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着力打造智慧环保执法监管新模式守牢美丽浙江建设生态屏障

13.10.2015  10:52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是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市以省智慧城市试点—衢州智慧环保项目建设为载体,高点定位、高位谋划、高效推进,着力构建“智能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智慧环保执法监管新模式,以最严格的环保监管守牢钱江源头绿色生态屏障。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共开展智慧环保亮剑执法行动80多次,累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82起,罚款1169万元;实施查封、扣押案11件,限产、停产案5件,移送公安15件,行政或刑事拘留16人,拘留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浙江日报》在7月25日头版头条报道了衢州借助智慧环保、雨夜突查排污口的做法。通过最严格的环保执法监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今年1-9月,该市出境水考核预评估优秀,21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达标率上升了9.5%。衢州市区空气质量(AQI)达标率84.6%,其中6、7连续两个月成为长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空气质量百分百达标的城市之一;PM2.5浓度均值4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下降22.4%,降幅全省第一。9月8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从治水向治气纵深推进——“衢州蓝”里看转型》的长篇报道。衢州市打造智慧环保执法监管新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点定位,智慧监管,努力实现环保执法智能化

      全力推进“实时监测、全面监控、应急预警、高效指挥、教育展示”等多项功能的“智慧环保”项目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为维护源头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支撑保障。一是建立全域覆盖的智慧预警体系。通过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全市11个大气自动站、5个水环境自动站、5个饮用水源自动站、200多套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设施、76家重点企业刷卡排污系统、22家危废单位全过程监控系统,初步实现了环境实时监管全市域覆盖、24小时监控。二是建立智慧环保实战化运行机制。智慧环保监控指挥中心实行“卡座式”联合办公,市环保执法支队、环境监测站、固管中心、监控信息中心和浙江海康安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线设施运维单位等多方力量,进驻中心联合办公。制定平台运行工作流程、工作机制,确保一有异常情况,平台及时向排污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员、运维单位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发送各类超标提醒短信,环保部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处置到位。平台运行情况每周汇总、每月分析、定期通报。平台运行分析会每周由市环保局领导召集、每月由分管副市长召集。今年1-9月份,智慧环保平台共向排污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员、运维单位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发生预警短信89294条,触发执法行动422次。衢州智慧环保实战化运行的做法得到了熊建平副省长的批示肯定。三是建立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市、县两级环保部门配备移动执法设备40余套,做到每两名执法人员有一套装备,并与智慧环保平台相连。环境执法人员通过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所有环境监察执法记录全部录入智慧环保平台。同时,实现了执法表单笔录模块化、执法档案材料规格化,将纸质执法转换成电子化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效率和执法能力,避免了人情执法。 

   二、高位谋划,多方联动,努力实现环保执法多元化

      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执法工作,市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题部署环保执法“双百行动”,推动各方参与、支持环保执法。一是领导带队执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市委书记陈新、常务副市长赵建林、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王建等市领导多次带队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分管副市长汤飞帆每季度参加一次环保零点执法行动,突击检查全市重污染行业企业、市控以上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厂以及群众举报的企业。市环保局领导每周安排两次智慧环保亮剑行动,全局人员轮流参加。各县(市、区)也由局领导带队,市县联动开展智慧环保亮剑行动。二是媒体跟踪执法,营造最严执法氛围。邀请《衢州日报》、《衢州电视台》等本地主流媒体,全程参与、重点报道智慧环保亮剑行动。今年以来,各级媒体多次跟踪参与环保执法,编发了《伟龙钢渣整治记》、《寒冬雨夜查排污》、《正月初四查排污》等报道20多篇。同时,在《衢州日报》、《衢州电视台》开设《直击“污点”》、《今日点名》等专栏,及时曝光全市各类非法排污行为。定期在本地主流媒体上公开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并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大幅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进一步提升环境执法威慑力。三是公众参与执法,建立最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第一时间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环境执法信息和处罚情况,今年已发布各类环保执法处罚信息290余条次;借助智慧环保平台,开发了“爱环保”手机APP,实时公开环境质量、发布环保新闻、快速受理群众投诉,该APP在各应用下载平台累计下载量已达50000余次,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环保公众交流平台;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力度,修订《衢州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将举报最低奖金设为3000元,奖励数额与案件罚款金额相挂钩,鼓励群众参与;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和环保产业协会,深化公众参与的深度和专业程度;实施“阳光排污口”工程,将企业排污口从厂区内,移到厂区外,做统一铭牌标示,方便公众监督。 

   三、高效推进,创新方式,努力实现环保执法立体化

      完善各项执法机制,确保环保执法监管常态长效。一是建立错时执法长效机制。执法检查时间由白天改夜间、前半夜改后半夜、晴天改雨天、上班时间改休息天。今年以来,错时检查企业1000余家次,下达现场环境监察执法意见书330余份。二是建立交叉执法长效机制。由市环保局牵头,全市七个县(市、区)每季度开展一次循环交叉执法活动,各县(市、区)互换“防区”,有效避免人情执法,解决了一批企业监管难题。同时,以交叉执法行动为契机,实施岗位练兵,执法行动结束后,召开案件讲评交流会,进一步促进执法规范化,并评选出优秀执法能手。三是建立部门联合、基层网格执法机制。健全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机制,每月组织一次市、县联动公安环保“零点行动”,加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联合农业、国土、住建、工商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格执法倒逼整治。如,今年全市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检查养殖场3500多家次,立案查处135家,已下达处罚决定书57家,有力推动了生猪整规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环境协管员、企业环境监督员、乡镇环保员和农村生态指导员等“四大员”队伍建设,全市1487名机关干部派驻乡村,做到每一个村都配备一名生态指导员,指导村两委抓好农村治水和污染源的排查工作,健全基层环保监管网络。龙游县还把监察大队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增加参公编制14名,并增设了五个基层环保所(中队),延伸了基层环境执法管理触角,为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打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