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浙江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04.08.2015  17:53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主要出口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等不利外贸环境影响,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增速比一季度明显下滑。进出口总额1009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比一季度回落5.5个百分点;出口额7944亿元,增长2.3%,比一季度回落11.1个百分点;进口额2154亿元,下降16.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0个百分点。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9%),也高于山东(-0.9%)、江苏(-1.3%)和上海(-5.4%),但增速优势较一季度明显减弱。进出口总额超过北京,由全国第五升至全国第四,出口额和进口额仍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六。 

   一、基本情况 

   1. 上半年浙江外贸高开低走,6月份出口止跌回稳。 受春节错月因素影响,2月份出口额激增93.2%,此后连续三个月负增长,3-5月各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6.6%、9.5%和8.6%,降幅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近年来月度首次“三连降”,但降幅逐月收窄。6月份出口止跌回稳,增长0.6%,趋势好转。 

  进口连续6个月负增长,但降幅总体收窄。受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上半年进口延续2012年以来的下滑态势,前5个月各月进口降幅均为两位数,6月份进口下降0.5%,较上月收窄12.6个百分点。 

图1    2015年1-6月各月出口和进口增速

 

           

   2. 私营企业引领作用突出,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负增长。 广东、江苏、上海出口均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而浙江由私营企业担当出口主力军。上半年私营企业出口5402亿元,增长6.3%,拉动全省出口增长4.2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一季度的67%提高到68%。个体工商户出口规模较小,仅21亿元,增长14.5%,增速领先,且比一季度提高7.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527亿元,下降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46亿元,下降4.2%。 

   3. 义乌小商品”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4年11月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率先在义乌落地实施,为“义乌小商品”出口赢来历史机遇。上半年“义乌小商品”出口803亿元,增长47.9%,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义乌小商品主要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此外,一般贸易出口6143元,与上年持平,占出口总额的77.3%;加工贸易出口903亿元,下降6.1%,占11.4%。 

   综试区起步良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大幅增长。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先行先试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带动跨境电子商务大幅增长。据杭州海关统计,上半年全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13亿元,增长144.4倍。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向B2B领域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有望成为浙江外贸出口新增长点。 

   4.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升。 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3357亿元,增长5.3%,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1.1%提升至4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3亿元,增长6.3%,增速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文化产品、电路保护装置、船舶等出口增势良好。文化用品出口264亿元,增长23%;电路保护装置出口100亿元,增长11.9%;手用或机用工具出口73亿元,增长17.5%。造船行业景气度回升,上半年船舶出口100亿元,增长22.8%,与前几年的负增长相比,形势有所好转。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趋缓,出口额2972亿元,增长0.4%,占出口额的比重下滑至37.4%。其中,纺织品出口1074亿元,下降3%;服装出口850亿元,下降3.2%。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塑料制品出口269亿元,增长21.7%;玩具出口49亿元,增长24.4%。 

   5. 对美国、东盟出口增势良好,对欧盟、日本出口低迷。 浙江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深耕力度,上半年对美国出口1422亿元,增长11.8%。对东盟出口696亿元,增长8.7%。其中,对泰国、越南这两个东盟主要市场出口增速均超过10%;对缅甸、柬埔寨、老挝等西南周边国家出口增速均超过20%。对巴基斯坦、埃及、伊拉克和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速均超过17%。 

  受欧盟经济复苏迟缓、进口需求低迷的影响,对欧盟出口1752亿元,下降1.6%。其中,对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主要市场出口均下降,仅对英国出口逆势增长12.8%。对日本、俄罗斯出口进一步下降,对日本出口351亿元,下降6.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4.5个百分点;对俄罗斯出口184亿元,下降33.8%,降幅比一季度扩大6.6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139亿元,降幅由一季度的42.5%收窄至26.6%。 

   6. 各市出口“五升六降 ,金华增速全省领先。 在义乌小商品出口活跃的带动下,金华市出口近两年均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金华出口1360亿元,出口额列宁波和杭州之后居全省第三;出口增速保持全省领先,增长21.1%。受船舶出口回暖的影响,舟山出口172亿元,增速全省第二,增长8.6%;杭州出口1437亿元,增长3.3%。此外,湖州和台州出口分别增长4.1%和1.4%。宁波出口规模仍居全省首位,出口2033亿元,下降0.4%;衢州、嘉兴、温州、绍兴和丽水出口分别下降0.1%、1.6%、7.6%、7.8%和11.5%。 

   7. 进口降幅持续收窄、部分商品企稳回暖。 单月进口降幅从年初的接近30%降至6月份的0.5%,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初级形状的塑料、废金属、铁砂矿、二甲苯、成品油和原油等主要进口商品的降幅分别为6.4%、19.3%、54.3%、27.2%、39.3%和39.4%,降幅均比一季度收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据省商务厅测算,1-5月20大类原材料资源型进口商品的综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23.4%,而进口数量仅下降1.8%。上半年,机电产品进口377亿元,下降13.6%;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22亿元,下降7.4%。部分商品进口形势出现企稳回暖走势,如纸浆、粮食、羊毛等出现量价齐增态势,进口分别增长11%、52.2%和33.4%,侧面反映出国内经济、国际需求有所好转的积极信号。 

  二、前景展望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趋势依旧。发达经济体,劳动力市场、企业和消费稳步改善,尤以美国经济内生动力继续增强,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较佳。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5%,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加快,预计增长2.4%。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3.1%,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英国增长2.7%,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率略高于上年,将达1.5%;日本仍将低速增长,增长率预计为1%。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3%。WTO预计2015年世界贸易增速为3.3%,较2014年2.8%的实际增速有所加快。作为国际贸易风向性指标的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从2月中旬509的最低点一路回升至7月的1118,表明国际贸易正趋于活跃。 

  从国内形势看,国内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增长的基本趋势不变,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出现企稳态势,活跃度、景气度有所增强,GDP增速为8.3%,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内需。综试区起步良好、支持外贸增长新政策的落实,将有望促进外贸平稳增长。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月度环比以两位数高速增长,成为外贸的新增长点。2015年7月我省出台支持外贸进出口的一揽子政策,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出口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贸易便利化、积极扩大进口规模,有助于提升外贸增长潜力。 

  然而,国际主要贸易货币汇率变动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缓慢、局部区域政治动荡加剧等复杂因素交织,对我省出口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汇率波动对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浙江外贸出口格局带来的冲击较大。作为我省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经济复苏低迷、欧元贬值、外需疲软。中东局势紧张,加剧对该地区出口风险,前6个月我省对阿联酋、伊朗和也门出口分别下降7.6%、10.4%和36.3%。 

  主要出口市场贸易保护措施升级,加大我省产品出口难度。目前,中国仍是国际上贸易救济设限的首要目标国。今年以来,美国“双反”、欧盟REACH法规等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我省轮胎出口屡遭贸易壁垒冲击,上半年轮胎出口下降21.9%。针对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销往国家在法规、标准等层面实施的保护措施越来越繁多。另外,我省出口产业过于依赖传统低成本优势,民营出口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高,出口优势面临较大挑战。 

  总体上我省外贸面临外部需求不振、传统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外部限制增多等诸多挑战,外贸形势比较严峻。据杭州海关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月我省(除宁波外,下同)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7.3,较上月回落1.7;企业反映下半年订单未有明显好转,短期订单有所增加,中长期订单下降明显,尤其是大型企业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滑6.3至34的历史低位;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下滑4.7至43.8的历史最低点,显示出对市场的不乐观情绪。预计三季度我省外贸出口小幅增长。 

     

                                                                                                                    (服务业处  廖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