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想象力加上坚实的基本功 非洲艺术家们的结业报告来了

14.07.2017  09:55

  自上月来到杭州开始为期30天的雕刻学习以来,9名来自非洲四国的艺术家几乎一刻都没有停歇过。7 月13日下午,文化部对非文化培训基地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暨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交流成果展在浙江省文化馆西湖文化广场馆区程允贤雕塑馆开幕。在全部50 件作品中,大多数是这些艺术家在短短3周内雕刻的结业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非洲艺术家在浙江期间学习、创作交流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保持了非洲独具特色的想象力之外,工法、雕磨等基本功有了中国工匠的底子。在融合中国元素和非洲本土特色后,这些来自非洲的精湛的木雕艺术有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展出的还有部分中国木雕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以及中、非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作品。

  作品《天使出现》,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哈桑的作品,用树根的一部分雕刻女人的造型和一个保护神,仔细欣赏作品,水缓缓流出,天使就出现在眼前。哈桑是金沙萨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完成这个作品主要使用一种叫做"高速转"的用于雕刻的小型机械。他说这个工具让工作进展更快。

  中非共和国的加利利,作品《美丽浙江》需要细细欣赏,方能体会作者的意图。作品表达了他对浙江的喜爱,美丽的西湖和大运河代表浙江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加利利出生于艺术家庭,父母都从事绘画艺术,从小就受到绘画艺术熏陶。他说,第一次来中国,总觉得自己像在做梦,这次体验是人生中一大幸事。

  吉布提共和国的哈马德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木雕师,他的作品总能带来欢乐。作品《欢乐》在他眼中,他创造的那个村庄拥有和杭州一样的美。

  《福音》是一件极具非洲异域风情的作品,作者是加蓬共和国的山普利斯。他从7岁起学习木雕技艺,作品表现的是通过齐特拉(齐特拉琴是庄严的圣职授任仪式中演奏的乐器)的音乐表达虔诚与感恩之心。

  还有一件中国与非洲的艺术家以"风雨同舟"为主题,共同创作一件木雕作品。参与创作的是近一个月来与非洲艺术家朝夕相处的朴守帆老师,作为主要指导老师和杭州工匠周扬老师一起与非洲艺术家切磋交流。

  文化部外联局非洲处副处长马云飞告诉记者,浙江省文化馆作为全国文化对外交流的第一批阵地,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除了中非文化交流外,我们做过一个回访,经过浙江省文化馆培训的非洲艺术家在当地开设了作坊、企业,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中非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加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文化部已在全国设立4个对非培训基地,先后举办武术、动漫、陶艺、刺绣、竹编、声乐、文物修复等培训班。

  浙江省文化馆作为首批"对非培训基地",已多次承接文化部对非培训项目。通过中非各方的共同努力,非洲艺术家创作交流活动为中非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宽了渠道和内容。

  据悉,此次展览由文化部外联局、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将持续到本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