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模式”: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合作共赢的典范

25.05.2018  17:04

  皖江经济带连贯长三角经济圈的步子已然拉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2015年12月11日,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安徽省政府签署《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协议书》,就皖江经济带对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需求,开展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共同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合作共赢的“皖江模式”。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海滨在近日举行的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及成果移交工作会议上说,三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紧紧围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实施方案》,依托部省合作联席会议的平台,实行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共同策划,共同组队,共同实施,“五个共同”工作机制,为“皖江模式”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经验。

  “皖江模式”的三大特点

  ——发挥集群效应,注重成果转化。推进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涉及的区域广、部门多,重点是部门协同,中央、省、地方分工合作,发挥集群效应,注重成果集成与转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法、技术的创新探索和总结推广,注重集成皖江经济带各类地质资料,创新地质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按“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建立数据集成标准体系,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实现多时期、多来源、多专业、多格式的综合数据集成,提升地质调查工作及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发挥人才作用,注重科技引领。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注重地勘队伍人才建设,是推进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使得地勘单位必须保持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不断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同时地勘工作要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地质工作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从单一实施项目要效益向成果转化要效益转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着力研发、实施好各项地质调查工作,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核心竞争力。要用创新思维,从顶层设计、规划部署及重大项目深入研发,有效地与科研教学机构等外脑横向联合攻关,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成自主创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工作高效运行。

  ——发挥宣传效应,注重社会参与。皖江项目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及时发布阶段性调查成果,推动成果应用。目前已发布三期《皖江简报》,发送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发改、环保、农委、科技、林业、住建等部门,大力宣传了综合调查阶段性成果,促进了成果的及时应用。通过宣传引导,不断提升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影响力,让社会更多力量参与其中,真正让项目成果符合地方需求,应用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

  潘海滨说,皖江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然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个别项目仍然进展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相关部门如林业、环保、农委等部门参与度不深,还没有意识到皖江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对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成果转化应用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潘海滨希望上述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皖江项目作为自己的项目来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使“皖江模式”能够在江淮大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皖江人们,造福安徽全省人民。

  用地调成果助推皖江经济

  “今年是开展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安徽省政府对开展好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年初即将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作为2018年创先争优3项工作之一。”潘海滨表示。

  根据要求,今年皖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将提交一批创新性重大地质成果,引领华东地区清洁能源勘查,在新能源新材料勘查和深部找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多要素城市综合地质调查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相关成果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成果在推动皖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在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系统总结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可复制推广的地质调查“皖江模式”。

  潘海滨介绍,今年第四季度,部省还要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汇报成果,总结经验,研究下一阶段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做好今年的皖江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尤为重要。

  潘海滨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抓紧做好皖江在建项目的实施,这次会议交流的11个在建项目,原则上年底前要集中提交成果或阶段性成果,要在第四季度的第二次部省联席会议上展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合作4年来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集中向地方移交一批能促进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地质成果。

  潘海滨希望安徽省属地勘单位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加强与中央地勘单位的协同,加强与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的沟通,及时提交成果,以高水平的项目成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皖江经济带各市县提供坚强的资源保障、技术咨询和生态管护,承担起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主力军任务。

  “以地方需求为导向,这是皖江地质项目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批皖江项目,中央和省财政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物力,项目的成果及时可靠,契合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潘海滨希望皖江沿线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不断加强服务协调能力,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将地质调查成果真正地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中去,助力皖江绿色发展,造福皖江人民群众。

  “安徽省已开展了12个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不足,进展滞后,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少数城市(如马鞍山、安庆、六安)的地质调查项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至今尚未到位。”潘海滨希望皖江各市要在全省带个好头,开展好新一轮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在安庆市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安庆市是全国首批开展示范项目的14个城市之一,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潘海滨介绍,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计划6月份召开部、省、市三方共同开展安庆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启动会,初步总结安庆城市地质调查取得的工作进展,共建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

  据了解,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将全面收集皖江地区内以往地质矿产、页岩气、地质环境、土地质量地质工作成果,与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专题成果共同集成,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实现多时期、多来源、多专业、多格式的综合数据集成,利用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皖江地质调查的成果表达形式,支撑皖江经济带地质综合调查、监测、评价、管理等工作,为皖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分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和产业规划布局提供地质信息支持与评价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