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绘经典 风范映画坛

29.12.2015  18:53

工笔绘经典 风范映画坛
——追思我国现代工笔画开拓者徐启雄先生

  冬日杭城,寒风乍起。那个为中国画坛留下《苗寨新嫁娘》《石头城姑娘》《雨后雨花开》等杰作的我国现代工笔画开拓者徐启雄先生,因病于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5日12时在美国南加州家中逝世,享年81岁。

  烛光摇曳,菊花寄情。因为杭州与加州相距遥远,12月28日,刚从外地办展回来的浙江画院画师们相聚在一起,专门在画院的网站上开了一个特别的追思会。他们以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悼念文章追思先生。

  追寻人间大美

  去年初春,本报记者因浙江画院30周年大展曾采访过徐启雄先生。眼前,照片中那相视而笑的徐启雄像极了他的工笔:行动不疾不徐,说话一板一眼。而他笔下的那一张张美人图,似乎正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冬日阳光,透过画院落地窗,洒在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大画册上。时光倒回到1934年——

  徐启雄出生在浙南名城温州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那是一个多么温情的童年!温州民间艺术很多,捏泥人糖人的,扎风筝的,剪纸的,画门神的。每见到艺人表演,徐启雄便会入迷,痴痴地看,呆呆地想:要是我也能,该多好!

  只要口袋里有一个铜板,他便会到书摊上看连环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叶浅予的《王先生与小陈》……而且一边看,一边模仿,渐渐入门,也能“画什么,像什么”。那些涂鸦之作在普通人眼里不啻是“大作”,徐启雄的名声在温州街头巷尾传开了。

  接下来十多年,正是靠“我会画画”这一特长,徐启雄免费上了一所私立小学,进入温州业余美术学习班。1951年参军到了部队文工团,选调到报社当美编……虽然徐家祖辈没有一个人会画画,但他真可谓画迷心窍,并成为他一生喜爱、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事业。尽管后来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但他从不动摇。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徐启雄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七八十名学生中第一志愿填报彩墨系(即国画系)的只有徐启雄和另一位同学。1958年彩墨系设立工笔画专业,更是乏人问津,成为冷门专业。而他选修了工笔专业。当时在不少人看来,徐启雄的选择很不聪明。因为很多人认为传统工笔画首先“格调不高”,充满“俗气匠气”。

  “凡画,人物最难。”徐启雄选择的是国画中最难把握的工笔人物。1961年,徐启雄创作反映广西苗族人民婚俗的工笔人物画《苗寨新嫁娘》,这是我国美术界第一幅反映现代女性的工笔人物画,马上引起美术界的强烈反响。这是一幅正面“新嫁娘”像,画面以深蓝色为底子,黑色衣帽,色块的对比采用了版画的效果;“新嫁娘”红润的脸色采用了油画的方法渲染。徐启雄因此一举成名。

  但谁也没有料到,1965年徐启雄因“丑化劳动妇女形象”等罪名,从北京卷起铺盖回了老家温州。

  然而,对徐启雄来说,那些年也是他涵养艺术,潜心创作的十几年。“这应该是天赐良机吧,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去画美人画。”徐启雄重拾画笔,背起了画夹,走向火热的生活——山村、农舍、田间,海岛、厂矿、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画板上晕染出一片光彩。

  机遇有时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相比起来,徐启雄是幸运的,美好的春天来了:1978年,作为全国美术界有较大影响的著名画家之一,有关部门邀请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文代会。

  这一年,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他脑子里酝酿成熟,画一幅社会众生相,把各种各样的人都画出来。从此,他白天出去写生,晚上躲在家里作画。终于,历9年之功,《白描人物三千个》在徐启雄的笔下诞生了。“这3000个不同姿势,神态各异的白描人物,为我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83年,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徐启雄带着心爱的美人画和一颗永不泯灭的爱美之心,大步走进了正在筹建中的浙江画院——一片崭新的中国画新天地。

  满脸洋溢着幸福笑意的徐启雄回忆道:“浙江着手组建浙江画院,有关领导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到杭州工作。”徐启雄一直犹豫不决。这时,他的老师叶浅予得知消息后,给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启雄高足:不要再局踞温州小山头了。杀出来吧,到杭州去吧,不然,西湖将为之逊色。

  有感于恩师的殷殷之言,切切之情,徐启雄背起画夹再次出征——西子湖畔的涟漪,从此滋润着他千变万幻的美人画。

  现任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新一代和浙江画院的第一代国画家,为了将传统绘画形式用于表现现代生活,徐启雄大胆地进行了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一种新的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他的现代女性工笔画《苗寨新嫁娘》在全国引起轰动,《人民画报》等30多家报刊竞相刊登,并称《苗寨新嫁娘》带给观众一缕清新、永恒而神秘的微笑。

  那微笑,发自徐启雄的心底。历经磨难迎来春天的徐启雄,这时的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他的画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喷涌着新时代的新风貌。”在普通大众眼中,徐启雄的美人画既新鲜,又紧贴生活,非常美。

  你看《冬晨》中那雪地里英姿飒爽的女青年和那抹鲜艳的红色,是亮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是冬天里的春天,是美好生活的使者;你看《繁荣的山村》中那色彩的巧妙搭配,让人沉浸在山村热闹喜庆的氛围;你看《夕归》中农家妇女们回家的普通生活场景,如诗如歌,情意绵长…… 这样的作品不断涌现,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了《姑苏老农》《秧苗青青》《渔歌》《壮家姊妹》等一批“新工笔画”。

  有人不禁惊叹:中国工笔画的“徐启雄工笔色彩模式”从此形成。

  事实证明,徐启雄的选择是正确的。1986年,《人民日报》以《美人画》为题发表华君武评析徐启雄艺术成就的文章,肯定了“美人画”——“美人画”终于被社会认可了。

  这一幅幅美人画,给刚刚成立的浙江画院抹上一层绚丽的光彩。

  全新色彩天地

  徐启雄的现代美人画,是用色彩写成的诗篇。正像“”美人画的禁区一样,他在色彩运用上也突破了传统规范和守旧的偏见。

  徐启雄善工笔重彩,他赋予传统工笔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赋予传统工笔以新的生命。他在工笔画中创新了“色彩的时空氛围表现法”,再一次为传统工笔画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色彩天地。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徐启雄开始不满足于以前的手法,有意尝试通过色彩的多种功能来表现特定的画面环境氛围和时空氛围、及色彩对人物情绪的渲染的“出跳”表达。

  因了巧妙的光色,《夕归》中渔家妇女归途中海滨的黄昏,柔和的晚霞与夕阳的余辉互映,轻盈的微风与淡化的暮色相应,像一首朦胧诗充溢着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因了巧妙的光色,《东山大嫂》以它明朗、热烈的金黄色基调,表现丰收季节姑苏农妇送茶到田间擦碗时的特定神态,统一和谐,情景交融。

  因了巧妙的光色,《晨光》和《山长绿·水长流》两者表现的虽然都是早晨清新、纯净而又迷人的自然景色,其意境却各有千秋。一幅淡雅,一幅清新。一幅表现空蒙的薄雾之中海岛渔妇的群像,重在刻画人物的理想和内心情绪,一幅赞美晨曦初露中两位侗族姑娘在泉边汲水时恬静优美的神态。

  在专家们看来,了不起的徐启雄正在对传统工笔画沿袭数千年的“随类附彩”传统章法进行革新。

  “象形色彩”在工笔重彩画上的运用,意外地为徐启雄开启了工笔画用色的一个新空间——这个时期,徐启雄创作激情达到了高潮,他在这一系列工笔画中创新了“色彩的时空氛围表现法”,为传统工笔画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色彩天地。

  上世纪90年代初,徐启雄有了一个更新颖、可以使用于工笔重彩画的“象形色彩”构想方案,并从而跨入了使用色彩阶段。

  那是1992年,徐启雄首次在《雨后雨花开》中创造并使用了300多项绘画肌理和“象形色彩”的技术——满地无数石子的质、形、色无一雷同。再细看,似乎毎一粒雨花石上的斑纹都像一幅具自然之美的“抽象画”;毎一粒雨花石都显示各自的“个性美”。画是平面的,但石子的效果却似乎如三维立体状的。站在原作前,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天然生成的雨花石有如天工造化,无比奇幻,用工笔画再现雨花石之美在美术史上尚无先例,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作者最终还是以鬼斧神工之术画了出来。

  这是一幅多么纯美、童趣、无邪、率真,体现自然之美、天人合一的画作啊——五个小女孩在雨后初晴时拾取石子的情景,构勒出雨花石令人向往的清新绝美的意境。

  《雨后雨花开》被美术评论家称为“中国工笔画发展史上的新里程碑”。2005年起,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的教科书上增添了美术欣赏课程,课本上供欣赏的中国画有文同(宋)《墨竹》,郑板桥(清)《兰石》,潘天寿《灵岩洞一角》,黄宾虹《简笔山水》,林风眠《葛兰》,丰子恺《小梦》,吴冠中《老墙》,徐启雄《雨后雨花开》等中国画作品。

  谈到这幅作品,徐启雄生前曾打开课本难抑兴奋:“你看教程辅导教本还附有老师对《雨后雨花开》的讲解文字——工笔画家徐启雄的作品《雨后雨花开》,画面的布局是数以千计的雨花石,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由近及远布滿画面,让五个纯真女孩站在远处边捡拾雨花石边把玩。画家将每一块雨花石都画得十分精彩,每一块雨花石都像一幅纯美的抽象画,仿佛引人进入了一个奇妙斑斓的魔幻世界。

  “那一刻,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幽默的徐启雄那天好像又回到了顽皮童年。

  画不尽美人画

  人们说,徐启雄的美人画画得很美,一种优雅宁静的美,一种自然朴实的美——《苗寨新嫁娘》《渔歌》《姑苏花农》《秧苗青青》……画面中的美人,有许多江南水乡妇女形象,是我们熟悉的:农民、渔民、果农、陶工、专业户、学生、雕刻工人和运动员。他笔下的妇女,美而不艳,美而不俗,美而不洋,是地地道道从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新的一代妇女……他的美人画之所以动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和生活的联系,他从生活中去发现人的精神和体态的美。这是一种高尚的、典雅的、无邪的美。

  浙江画院前任院长张华胜说,几十年来,徐启雄几乎走遍了全国,画了汉族和许多兄弟民族的美女。2006年,年逾古稀的徐启雄又创作了浙江省美术创作重大题材之一、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他笔下的西施,是一个浣纱归来的西施,是江南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美女西施——抒情性、女性美、形式美、色彩美,成为徐启雄画美人儿的“四大法宝”。

  徐启雄的一生,都在与美人打交道。

  最终回报他的,是一顶顶艺术家的桂冠:中国现代美人画的奠基人、现代风情画的先行者、现代抒情画的先声、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画界第一个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国画家。另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他国际学术界杰出名人称号,美国印第安纳州政府授予他终身荣誉公民证书……

  荣誉来自艰苦的劳动。在数十年追求美的历程中,命运赋予他的幸运与不幸,成功与挫折,欢笑与痛苦,无法用言语陈述。但有一点是明晰的,美,需要付出代价,需要作出牺牲;在美的背后,是艺术家的情、汗、泪——

  57岁,作品《春风习习》蝉联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

  58岁,作品《山长绿·水长流》成为在香港举办的“92中国当代绘画精品大展”上168幅参展精品中,唯一售价超过百万港元的“精品中的精品”。

  59岁,作品《决战之前》被中国美术馆定为62幅“馆藏特展精品”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64岁,作品《下战表》《苗寨新嫁娘》《决战之前》《秋阳灿灿》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他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入选作品数量最多的工笔人物画家。

  71岁,作品《雨后雨花开》与齐白石《蜻蜓》、潘天寿《灵岩洞一角》、黄宾虹《筒笔山水》等一起入选全国小学教材六年级美术教科书,成少年儿童的启蒙美术欣赏典范。

  80岁,新作品亮相纪念浙江画院成立30周年《湖山掩映》大展,在中国美术馆散发出浓浓馨香。北京,徐启雄曾读书和工作的地方,重返故地,心气自高——他用心用情用大爱大美,“终生抱得美人归”……

  紫气东来,拓一片工笔画现代江山;驾鹤西去,留几位仕女图绝世美人——这是浙江画院晚辈陈青洋献给先生的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