商出口销售额约63.5亿美元,出口额比上年翻番。全省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出口统计数(以“9610”代码报关)约为2.3亿人民币,占全国的32%;跨境电商服务试点进口统计数为5.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78%,位居全国首位。 

  (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积极引进优质外资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11-2014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546.9亿美元,年均增长9.5%,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 

   1. 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14年,平均单个项目合同外资规模由2010年的1031万美元提高到1575万美元,增长52.7%;新批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企业47家,投资总额1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引进世界500强稳步推进,2014年,新批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4家,累计批准17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502个。 

   2. 服务业引资比重快速提高。 2014年,浙江出台利用外资“5年5千亿”行动计划,确定了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提高到60%以上的目标,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领域。从数据看,2014年服务业合同外资145.3亿美元,实际外资97.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9.5%和62%,比2010年分别提高19和24.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际外资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7%,占全省实际外资的11.4%。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实际外资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上年分别增长4.5倍、4.3倍和2倍。 

   3. 境外投资步伐加快。 2011-2014年,全省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2347个,中方投资额186.7亿美元,年均增长14.7%。投资形式多元化发展,以设立境外营销网络、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境外投资,增资驱动力增强。2014年,全省经核准设立的境外营销网络项目共561个,中方投资额5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经省商务厅测算,新增境外营销机构带动我省出口53亿美元,为外贸发展增添新优势。跨国并购稳步推进,2014年,浙江以并购形式实现的境外投资项目70个,并购额11.1亿美元,并购金额创历史新高,平均单个项目并购额比上年增长13.1%。增资大项目稳步增长。2014年,以增资形式实现的境外投资项目121个,中方增资额1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7.5%。 

  (三)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 

  世界经济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浙江对外经济的新优势和深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领域。2011-2014年,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累计1216亿美元,其中出口76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4%和19.0%,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幅。服务贸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7.3%升至2014年的9.7%,提高2.4个百分点。 

   1.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 旅游、建筑和运输等三大传统领域尽管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新兴领域增速快于传统领域。三大传统领域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75.7%降至2014年的67.8%。与此同时,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国际服务外包,以影视动漫为主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一道亮点。2014年,附加值较高的外包、金融、保险、教育、文化等新兴领域增幅均在20%以上,超过传统领域的增速,文化出口增速更是接近200%。 

   2. 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服务外包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服务贸易的增长主体。2014年,浙江离岸合同执行额为56.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33.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4.8%提高到23.1%,出口规模跃升至第二位,仅次于旅游业。至2014年底,进入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注册登记的浙江企业3724家,约为2010年的2.5倍。服务外包产品结构有所优化,知识流程外包比重上升。涉及医药研发外包、电力设计服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流程外包(KPO)合同接包执行金额占32.5%,比2011年提高4.7个百分点。信息技术外包(ITO)合同接包执行金额为32.3亿美元,占总执行金额的57.2%。外包企业实力有所增强。2014年,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的企业总数为940家。其中,离岸执行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有114家,离岸执行额41.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74.2%。 

   3. 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 国际旅游业一直是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及服务贸易出口最大的行业。2014年,旅游服务进出口128.6亿美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5%;其中,旅游出口57.5亿美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接待入境游客9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其中,接待外国人61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入境游客人均花费618美元,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2.8天。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出境旅游成为一大热点。2014年,全省有组织出境游客2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出国游组团人数13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3%。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出口商品结构以低附加值、低端化商品为主,资本技术密  

   集型商品比重较低。 十二五”以来,浙江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平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速为9.2%,低于全省出口年均增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43.8%降至2014年的4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仅为1.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8.2%降至5.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仅低于广东和江苏等出口大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14年全国和部分省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对比

地  区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全  国

56.0

28.2

浙  江

41.2

5.7

广  东

66.3

35.8

江  苏

64.4

37.7

  注:江苏省数据为2014年前三季度数据。 

   2. 核心竞争力不强。 浙江外贸以活跃的民营出口为重要特征,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在于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的块状特色产业。过去较长时间里,外贸的比较优势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当前,在国内资源紧张、成本上升的情形下,以往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特征的外贸发展模式显示出不可持续性,对外经济必须转型提质,增强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 

   3. 进口增长乏力。 2012-2014年,浙江进口均呈下滑趋势,分别下降5.5%、1%和6%,是近三十年外贸历史上首次“三连降”。进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28.8%回落到2014年的23.0%。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以原材料资源性商品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2014年,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进口占全省进口的一半,机电产品占17.7%,高新技术产品占10%。进口额下降,一定程度上与内需不景气导致资源性商品进口量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经指数计算,20大类商品2014年进口价格同比下跌8.3%。在东部沿海省份中,上海进口需求旺盛,且主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详见表2)。 

表2    2014年全国和部分省份进口和出口结构对比

地  区

出口占进出口的比重(%)

进口占进出口的比重(%)

全  国

54.4

45.6

浙  江

77.0

23.0

广  东

60.0

40.0

江  苏

60.6

39.4

上  海

45.1

54.9

山  东

52.2

47.8

福  建

63.9

36.1

   三、相关建议 

  浙江外贸发展面临产品被锁定于低端领域的困局,产品质量升级是核心命题,必须推动企业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出口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改善进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充分获取技术外移效应促进浙江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有影响力的进口商品展会,继续扩大一般消费品进口,支持消费结构升级。 

  加大引进省外与海外资本的力度,选择引进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欢迎技术含量高、产业联带效应大的项目。借助上海自贸区平台,在国家金融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鼓励企业引进海外低利率借贷资金、引进技术与高端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浙商依托相对优势进行全球投资布局,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协作,带动浙江出口发展与外贸效益提升。 

     

                                                                                                                      (服务业处  廖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