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勘探公司的生存之道

24.03.2015  17:35

        最近MinEx咨询公司做了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探讨了2004年到2014年,澳大利亚初级勘探公司的存活率和财务表现情况。该项研究随机选取了100家澳洲初级勘探公司,并假设在2004年6月30日这天向选定的100家公司分别购买1000澳币等值的股票,然后对2014年6月30日时各个公司的财务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出现了以下几个有趣的结果:

  其中52家勘探公司存活了下来,它们的平均寿命为21.5年(截止至2014年6月),有48家公司从勘探市场上消失,它们的平均寿命为13.2年,100家初级勘探公司的平均加权寿命为17.5年。

  该项数据表明,即使在矿业勘查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上市公司的存活能力还是很强的。2004到2014这十年间恰逢中国经济崛起,其带来的巨大能耗和矿产需求导致了矿产品价格的高涨,也引发了人们对勘探市场的关注,所以客观地讲,这段时间融资相对容易。

  48家消失的公司中有10家被兼并,4家由矿产勘探转为对油气资源的勘探,6家处于歇业托管阶段,另外28家从勘探者成长为了矿业生产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28家成功投产的公司中,只有10家仍在进行矿业开发,5家被大公司兼并,4家关闭了矿山从而转头做了勘探者,还有9家虽完成了投产,却仍然处于歇业状态。

  比如笔者接触到的一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银矿公司,投产了近些年少有的高质量勘探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了项目中其伴生的铅锌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由于当时的银矿价格高,企业决定开发银矿,对伴生金属的回收率问题没有进行精确研究,便做出了投产的决定。可当银的价格随着金价的下跌而一路下行之后,公司开始面临成本压力,发现生产银矿并不盈利,还需要开发伴生的铅锌矿。可此时这家公司的设备不适用于对铅锌的回收,无法兑现当初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从而无奈地进入了歇业托管阶段。尽管这家公司的股价经历了从几分澳币到70分澳币左右的高涨,但最后依然进入了无法经营的状态。

  总的来看,这100家随机抽取的澳洲勘探公司中,有78家是亏损的,另外22家则是股东在赚钱。这似乎非常符合我们平时所说的80/20定律。这22家盈利的公司中,前10家公司市值在这10年中平均增长了10倍。正是这些表现优良的公司,成为了大家参与矿业投资的原动力。

  数据表明,大多数勘探公司都存在了10年以上,而且是几乎没有盈利的10年。那么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呢?笔者认为,肯定有自认为正在抄底的玩家不断地为这些公司输血。所以,在矿业投资中,投资者一定要擦亮双眼,识别真正经济可行的项目,拒绝为已经接近沉船的差公司投入过多。

  一个矿业公司表现得再好,也很难抗矿业发展大势。如果投资者只考虑短期勘探所带来的账面收益的增长,就应该做好进场和离场的准备,在认清了行业宏观本质的基础上,伺机而动,做出正确的判断。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投资对象的领导层至关重要,术业有专攻,一个勘探见长的管理团队可能无法完全驾驭投产项目的运营,而一个拥有运营经验的董事会可能无法做出勘探上的关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