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升级“3×3”治水模式打好河道管理“组合拳”

30.03.2016  18:58

  

  桐庐县在实现“全域可游泳”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及创新长效管理方式为目标,以“水质巩固提升、河道生态美化、长效固本强基”为重点,开启了“党、群、企”三类群体全面参与“巡、认、护”三种方式的河道管理模式,以“3×3”桐庐特有模式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以乘法的质变效果充分发挥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水的巨大作用,促进县域内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全县83条主要河道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其中I-Ⅱ类水质河道数量基本维持70%以上。 

  一、以“”为基,扎实推进河道管理常态化。一是党政巡视,严格管理不留盲区。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该县83条主要河道明确95位党政河长,确保每条河道有人“”。此外,党政河长严格按照县级河长每半月一巡、乡镇级河长每周一巡的制度开展巡视工作,以河长日志的形式登记问题,督促整改,目前共巡视发现并整改问题300余条,同时借助“杭州河道水质”APP第一时间接收、处理群众投诉,并开展后续跟踪回访。二是基层巡查,坚守岗位不留死角。该县共设立了224位村级河道段长和对应的“河道警长”以及1100余名河道保洁人员,实现“一段一管理一保洁”运作模式。村级段长每3-5天巡查一次河道,河道保洁员每天巡查河道两次,及时清理漂浮物和垃圾等。同时,河道警长负责全面收集掌握排污点等情报信息、严打涉水违法犯罪等,截至目前共搜集掌握包干河道及重点排污点等相关情报信息25条,会同环保部门开展“零点行动”等突击检查20余次,共查破涉水案件6起。三是民间巡逻,紧盯河道不走过场。该县公开聘请了92个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环保人士无偿担任“民间河长”。作为民间力量代表,民间河长主要负责河道管理、巡查走访、收集建议等工作,并重点开展监督检查为河道管理加上“第三道保险”。截至目前通过民间河长发现和解决各类涉水问题180余件,收集相关建议50余条。 

  二、以“”为先,积极探索河道管理新招式。一是社会认筹,开辟治水筹资新路径。2014年初,该县以“社会参与、自愿认筹、留本返还、收益捐赠”为原则设立“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全县1万多名涵盖机关、教育、金融、医疗等各行各业人士以及30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认筹,总认筹额达1.27亿元。两年来,通过“返本捐息”运作模式已将2400万元公益金专项用于城镇、农村供水安全项目和重点区块截污纳管项目,惠及11万农村人口以及县城、中心镇绝大多数居民。二是竞标认领,开启政民双赢新模式。该县以百江镇7条河溪为试点创新河流分段承包认领制,通过竞标方式找河长。竞标河长在缴纳承包费和保证金并签订保障渔业资源永续发展承诺后,全面负责河流断面内的垃圾清理与长效保洁工作,同时获得标段内的石斑鱼等渔业资源。通过两年的试点运作,目前已累计创收约10万元专项用于百江镇河道建设。三是商会认养,开创企业护水新方法。该县桐君街道商会与街道以“自愿认养、互相监督”为原则创新推出“认养河道”模式,以无偿提供认养经费的模式认养河道保洁工作,并在河道内竖立标志牌进行告知,同时河道认养者有权参与河道建设规划方案和养护管理措施的制定。截至目前,商会出资近20万元认领了双溪、麻蓬溪两条河道三年的保洁工作。 

  三、以“”为本,全民掀起河道管理总动员。一是党员带头表率,自发护水。开展治水工作以来,该县依托已建立的基层走亲全覆盖网格,全面建成以3万多名党员为主的护水网络,以党员活动日等为载体,联合人大、政协等监督力量,两年来开展垃圾分类、河道保洁等“五水共治”主题活动2000余次,充分发挥党员率先示范作用,护好“小水缸”,当好“排头兵”。二是团体组织活动,自愿护水。以青年、妇女、学生等志愿者为主的团团治水、巾帼志愿队、护水小卫士等团体踊跃参与治水护水,开展“五水共治、从我做起”、“流动雷锋车-治水专车进农村”、“小禹治水体验夏令营”、“勇当护水小卫士”等一系列治水活动,同时,村级环保协会等村民团体代表积极配合开展环境信息调研和督查、环境科普等宣传活动和公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桐庐县社会团体组织开展或参与治水每年约达到1200余次。三是全民监督举报,自觉护水。为畅通群众信访投诉渠道,调动全民治水护水积极性,设立电话、微博、微信、APP等举报平台,并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开设“人人都是发现者”、“五水共治、河长制”曝光台等专栏,多方鼓励公众参与“五水共治”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出全民监督的巨大作用。两年来共受理并处理相关投诉420余件,满意率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