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22.05.2015  13:05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开篇布局谋划的关键之年,今年来,台州市经济运行较为平稳,部分指标基本达到预期水平,在去年同期前低后高的基数作用下,今年开局略好于去年,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18.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和全省分别低0.2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九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5亿元,增长2.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20.77亿元,增长4.9%,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364.32亿元,增长9.1%,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开局平稳 

  1.工业生产震荡下行。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8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5.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增速为2014年3月份以来最低,居全省第八位,比1-2月回落4.3个百分点,一方面是由于今年春节假期总体时间较去年略有延长,据初步测算,约为1.9天,另一方面是停破产企业增多,与去年12月份相比,今年全市已有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规模未达标而退出,还有83家企业处于停破产状态,去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合计达110亿元左右,去年一季度近24亿元,直接拉低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2.8个百分点。从行业角度看,累计增加值居前五位的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受限于发电指标仍较为不足的政策影响,一季度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4%外,其余四个行业增加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在去年临海东部医化园区整治造成的低基数基础上,呈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增速领跑前五个行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得益于塑料制品的快速增长,一季度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7%,而汽车制造业中的整车制造业受吉利豪情整体搬迁因素影响,一季度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4.8%,前五个行业合计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8.5%。从先行指标看,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比去年同期下降1.4%,继2014年3月份以来首现负增长,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1.9%,已连续37个月处于下跌态势且近几个月跌幅不断扩大,且据一季度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调查显示,产能利用率仅为74.5%,连续十四个季度低于产能过剩临界点(79%),均反映出企业发展后劲较为不足,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较大。 

  2.服务业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1%,对全部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4%,成为今年台州市平稳开局的中坚力量。金融存贷款增势稳健。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098.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人民币贷款5127.88亿元,增长13.6%,增速均延续去年以来的稳健态势,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7.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商品房销售持续恢复。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刚性购房需求有所释放的带动下,今年台州市商品房销售延续去年底的恢复态势,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85.96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59.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99.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5.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与非营利性服务业核算相关的基础数据增长较快。今年国家对GDP核算方法进行改革,将核算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基础数据指标由原先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改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及城乡社区支出等八项支出合计,经省局反馈,一季度八项支出合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增速高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实现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63.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 

  3.第一产业总体平稳。据粮食监测数据推算,一季度全市春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8.5%,但在药材、瓜果等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的拉动下,一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畜牧业形势继续恶化,2014年台州市牲畜饲养量大幅下降,90%以上养殖企业陷入困境,今年1月份台州市发现3例人感染H7N9的病例,使得禽肉价格迅速下跌4元/公斤,不利局面仍在延续,一季度全市畜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6.6%。渔业生产稳定发展,一季度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3.0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上升,比去年同期增长3.4%,但远洋渔业由于渔业资源费协商不成,去年12月份印尼方面扣留了台州市远洋渔船36艘(全市远洋渔船共46艘),导致一季度台州市远洋渔业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7.6%,据了解,扣留时间将持续到今年4月份,在此之前台州市远洋渔业产量将持续低迷,一季度全市渔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 

  (二)三大需求稳健开局 

  1.固定资产投资开局平稳。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增速居全省第六位。各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仍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主力,一季度完成投资额9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5%,以33.8%的总量占比实现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08%的增长贡献率;虽然3月末国家新出台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利好政策,但政策落实力度以及效应显现均有待观察,房地产业投资迅速好转的可能性不大,一季度全市完成投资额84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5%,增速为近五年来最低;制造业投资现负增长,在“三期叠加”的经济大背景下,企业投资更趋谨慎,一季度全市工业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9.7%,增幅比1-2月扩大9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中,大项目个数锐减,一季度全市本年新开工项目264个,其中计划投资额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仅17个,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6.8%和50%。 

  2.市场消费稳中趋缓。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3.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7%,增速居全省第四位,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主要商品类别中,由于汽车有效需求趋于饱和,市场又缺乏刺激政策带动,汽车市场整体消费需求回落,一季度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62.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去年以来,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今年虽有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仍高达18%左右,造成石油制品类零售额有所下滑,一季度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9.9%。严格公务消费等相关政策已执行两年,今年全国上下“反腐”力度空前,略有好转的住宿餐饮业又面临较大考验,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餐费收入7.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16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的餐费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0.5%。 

  3.外贸出口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9.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其中自营出口44.52亿美元,增长11.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从出口区域看,美国引领作用明显,一季度,除欧洲市场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9%和拉丁美洲增长6.7%外,其它市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占全市19%份额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增长强劲,一季度出口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6.3个百分点,出口增量占全市出口增量的19%。从出口主体看,今年一季度有出口实绩的企业410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21家,其中出口50强企业表现抢眼,合计完成出口额1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势头较好。 

  (三)两项收入态势各异 

  1.财政收入低位开局。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7.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96亿元,增长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今年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表现均较为一般,一季度入库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和4.8%,其中房产税、契税等地方税种合计入库2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5%,增势明显不及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支出76.0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2.企业收入创近年新高。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2.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实现利润总额36.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增速为近年高位,除去工业生产者“低进高出”的价格影响,主要是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等三大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利润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7.1%、10.4%和30.4%,合计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1.7%。 

  (四)经济运行亮点纷呈 

  1.“电商换市”持续推进。一季度,全市网络零售额78.79 亿元,全市网络消费净流入(顺差)达27.11亿元,与之相匹配的是,邮政快递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全市邮政企业和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总量9814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全市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总量4748.9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65.1%。 

  2.资金重回实体经济。前几年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部分企业家纷纷将资金和精力投向房地产业,忽视了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但随着房地产业进入调整阶段,很多企业从以前“怕转型快死”到现在“死也要转”,逐步将资金抽离,重回实业,调研中了解到,这部分企业正在加速产品研发升级的步伐,上升势头将逐渐显现,一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内涵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2%,一季度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8.3%和67.4%。 

  3.金融保障逐步完善。金融改革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了12个部门、45万家工商户共2900多万条信息供免费查询,信保基金成立4个月为小微企业担保贷款1.26亿元,民间融资管理服务中心初试告捷,椒江中心成立一周年累计借款申请3.6亿元,发放4.5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依然较大。在实体经济层面,企业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宏观层面的观察有较大差别,这同企业遇到的各方面难题未得到根本缓解有直接联系。一方面是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依然突出。与前几年普遍缺少员工的现象不同的是,今年紧缺的主要是技工,从人事部门了解到,一季度全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高达6.05,远高于面上的1.43,且用工成本逐年攀升,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职工薪酬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另一方面是“两链问题”(资金链、担保链)困扰加重。资金供求未形成有效对接,国家一再推出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地过程中有所偏离,资金流入实业的渠道还不畅通,小微企业反映“贷款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资金匹配有效度不足。资金链问题相较去年底略有抬升,潜在风险依然不容小觑,资金链风险防范仍然“在路上”。调研中了解到,仅黄岩一家企业因为将资金投放房地产,造成实体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连累8家互保企业倒闭。一季度全市出险企业42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4家,涉及银行未清偿债务27.5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7倍。同时,转型升级过程出现真空期。2014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稳中趋缓,企业在倒闭转型中艰难前行,拆旧建新成为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从而出现了旧企业纷纷停工或减产,新产能尚未形成的真空期,调研中了解到,仅吉利汽车一家企业,由于下属两家法人企业厂房迁建,2015年3月份开始全面停工,而新厂区最早也要2015年12月份才能开始试生产,中间存在着将近10个月的真空期,直接造成工业总产值损失近26亿元。 

  (二)需求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投资方面,在目前的体制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在微刺激政策作用下可能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虽然本次房地产政策调整幅度较大,但在房屋实名登记实施、待开发土地面积及本年土地购置面积双双减少、房屋待售面积同比增速高达78.5%等因素影响下,执行力度有待后续观察,房地产投资快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从国土部门了解到,一季度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40.2万元/亩,创历史新高,而以往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民间投资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不投”:看不清形势不敢投、政策和要素支持少不想投、没有资金不能投、自身能力不足或盲目追求高利润不会投,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8.5%,增速为近年最低,产能持续过剩以及土地与资金的双重制约使得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主要产业投资增速仍难以企稳。外贸方面,虽然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普遍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好于上年,外部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外贸出口,且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出口增速将会平稳增长,但世界经济因素导致市场需求萎缩、货币贬值因素导致竞争力下降、政局动荡因素导致市场风险加剧等外源性因素与产业、结构、环境、要素等内源性因素相互制约,外贸出口根本性好转还需时日。消费方面,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企业退休人员逐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均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且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明显活跃,股指一路攀升,从证券营业部了解到,一季度全市股票交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49.9%,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也将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国家出台的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措施将推动新的消费热点形成,这些利好因素都是支撑消费平稳增长的基础,但台州市以汽车和石油制品类产品为主的社会消费结构、电商等新商业模式消费数据未完全纳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口径的全国性统计制度缺陷、以及境外消费热潮分流部分高端百货的消费需求等因素都使得新热点的发展难以弥补传统消费市场的流失,对总体消费需求扩大造成一定压力。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旧路径将难以维系,而消费市场还不足以支撑经济回升向好,需求结构调整的难度仍然较大。 

  (三)科技创新进程较缓。近几年,台州市大力开展了“机器换人”专项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但从调研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科技创新任重道远。一方面是受限于台州的地理位置、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短板等因素,在技术引进、人才吸收等方面远不及杭州、宁波等地。另一方面是大部分科研项目要与高校合作开展,台州高校资源不足也是制约企业科研发展的一大瓶颈,调研中了解到,不少大企业均将研发机构设在外地,如温岭的爱仕达、临海的永强等,分流效应明显。同时,近年来工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也是科技创新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去年同期下降9%。 

  三、下阶段经济走势初步判断 

  2015年,台州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稳增长,其中既存在着有利条件和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下行压力。 

  有利因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呈温和增长格局,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总体略好于2014年。从国内看,一方面是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加大改革开放步伐,“两会”中传达出的经济信号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一带一路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时,2014年下半年开始推出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特别是批复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都有可能为经济增长托底,从PMI指数看,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2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反映了在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利好作用下,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预期的乐观程度有所抬升。从台州市看,政策层面,年初提出的“一都三城”战略定位及“十大重点行动”,是台州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新布局、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稳定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盈利预期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也会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不确定因素:从国际看,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使得一些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高端产品出口形成挤压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则利用本国土地、劳动力、环境资源和汇率等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与中国一样的工业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对中国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形成明显的挤出和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是欧债危机以及政府财政高额赤字导致发达国家压缩公共需求,在高失业率的压力下,私人消费也不可能大幅回升,公共需求收缩和私人消费不景气通过乘数效应影响外贸出口。4月15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收报586点,较去年11月初的高点1484点大幅下滑。从国内看,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已成新常态;二是压缩“三公”消费后私人消费增长缓慢;三是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会使一部分产业被淘汰,但当绿色GDP还不足以填补坏的GDP淘汰留下的缺口时,经济增速或出现下滑;四是实体经济的“去产能化”与房地产市场的“去泡沫化”或将加剧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速的下滑,并将影响今后一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从台州市看,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运行中积累的要素制约呈常态化,新旧问题相互交织,农业提速难、工业下行压力较大、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仍未根本改变、财政增收困难,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仍需努力。 

  基于2014年前低后高的经济运行走势,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呈前高后稳的发展态势,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仍需努力。 

  四、对策建议 

  (一)推进转型升级,凝聚发展优势 

  厘清全球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梳理全市重大项目谋划的方向,勾画“产业图”和“招商图”。以重大产业项目谋划为落脚点,抓好与国家发改委七大工程包、省政府七大万亿产业政策对接,制定相关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早谋划、强推进、优服务”工作机制,打好投资项目提升增效“组合拳”,以项目推进、产业平台规划建设带动转型升级。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项目审批机制、协同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以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城乡体制改革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以鼓励先行先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四换三名”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完善开放合作和服务业提质转型机制,做好试点先行先试和经验总结推广。 

  (三)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智造名城 

  以创建国家民间投资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深化外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环境。积极创建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打造特色金融品牌。立足于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功经验,加快通关便利化改革进程。以创新提质为立足点,积极打造智造产业高地,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将“台州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打响“国际智造名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