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区发展加快 精准扶持统筹推进——“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之十六

05.06.2015  11:04

     

  2015年新春伊始,浙江省淳安等26个县集体摘掉“欠发达县”帽子。多年来,浙江为这26个县的赶超式发展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省走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条件下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共创共富的发展路子。特别是“十二五”以来,26个县爬坡过坎,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26个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主要社会发展指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26县经济发展现状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 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从经济总量看, 2014年[1],26县地区生产总值4055亿元,与2010年的2611亿元相比,名义增长55.3%,年均增幅11.6%,比全省同期年均增幅(名义增长9.7%)高1.9个百分点。2014年,26县中,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的有19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的有14个。 从产业结构看, 2010年至2014年,26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53亿元增加到3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308亿元增加到19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050亿元增加到1743亿元,四年年均名义增长分别为7.8%、10.8%和13.5%,分别高于全省三次产业年均增长0.9、3.2和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0年的9.7:50.1:40.2提升为2014年的8.4:48.6:43.0。2014年,有23个县一产增加值可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有18个县二产增加值可比增幅在7.3%以上,高于全省(7.1%)和全国(7.3%)平均水平;半数地区三产增加值可比增幅超过8.7%,高于全省(8.7%)和全国(8.1%)的平均水平。 从财政收入看, 26县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277亿元、164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75亿元、288亿元,年均增长14.5%和1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3%、12.1%)3.2和3个百分点。2014年,财政总收入超过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分别有23和22个,其中,财政总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的有15个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的有19个县。 

   2. 三大需求共同驱动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加快。 2010年至2014年,26县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359亿元增加至3066亿元,年均增长22.6%,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5%)5.1个百分点。2014年,有16个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6%),有21个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 消费增长稳定。 2014年,26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3亿元,比2010年的1119亿元,增长72.8%,年均增长14.7%,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6%)1.1个百分点。2014年,有25个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省(11.7%)和全国(12.0%)平均水平。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2013年,26县进出口总额117亿美元,比2010年(78亿美元)增长49.9%,年均增长14.5%,比全省年均增长(9.8%)高4.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8.5%,年均增长16.6%,比全省年均增长(11.3%)高5.3个百分点。2014年,有22个县的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有17个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9%)。 

  (二)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水平稳步提高 

   1.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较快。从收入看, 2014年,26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20元,比2010年增长46.9%,年均增长10.1%,有16个县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8.9%)和全国(9.0%)平均水平。2014年,26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32元,比2010年增长62.6%,年均增长12.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1%) 0.8个百分点;有23个和19个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10.7%)和全国(11.2%)平均水平。2014年,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7150元,比上年增长17.5%,分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当地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幅。 从存款看, 2013年,26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合计为3327亿元,比2010年增加1330亿元,增长66.6%,年均增幅为18.6%,比全省年均增长(12.0%)高6.6个百分点。 

   2. 民生保障扎实推进。从社会保障看, 2013年,26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合计201万人,比2010年增长35.0%,年均增长10.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457万人,比2010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63.2%;失业保险人数合计83.5万人,比2010年增长35.2%,年均增长10.6%。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失业保险人数的三年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26.1和1.1个百分点。至2013年底,社会福利院合计达477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4.65万床,平均每万人39.9床位。 从文化卫生事业看, 2013年,26县体育场馆数、剧场和影剧院、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82个、39个、6661千册件、32069张和22465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32.3%、5.4%、95.2%、29.7%和13.5%;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0.07个、0.03个、5.7千册件、27.5张和19.2人。 

  (三)资源和环境不断优化 

  2014年末,26县的森林覆盖率74.5%,生态公益林2434万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制村覆盖率40%以上。粮食功能区面积259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58个,家庭农场0.75万家,农民合作社1.95万家,农业龙头企业0.2万家。生态旅游总收入1038亿元,农家乐旅游村324个,农家乐旅游点693个,经营收入36.84亿元。2002-2014年,累计实现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8980个,到位资金3033.8亿元。 

  二、统筹水平低是最主要问题 

   一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2014年,26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7635元、4078元、2472元、26300元和1657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分别低48.4%、70.1%、67.0%、38.5%和46.0%。 

   二是居民人均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七成。 2014年,26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20元,仅为全省平均(40393元)的7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7元,仅为全省平均(19373元)的75.6%。 

  三、精准扶持加快统筹发展 

  进一步推动26县全面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重点关注26县的生态经济、生态保护的发展情况,促进居民增收,关注民生保障。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第二轮“特别扶持计划”,确保全省低收入农户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缩小高低收入家庭差距,消除家庭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消灭绝对贫困户。 

   1. 精准扶贫,靶向扶持。 一是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动态管理完善脱贫和新增扶贫对象的信息,确保扶贫对象准确。二是按照低保、五保户、扶贫帮扶户的分类,分别制订扶持措施。一方面要确保老、弱、病、残等增收困难的低收入农户和其他基本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范围;另一方面对低收入农户中有就业能力的农户,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农户的非农就业率。三是切实落实好“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在干部结对帮扶或产业帮扶上,做好村不落户,户户见干部,通过真扶贫实现真脱贫。   

   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一是要因地制宜,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农民创业园、实践合作社运营模式等途径,抓好农业规模化、合作化和产业化经营。二是发挥电子商务的扶贫功能,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扶贫重点村、低收入农户加入电子商务行业,促进农产品营销,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扶持“农家乐”,鼓励“农宿”经济。 对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政府要扶持乡镇或鼓励企业投资,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团队运作,发展农家乐,并积极发展以农宿服务为主体的旅游服务业;要支持低收入农户入股参与开发投入少、灵活多样的“农宿”经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4. 发挥“绿水青山”优势,实施生态发展。 一是珍惜和呵护好生态环境。26县大多处于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生态涵养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要保护与开发上,要完善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环境巡查、问责和群众参与机制,创新以生态为指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以生态为先的制度架构;另一方面在建设与管理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完善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的设施网络,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容纳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26县应把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上,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精品农业、创意农业,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要发展特色生态工业。依托当地优势,提升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和来料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清理工业低效项目,着力招引一批优质企业,推动园区在成型中转型;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山水生态的独特优势,注重旅游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引领养生乡村、农居民宿、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业态发展。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二产处  夏菁) 

     

 

 

  

  [1] 2010-2013年数据摘自历年《浙江统计年鉴》;2014年数据来自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人均指标根据各县指标值*各县户籍人口/26县户籍总人口计算,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