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型涉海团队——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温州海洋地质勘测院发展记

17.05.2018  23:14

  近年来,地处浙南沿海温州的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在推进地勘产业转型升级中,主动融入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2014年成立温州海洋地质勘测院以来,依托温州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这一重点项目,全力投入城市地质、海洋地质、灾害地质、地热等领域,在摸索中厘清发展思路,在磨合中凝聚团队力量,在项目实施中历练技能水平。短短几年,已逐渐蜕变成一支敢当先锋,勇立潮头,一专多能的科技型年轻涉海队伍,为助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提素质,构筑学习型团队

  据该队总工办主任傅正园介绍,海勘院职工平均年龄仅31岁,具有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强的特点。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3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3人,1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梯队。  

  作为侧重课题研究的科技团队,该院十分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在职深造,借助开展温州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机会,该院选派年轻技术骨干参与学习培训、考察、调研与学术交流等活动。扎实的学风与业务理论基础,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成果。近两年,该院发表的以《台风暴雨型泥石流风险区划方法研究——以温州山区泥石流为例》《温州市鹿城区地质灾害分区与防治对策》《“苏迪罗”台风暴雨诱发泰顺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研究》为代表的相关学术论文5篇,获得省市级QC成果奖2项。同时,该院还分别荣获浙江省地勘局系统优秀党支部、“五比一创”优胜班组暨“工人先锋号”和地灾应急调查技术比武个人二等奖以及大队地灾应急防治技术比武集体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收获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该院成立之初,受限于传统观念以及羸弱的海洋工作能力,相关涉海业务开展缓慢,甚至部分工作因对政策法规和地方管理理解不到位而受到质疑。在困难与问题面前,他们展现了地勘人的韧劲,做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通过不断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和强化技能培训,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了拓展海洋地质工作的能力。

   夯基础,做精城调地质项目

  温州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省部合作在温州落地的重大项目,也是温州地域内单体投入最大的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旨在查明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资源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为温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

  据了解,城市地质一直以来是温州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先前已开展两轮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均由以地质专家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完成。“而对刚建立的一支年轻团队来说,能承担新一轮城调工作,不仅倍感光荣,更是一次考验,深知责任重大。”该院院长王一鸣说。

  2016年1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达项目任务书后,海勘院上下拧成一股绳,以老城调成果为样板,编写完成并评审通过《浙江省温州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总体设计(送审稿)》。接着,相继完成钻探、物探、测量、测试等外业勘察工作,并开展专题地质课题研究,先后提交《温州瓯江河口海岸线变迁专题研究》《温州城市地下淡水供水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专题研究》和《温州市重点地区围填海工程地质风险评价专题研究》等数个子课题。目前,项目野外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已正式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钻孔数据库建设及成果报告、图件编制阶段。

  今年,是该项目运作的结题收官之年,更是最终验证项目技术成果质量的关键之年,他们将按预计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力争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促转型,以陆向海域拓展

  拓展涉海地质工作,拓宽大地质工作领域,是浙江十一队成立海勘院的初衷,也是谋求陆海统筹地质产业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一目标与规划,该院在大队统一部署下,2017年,与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共同成功立项《浙江省海岸带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温州重点区)项目》,项目经费近2000万元,也是该院今后三年的工作重点。与此同时,还挤出技术力量积极申报财政类、公益类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先后成功立项《温州市海岸带整治修复调查与技术方法研究》《苍南县黄金海岸地质环境保护与开发技术方法研究》《温州围填海区典型海岸稳定性监测》《温州市瓯江口灵霓大堤-大门岛一带海域海砂地质勘查》等项目。同时,不断拓宽涉海地质工作思维,培养涉海地质人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抓牢财政类、公益类课题项目的同时,海勘院瞄准温州地区海洋工作特点,主动融入地方海洋产业,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先后对接温州市相关县、区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相关涉海单位,力所能及提供涉海涉水地质服务。2016~2017年,该院先后完成玉环海洋牧场底质勘察、乐清湾大小乌岛海域海洋底质勘察等多个项目,在接连承接涉海项目,逐步介入涉海地质市场的同时,在赢得了地方政府部门的肯定和信赖。

  来源:2018年5月1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