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实施“截、清、管、修”四大工程 全省率先提前三年全市域消灭劣V类水

03.03.2017  04:19
      近年来,该市坚定践行“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的政治承诺,大力实施“截、清、管、修”四大治水工程,综合采用资源化利用、第三方监管、生态化改造等治水新措,通过“减污—治污—控污—净污”,推动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的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治理,全市“五水共治”工作一直处于全省“一路领先,遥遥领先”状态,并于2014年全市域消灭劣V类水质断面,较省委要求提前三年,最早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无市控以上劣V类断面的设区市。2016年,该市实现水质断面考核“5个100%”的优异实绩,即9个“水十条”国家考核断面、13个省控断面、21个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5个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全部保持100%。其中,较2013年,省控以上断面Ⅱ类水以上的比例从52.4%上升到92.3%,Ⅲ类水以上比例从60.3%上升到98.6%,水质改善幅度全省最大。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三大污染源头“堵截”工程,全面开展减污行动
      一是开展农业转型行动,挥别黑河臭河。为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治理过程中生猪禁养、水产养殖治污、绿色种养模式推广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矛盾,各级“河长”根据政府出台的农业转产转型“新十条”政策,在已完成畜禽禁养的村中积极推进村民转型转产专项行动。目前,在乡河长指导下,该市通过流转土地推广“猪棚换大棚”、“猪棚换菇棚”、“猪棚换来料加工房”和“养猪改养生”等“三换一改”转型增收新模式,已完成退养户6.5万余人、3.6万余人进棚种菜。创新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推广先进植保机械和高效环保农药应用,2016年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76.7万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55.34万亩,推广农药减量技术142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52.2吨,减少农药废弃包装物产生量27吨。同时,在全面禁止施肥养鱼基础上,实施“万亩养殖塘生态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洁水渔业”,全市2800多座水库、山塘共计15万多亩开放性养殖水域实行“不施肥养鱼”,洁水养殖覆盖面超90%。
      二是开展生活污水纳管行动,管住一江清水。从高从严推进全市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新建和扩容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9万吨,对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85公里;对4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进行改造提升,并纳入智慧环保监控平台,成为全省首个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管全覆盖的地级市。目前,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5.2%,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2.5%,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率达100%。
      三是开展工业污染减排行动,攻克池塘沟渠。积极推进落后产能、“三高”企业淘汰,以新科技、新业态发展绿色高端产业,形成氟硅钴新材料、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推广清洁生产,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成功申报第一批“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示范试点园区”,打造全国首个具有自主循环型特色的循环经济小镇,形成余热余压循环利用产业链等。凭借优质水资源,该市成功吸引旺旺、康师傅、均瑶、马迭尔等对水质要求严格的大企业项目投巨资落户,其中旺旺集团先后13次投资从早期1250万美元增至2亿多美元。
      二、实施三大模式“清污”工程,全面破解治污难题
      一是探索沼液开发新模式。建立全省首家纳米膜过滤技术沼液浓缩处理中心,通过纳米膜过滤沼液浓缩技术处理,每100吨沼液可分离成15吨沼液浓缩液和85吨中水,形成“养殖场零排放治理+农业开发公司集中收集沼液沼渣+制作有机肥+耕地地力提升+家庭农场生产放心农产品”循环运作新模式,中水可用于猪栏冲洗和绿化灌溉,有机肥可对外销售,解决沼液资源化利用中的运输难题,实现沼液高值化利用。截至目前,累计销售商品有机肥1.5万吨,产值935万元,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沼液“有处可去、有利可图”,大大减少了养殖场偷排隐患。
      二是推广生物降污新模式。推广科技化净水新措施,对部分截污纳管改造有难度的企业,推行“生态化+”的“一厂一湿地”治水模式,通过将人工湿地和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以三级式免动力污水递进处理技术,打造花园式污水处理湿地。该模式下,每吨废水处理设施投入成本仅为2000千余元,节本幅度达40%,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目前,该市已有406家企业施行“一厂一湿地”治水模式。
      三是创新淤泥消纳新模式。针对污水处理厂、生态氧化塘及园区排渠污泥污染程度较高的治理难题,依托水泥产业优势,建成全省首条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用污泥可燃成份替代部分燃料,剩余部分制作水泥等建材,达到污泥处置、资源利用的目标。目前,已在市区、龙游、江山建成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3条,日处理能力总计达400吨/天,服务半径达50公里。
      三、实施出三大智慧治水“管控”工程,全面补齐控污短板
      一是打造全时段智慧管控平台,补齐执法力量短板。全国率先建成“全域实时监控、污染即时处置”的“天眼”智慧环保管控体系,已完成1556套污染源自动监测建设,实现对全域环境质量、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全市1233家规模化养殖场、全市43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全过程的24小时监测监控。截至目前,智慧环保平台共向排污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员、运维单位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发送预警短信10万余条,启动现场环境执法检查600余批次;依托该系统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78件,罚款总额2800余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或刑事拘留100余人。
      二是推广第三方运维管理模式,补齐治水资金短板。采用PPP、BOT等模式,先后实施常山县天马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项目(全省污水治理行业首例PPP模式)等14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项目。同时,推动市区巨化集团公司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出资2.1亿元扩容提标改造巨化污水处理厂,除满足巨化集团公司污水处理外,还覆盖高新园区、廿里工业园区等企业。去年,全市以9300万政府资本撬动近20亿社会资本参与治水设施建设、提升及运维,全市6个县(市、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部实行第三方运维模式,终端排放水质检测合格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农户达91246户。
      三是创新问诊式环境服务体系,补齐治理技术短板。依托衢州市环境医院,设置水污染防治、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辐射污染防治、监测、环评服务中心等6个门诊科室,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梳理出五水共治中的制约短板,借助专家力量为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针对性免费环保服务,显著提升企业治污能力。如对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东港片区120余家企业雨污分流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逐企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为40余家企业治水制定“一厂一策”治理方案,提供工业治水技术支持。
      四、实施三大生态水系“修复”工程,全面提升净污成效
      一是注重水源涵养。全面启动沿江及各支流上游湿地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研究,对8公顷以上湿地资源实行生态功能实时监测,完成湿地生态修复2万亩,新建龙游绿葱湖、常山狮子口等湿地公园4个。加快推进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项目,建成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小区262公顷,建设生态公益林143533亩。同时,完成马金溪、常山港和衢江等主干流的河道整治及蓄滞洪区建设29.12公里,建成绿葱湖沼泽化草甸湿地1万亩,使全市的湿地蓄水防洪、净化水质等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注重生态修复。大力推广“洁水渔业”新模式,以鱼治水,以水养鱼,累计向水库投放青鱼、链鳙、鲫鱼、草鱼等鱼种鱼苗850万尾,涵养生态水源;全面推广农田净水工程建设,按“400亩一方,一路两沟四行树”标准规划,建成路路相通、网网相连的农田林网3523公里,其中全市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畈田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71.1万亩,控制率达到95.55%。全市各跨境河流入境水质始终保持在II类水以上,达到修复水生态巧变“”水的效果。
      三是注重水系提升。突出清污、控源和生态治理,积极推动“引水入村,活水入塘”,实施水系连通、生态调水工程,对已完成清淤的河道及时跟进净化措施,采取挖渠引水、挖沟排水等方式,打通水系“断点”,将河道和周边水库、水塘、河流连接起来,全面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和自净能力。常山港何金片区水生态系统治理项目以“塘渠贯通,引水入村”为重点,改造水系连通沟渠,连通塘库158座,变死水为水,其中小型水库8座,山塘22座,水塘12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