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秀美长卷在“浙”里徐徐展开
6月30日是第七个浙江生态日,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的目标,提出了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设“大花园”“大景区”等一系列新举措,为我省今后生态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张生态环保蓝图
一以贯之坚持到底
早在2002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就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目标。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4年,省委、省政府围绕八大水系和11个设区市的11个环保重点监管区的治理实施第一轮“811”生态环保三年行动,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2008年,第二轮“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基本解决了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2010年,省委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时长5年的“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启动,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2016年,省委、省政府谋划推进第四轮即“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
“今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了今后五年的七大任务之一,再一次将生态环保提升到新的高度。”省环保厅主要领导说,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对于环保部门,关键是照着“两山”之路走下去,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行到底。
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从“811”生态环保专项行动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我省绿色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10多年的生态战略换来了我省绿色发展的全国领先,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长卷正在全省大地徐徐展开。
而安吉就是这幅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几年前,安吉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曾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处处矿山”。结果是财政上去了,贫困县的“帽子”如愿摘掉,但“绿水”被污、“青山”被毁,全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国务院也因此向其发出了“黄牌警告”,来不及享受“小康”的安吉蓦然惊醒。
2003年,在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之际,已将“生态立县”确立为全县发展战略的安吉县,也大力开展着生态县建设工作。112家污染企业综合治理,33家严重污染企业强制关闭,200余处矿山复绿……随着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的不断深入,大自然的生态危机逐渐化解。但是,全县三分之一的税源化为乌有,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周边县区有了差距。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诞生,为迷惘中的安吉人找到了方向,发展思路一下子变得明确清晰,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如今的安吉,漫山遍野的竹海、清新怡人的空气、潺潺流淌的溪水以及前来感受优美环境的如织游客,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这背后,正是我省对生态环保工作的“一张蓝图、一贯到底”。
环境治理更加系统
环保监管更加完善
今年3月29日,在台州椒江,台州安赉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文伟拿着手机,拍下《建设项目环保许可申请表》等文件,通过微信在自己办公室里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项目进行申请。
“以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项目审批,至少要跑窗口五六次,经常需要打回重做。”邱文伟说,现在实行环保“最多跑一次”改革,利用“微信申报”,一次都不用跑就能成功备案,节省了不少时间。
据了解,椒江这种做法是对行政服务事项的流程进行改造,全省各地还有通过条件优减、内容简化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等多种方式实施环保“最多跑一次”改革,并以此为牵引,重构了环境管理新模式,提升了环保服务保障水平,突出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除了环保服务一点不怠慢,全省环境执法也一刻未放松。今年1~5月,我省执行《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及移送环境犯罪案件1235件。其中,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23件,罚款数额达2325.33万元;查封扣押案件671件;限产停产案件65件;移送行政拘留244起;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32起;执法力度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并且环保部还先后两次通报表扬我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高度肯定了6方面典型做法:突出压力传导,倒逼监管责任落实;突出先行先试,压实各方监管责任;突出机制建设,打造全程监管链条;强化高压严管,推动企业自觉守法;强化行刑衔接,放大案件警示作用;强化多元支撑,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最多跑一次’改革,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到全国环境执法最严标杆,这仅仅是我省环境治理更加系统、环保监管更加完善的两个方面。”省环保厅主要领导表示,还有从“五水共治”到治水治气治土全面推进,从服务重点工程项目到保障G20杭州峰会环境质量,从“811”专项行动到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等等,无不呈现出我省各项环保工作齐头并进、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也鲜明地昭示着我省“以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的目标指日可待。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今年立春,我省吹响了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号角,比国家“水十条”提前3年,更高水平地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至此,从大江大河到小沟小溪,13万公里的河川上,处处能见到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身影。
近日,台州玉环市楚门镇“五水共治”办收到喜讯,西岙监测断面水质已达IV类水标准,终于摘掉了劣V类水的“帽子”。
“西岙监测断面属于县控断面,上游的主要河流有田岙溪、东岙溪、隔溪坑。田岙溪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楚门镇“五水共治”办主任王增标介绍,断面上游涉及田岙、东西、彭宅、石角、坑郑5个村,居住群众达6100多人,农村生活污水乱排放和沿河农业面源污染是该断面的整治难点。
针对这一情况,楚门镇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主管接户工程,把每家每户的污水管道都接入市政污水主管,目前这5个村的污水管网接户率已达95%。同时,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沿河违建,开展沿河工业、“三产”行业废水达标排放治理,河道疏浚清淤等一系列剿灭劣V类水的攻坚行动也如火如荼地掀起。
不止玉环市,捷报正从各地不断传来:杭州拱墅区半山桥、萧山区萧山出口、台州椒江区栅浦闸、温州瑞安市塘下等断面水质改善,达到或优于V类。2013年~2016年,我省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13.6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减少9.5个百分点;今年1~5月,省控、市控、县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又分别从2016年的6个、27个和25个降至3个、17个和13个。
如今,在我省变“清”、变“美”的不止“江河湖塘”,还有“蓝天白云”。从几年前人们欣喜地晒一晒,到现在“蓝天白云”的照片和留言常常能刷爆浙江人的朋友圈,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省的空气质量在持续向好。2013年~2016年,我省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增加14.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32.8%;今年1~5月,设区市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同比再下降12%。
水更清、天更蓝,也使我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5年提升,环境信访初现拐点,特别是水环境方面信访明显减少。而“碧水蓝天”“群众满意”也正是生态环境变好最直观的感受和最直接的标准。接下来,我省就是把冠以这样一个既直观直接、又通俗易懂名称的“碧水蓝天”工程作为主抓手,吸引社会各界聚焦聚力,切实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做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将浙江建设成一个“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的美丽大花园、大景区。
(图片除署名外由安吉县环境保护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