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这些年,我们居住的城市如此成长

01.11.2018  03:13

从1998年开始,杭州楼市迎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十年。在这段时间里,杭州的城市和楼市,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此的人们惊喜地发现,可以选择的房子类型更多了,品质更好了,配置更加丰富了。而本土房企们,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最好机会,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开始走出杭州,走出浙江,也踏上了上市之路。


一个全新的“大杭州”正在形成。2001年3月,余杭、萧山正式并入杭州市区,杭州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至373万。


2002年3月,随着杭州大剧院的正式动工,钱江新城的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根据规划,钱江新城将建设成为21世纪杭州城市新中心、中央商务区和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科技内涵的科技园林新城,成为新世纪杭州的“外滩”。


这意味着,杭州开始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钱江新城逐渐成为了杭州楼市的最热门板块,同时也带动钱塘江两岸的房地产开发进程。2002年,钱塘江北岸的绿城·春江花月首开,仅仅半个多月时间,一期400多套商品房迅速卖完。接下来,更多的钱塘江景豪宅,将陆续登场。


而在此之前的时间,继城西之后,市中心成为了地产开发的中心。2000年,绿城、南都和金都相继跨出城西大本营,走进了市中心,分别开发了绿园、白马公寓和金都华庭。这一次,“三驾马车”合力把杭州楼市推向了高层公寓时代。


2002年,是杭州“超级大盘”的诞生元年。占地7600亩的广厦天都城、占地4000亩的江南春城、总规划占地12000亩良渚文化村、占地约1200亩的大华西溪风情、总体量约80万方的亲亲家园、占地377亩的野风现代城相继动工建设。这些“超级大盘”的开发历程,就是一个全新板块的诞生与崛起的过程,20多年时光倏忽而过,这些巨无霸的开发之路仍在继续。


与此同时,杭州房企走出杭州,开启全国布局战略。2000年7月,绿城首次在浙江省外设立新项目公司——上海绿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到了2002年,据估计在外地开发的杭州房地产企业有二三十家,项目超过50个以上,省外主要是在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周边省份。


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楼市黄金十年里,新锐房企也在加速成长,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当属滨江集团。滨江集团的成名作是钱塘江北岸的一线江景豪宅滨江·金色海岸,这个项目通过高端精装修将杭州公寓推进到豪宅时代,2005年,金色海岸成交金额近8亿元,荣登当年的杭州销冠。


此后20年里,滨江通过阳光海岸、城市之星、钱塘印象、翡翠海岸、壹品等高端项目,完全垄断了钱江新城的豪宅市场。


而在金色海岸为滨江打响“品质开发商”的名声之后,滨江的下一个项目同样成为了杭州楼市的一个里程碑。2007年,滨江在申花开发的项目万家花城两次开盘,总共成交了近2000套房源,而那一年,杭州主城区总共才成交了约3万套房源。并且,万家花城创下的“漏夜排队”的购房景象,未来几乎成为了滨江开盘的标配。


除精心打造产品之外,本土房企也向资本市场张开了怀抱。2006年7月,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房地产企业。2007年4月,广宇集团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浙江房地产企业A股IPO(首次公开募股)。2007年11月,众安房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2008年5月,滨江集团在深圳证交所上市。


不断成长完善的杭州市场,开始成为全国性大鳄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2005年,是大鳄房企集中进入杭州的第一个窗口。那一年,万科正式牵手南都,达成股权交易协议,一年后,万科与南都又签署了一份协议,正式并购了南都房产,两年时间,两次股权置换,总耗资36亿余元人民币。


那一年,华润集团联手新鸿基集团,进入钱江新城,投资40多亿元建设55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商业项目,这就是现在牢牢占据杭州商业第一梯队的万象城。那一年,来自香港的嘉里建设以24.6亿元的总价拿下了浙大湖滨校区地块,11年后的,杭州嘉里中心开门迎客。


此后几年间,凯德、保利、中海、远洋、世茂、金隅、复地、龙湖等全国性开发商,相继进入杭城。


从1998年“黄金时代”的肇始,十年间宏观调控始终与楼市的前进如影相随,尤其是在2004年到2006年,打出了一系列调控组合拳,许多政策影响深远。


2005年5月,“国八条”公布,吹响了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号角。2006年5月,“国六条”公布,其中的“90/70政策”(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大量的“90方”户型,杭州的开发商也开始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户型革命。同年7月,国税总局发布通知,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2008年下半年,连续的楼市调控,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降临,对杭州楼市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9月,万科·魅力之城率先降价,随后降价潮席卷全城。半个月后,杭州紧急出台“房产维稳24条”,随后契税税率下调、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等救市政策逐一发布,楼市迅速转暖,并且在2009年创造了历史成交新纪录。


第四个十年(2010-2018)


大鳄时代:列强的纷争


2009年天量成交的好行情,在2010年就戛然而止。


2010年国庆前夕,中央出台二次调控政策。10月11日,杭州出台22条房产调控新政,其中包括第一次出现的限购限贷政策。今后几年,这个政策还将重复出现。受到“史上最严调控”影响,2010年杭州主城区仅成交新房35960套,跟2009年的66319套相比,大跌45.8%,


后来的事实证明,2010年只是新一轮楼市调控的开端,直到2015年下半年。2011年2月28日,在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一个月之后,杭州出台了升级版的“限购令”:本地户籍限购2套住宅,外地户籍限购1套住宅。同时,“10%保障房”配建新规出炉。


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杭州楼市陷入“至暗时刻”,成交暴跌、库存激增、房价下降。为了应对楼市寒冬,降价成为了开发商无奈的选择。2011年6月,德信·中外公寓首先低价开盘,此后,价格战蔓延至各个板块,名城公馆与吉祥半岛“贴身肉搏”,华元房产旗下7个楼盘全线降价,降价成为了楼市普遍现象。


割肉生存”仍在继续。2012年,方正·荷塘月色龙年第一降;2014年,德信·北海公园马年第一降。此后,一轮又一轮惨烈的价格大战在杭州楼市各个板块接连上演。


杭州开发商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连“带头大哥”绿城,也陷入了“破产门”。2011年11月1日,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深夜发表“千言书”,回应破产谣言,声称有足够信心,与行业一起度过寒冬。


绿城的“自救”行动足够迅速。2012年6月,九龙仓以51亿港币(41.8亿人民币)的代价,入股绿城,成为第二大股东。到了2014年,绿城与融创陷入收购“罗生门”,最终,绿城联姻中交。2015年5月,中交增持绿城股份,晋升为第一大股东。


更多的本土中小房企,在这个寒冬选择转型。比如,莱茵置业剥离房地产业务向体育行业转型,广宇集团将大健康事业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二主业,昆仑控股则把转向方向瞄准了教育和体育。


本土房企的艰难转型,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越来越多资金实力强劲的外来大鳄涌入杭州市场,大大挤压了本土房企的生存空间。融创、富力、绿地、旭辉、泰禾、金茂、融信、阳光城、新城、联发、中冶等百强房企跟随前辈的步伐,进入杭州“跑马圈地”。


外来大鳄选择重仓杭州,是因为它们看到了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所具有的强大城市竞争力,而2016年的G20峰会和2022年的亚运会,为杭州的快速前进插上了翅膀。2010年以来,杭州的城市版图继续扩大,富阳、临安先后“撤市设区”;杭州的交通路网逐步完善,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正式通车,杭州地铁首次成网,地铁3期规划获批,到2022年杭州将建成10条地铁线、2条市域线(富阳线、临安线),总里程达446公里。


大鳄房企的争相进入,不断推动杭州土地价格的直线上涨。2016年,杭州市区共有37宗地块成交楼面价创下了板块新高。2017年,36个板块的地价纪录被重新刷新。


杭州楼市早已成为大鳄角逐的天下。在2017年的杭州房企成交榜单中,前十名全部被百强房企瓜分,杭州本土房企中只有绿城和滨江两个,而此前一直被本土房企把持的冠军头衔,第一次被万科收入囊中。


2018年,随着楼市调控的持续加强,杭州楼市又重新进入一个低潮期,新的难题抛到了开发商眼前:限购、限贷、限价,以及公正摇号。大鳄们将如何破题,这也许会成为开启楼市下一个十年的“金钥匙”。


(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