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局:借助“互联网+涉税大数据”轻松实现税负分析

14.06.2016  04:40

  舟山市局主动拥抱“互联网+”, 以强化涉税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抓手,自主开发了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将电子政务的创新成果与营改增工作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互联网+涉税大数据”的新型智慧税务服务模式。通过运用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实现税源管理的高效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使堆积如山的“死数据”产生出了真金白银的“活效益”,为实现信息管税、形成涉税大数据驱动型的管理创新机制,推进税收现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个数据平台:大数据存储集中化

  为整合各类涉税信息,该局积极搭建电子底账分析数据平台,为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建立充实的“数据库”,最广范围地采集内、外两个维度的涉税数据,确保纳税人信息查询“有迹可循”。

  目前,通过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可以实现对每一户纳税人的基本信息、申报信息、发票信息等内部数据和股权变更信息、用电信息、海关报关数据等第三方涉税数据,实现了涉税数据存储的集中化。全市近6万户纳税人数据均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一键查询”,为营改增二阶段税负分析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次指标转化:日常管理数据化

  电子底账比对分析系统对税源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指标化转换,以浅显易懂的指标化数据替代晦涩难懂的计算机语言,不断扩大应用面。在对税负分析工作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将其归集为核验指标、比对指标、政策性指标等16项业务指标,实现对营改增税负分析工作的科学转换。

  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于2015年4月上线运行,截至2016年5月31日,累计采集整理各类涉税数据1721万余条,发现各类疑点信息31万余条,涉及税额3915万元,为轻松实现税负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三类分析模型:税源管理精细化

  利用集中化存储数据平台建立“日常监控模型”“数据挖掘模型”“决策分析模型”,设立表间差异、表内差异、政策合规、票表缺失率、票表差异率等数据指标,对申报表中的收入、成本、费用数据与电子底账、网络发票系统中的发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将比对结果进行组合分析,形成疑点信息,推送给税收管理员进行核实。

  截至5月31日,税收管理员每月人均核实疑点信息171条,相对系统上线前的人均核实各类信息6000余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按时完成营改增税负分析任务。

四个工作环节:管理流程闭环化

  目前,该局除将该系统应用于营改增税负分析,更是计划与整个税源管理工作想整合,将整个工作流程分解成为数据分析、疑点生成、疑点核实和确认反馈等四个工作环节,实现业务流与信息流的统一。四个环节的工作全部在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中进行操作,并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实现了各个工作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每个疑点信息的处理结果、办理时间、办理人员均可以追踪溯源,并进行量化考核,实现了闭环式的税源管理。

  截至5月31日,通过各数据模型发现小微企业疑点信息854条,涉及金额432万元;发现超出政策范围列支的疑点信息337条,涉及金额179万元;发现所得税报表中的资产、成本、费用项应取得的凭证与电子底账的发票数据缺失值超50%的疑点信息854条。电子底账分析比对系统通过构建数据分析模型,从数据角度对涉税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通过趋势分析、相互关联分析、定向分析等手段发现疑点数据,进行模型排查确认后推送给税收管理员进行核实,加强了税源日常管理的薄弱环节,使税源管理更加精细。(舟山市局 颜沓鳌 郑凯杰 顾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