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绘经典 风范映画坛——追思我国现代工笔画开拓者徐启雄先生

29.12.2015  11:59

    冬日杭城,寒风乍起。那个为中国画坛留下《苗寨新嫁娘》《石头城姑娘》《雨后雨花开》等杰作的我国现代工笔画开拓者徐启雄先生,因病于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5日12时在美国南加州家中逝世,享年81岁。

    烛光摇曳,菊花寄情。因为杭州与加州相距遥远,12月28日,刚从外地办展回来的浙江画院画师们相聚在一起,专门在画院的网站上开了一个特别的追思会。他们以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悼念文章追思先生。

《苗寨新嫁娘》 1961 30.5×38.4

    追寻人间大美

    去年初春,本报记者因浙江画院30周年大展曾采访过徐启雄先生。眼前,照片中那相视而笑的徐启雄像极了他的工笔:行动不疾不徐,说话一板一眼。而他笔下的那一张张美人图,似乎正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冬日阳光,透过画院落地窗,洒在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大画册上。时光倒回到1934年——

    徐启雄出生在浙南名城温州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那是一个多么温情的童年!温州民间艺术很多,捏泥人糖人的,扎风筝的,剪纸的,画门神的。每见到艺人表演,徐启雄便会入迷,痴痴地看,呆呆地想:要是我也能,该多好!

    只要口袋里有一个铜板,他便会到书摊上看连环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叶浅予的《王先生与小陈》……而且一边看,一边模仿,渐渐入门,也能“画什么,像什么”。那些涂鸦之作在普通人眼里不啻是“大作”,徐启雄的名声在温州街头巷尾传开了。

    接下来十多年,正是靠“我会画画”这一特长,徐启雄免费上了一所私立小学,进入温州业余美术学习班。1951年参军到了部队文工团,选调到报社当美编……虽然徐家祖辈没有一个人会画画,但他真可谓画迷心窍,并成为他一生喜爱、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事业。尽管后来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但他从不动摇。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徐启雄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七八十名学生中第一志愿填报彩墨系(即国画系)的只有徐启雄和另一位同学。1958年彩墨系设立工笔画专业,更是乏人问津,成为冷门专业。而他选修了工笔专业。当时在不少人看来,徐启雄的选择很不聪明。因为很多人认为传统工笔画首先“格调不高”,充满“俗气匠气”。

    “凡画,人物最难。”徐启雄选择的是国画中最难把握的工笔人物。1961年,徐启雄创作反映广西苗族人民婚俗的工笔人物画《苗寨新嫁娘》,这是我国美术界第一幅反映现代女性的工笔人物画,马上引起美术界的强烈反响。这是一幅正面“新嫁娘”像,画面以深蓝色为底子,黑色衣帽,色块的对比采用了版画的效果;“新嫁娘”红润的脸色采用了油画的方法渲染。徐启雄因此一举成名。

    但谁也没有料到,1965年徐启雄因“丑化劳动妇女形象”等罪名,从北京卷起铺盖回了老家温州。

    然而,对徐启雄来说,那些年也是他涵养艺术,潜心创作的十几年。“这应该是天赐良机吧,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去画美人画。”徐启雄重拾画笔,背起了画夹,走向火热的生活——山村、农舍、田间,海岛、厂矿、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画板上晕染出一片光彩。

    机遇有时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相比起来,徐启雄是幸运的,美好的春天来了:1978年,作为全国美术界有较大影响的著名画家之一,有关部门邀请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文代会。

    这一年,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他脑子里酝酿成熟,画一幅社会众生相,把各种各样的人都画出来。从此,他白天出去写生,晚上躲在家里作画。终于,历9年之功,《白描人物三千个》在徐启雄的笔下诞生了。“这3000个不同姿势,神态各异的白描人物,为我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83年,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徐启雄带着心爱的美人画和一颗永不泯灭的爱美之心,大步走进了正在筹建中的浙江画院——一片崭新的中国画新天地。

    满脸洋溢着幸福笑意的徐启雄回忆道:“浙江着手组建浙江画院,有关领导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到杭州工作。”徐启雄一直犹豫不决。这时,他的老师叶浅予得知消息后,给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启雄高足:不要再局踞温州小山头了。杀出来吧,到杭州去吧,不然,西湖将为之逊色。

    有感于恩师的殷殷之言,切切之情,徐启雄背起画夹再次出征——西子湖畔的涟漪,从此滋润着他千变万幻的美人画。

    现任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新一代和浙江画院的第一代国画家,为了将传统绘画形式用于表现现代生活,徐启雄大胆地进行了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一种新的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他的现代女性工笔画《苗寨新嫁娘》在全国引起轰动,《人民画报》等30多家报刊竞相刊登,并称《苗寨新嫁娘》带给观众一缕清新、永恒而神秘的微笑。

    那微笑,发自徐启雄的心底。历经磨难迎来春天的徐启雄,这时的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他的画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喷涌着新时代的新风貌。”在普通大众眼中,徐启雄的美人画既新鲜,又紧贴生活,非常美。

    你看《冬晨》中那雪地里英姿飒爽的女青年和那抹鲜艳的红色,是亮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是冬天里的春天,是美好生活的使者;你看《繁荣的山村》中那色彩的巧妙搭配,让人沉浸在山村热闹喜庆的氛围;你看《夕归》中农家妇女们回家的普通生活场景,如诗如歌,情意绵长…… 这样的作品不断涌现,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了《姑苏老农》《秧苗青青》《渔歌》《壮家姊妹》等一批“新工笔画”。

    有人不禁惊叹:中国工笔画的“徐启雄工笔色彩模式”从此形成。

    事实证明,徐启雄的选择是正确的。1986年,《人民日报》以《美人画》为题发表华君武评析徐启雄艺术成就的文章,肯定了“美人画”——“美人画”终于被社会认可了。

    这一幅幅美人画,给刚刚成立的浙江画院抹上一层绚丽的光彩。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刘慧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