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特征分析

25.07.2016  12:06

     

  “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也呈现新特征,能源利用效率出现新变化,节能降耗动力发生新转变,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时期,我省节能节能降耗工作将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需要继续全力以赴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一、浙江“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特征 

   1.经济稳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 2011-2015年,GDP比上年分别增长9.0%、8.0%、8.2%、7.6%和8.0%,平均增速为8.2%。从季度看,2012-2015年季度GDP增长率基本稳定在7%至8.3%之间,中高速增长区间逐渐清晰。 

   2. 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2%,年均增长5.6%;劳动生产率达19.3万元/人,比2010年提高56.4%;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5.6万元,比2010年的2.8万元提高一倍。同时,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重视引进和开发智能化设备,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工业附加值率明显提升。2015年全省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量约占全国的15%,居各省市区第一位,全年约减少60万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 

   3.产业结构发生趋势性转变。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3%,比GDP增速高3.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5.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8%,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3.9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新的增长动力,从2008年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八年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速。 二是工业结构调整进程明显加快。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耗能行业增长趋缓。“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1]分别增长9.8%、8.7%和8.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2.2、1.2和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能耗总量和单耗水平均较高的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0.4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结构明显改善。 受益于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成为“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中增加值增速最快的行业,2011-2014年[2]年均增长18.7%,比GDP增速高10.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1%,仍然是第三产业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十二五”时期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1.6%,比GDP增速高3.4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相对较高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增加值年均增长7.0%,比GDP增速低1.2个百分点。 

   4.投资结构优化。 投资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强,结构优化。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上升。 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8%、26.7%和28.4%,但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比2010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投资占比提高。 2015年,全省服务业投资1.8 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2.6倍,比第二产业投资增速高81.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58.8%提高至2015年的65.7%。 三是工业投资热点向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等领域转变。 仅2015年一年,全省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3.6%,占工业投资的76.6%。 

  二、浙江“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特征 

   1. 能耗总量低位增长,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趋缓,弹性系数逐步降低。2011-2015年,全社会能耗比上年分别增长5.7%、1.4%、4.1%、1.0%和4.2%,五年平均增长3.3%,增速比“十一五”时期回落3.7个百分点,比GDP增速低4.9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33,比“十一五”时期低0.26。近年来,浙江更加注重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能源消费结构优化。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高的煤炭(含焦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2.4%,比2010年下降8.1个百分点;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消费占比4.9%,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 

   2. 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发挥节能主战场作用。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逐步体现,节能降耗成效较为显著,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15年,浙江单位GDP能耗0.48吨标准煤/万元(2010价),由低到高居全国第四位,仅高于北京、广东和上海。“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7%,比“十一五”时期高0.7个百分点,年均降幅达4.5%。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用能部门,浙江大力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工作,通过实施万吨千家企业节能、严把能评准入关、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技改项目等措施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发挥工业节能主战场作用。“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3.7%,比单位GDP能耗降幅高约3.0个百分点。 

   3. 结构节能成效显现,贡献提高。 浙江加快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结构节能对全社会节能贡献已有所显现。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促节能。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结构变化有利于节能,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约8%,其中2015年结构节能贡献高达36.8%。 二是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化有利于节能。 十二五”时期,浙江着力实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如2014年和2015年工业结构节能贡献率分别约11 %和18%,尽管其余年份结构节能贡献相对较低,但总体而言,工业结构向有利于节能的方向转变。 三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有利于节能。 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中高产出、低能耗的信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单耗水平较高的交通运输业比重有所下降,三产内部结构变化有利于节能。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显现,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和单耗水平双下降。 浙江从2015年开始,实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成为“去产能”的重点领域,在此之前,浙江已严格控制高耗能产品生产规模,有效削减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节能成效极为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黑色金属冶炼业为单耗水平最高的两个行业,“十二五”时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单耗较高的水泥熟料产量不增反降,累计下降11.2%,行业能耗累计下降12.0%,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高达34.3%;黑色金属冶炼业主要产品产量有所增长,但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单耗较高的粗钢产量增速比钢材低27.4个百分点,行业能耗与“十二五”初期持平,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高达27.3%。两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节能的贡献较低的年份约20%,较高的年份高达60%左右。 

  三、“十三五”节能降耗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浙江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既面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制造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驱动力转变等机遇,也面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加快调整的挑战。与此同时,为有效控制全国能耗增长态势,实现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碳排放总量控制承诺,“十三五”时期国家对各省实施能耗“双控”措施,能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降幅均为约束性指标,且总量控制措施预计明显严于单耗。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节能降耗工作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在保增长的同时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工作,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 切实加大能源“双控”工作督查力度。 尽管“十三五”时期浙江节能降耗工作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但完成能源“双控”工作的难度仍然较大。当前,部分地区由于“十二五”期间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对节能降耗工作有所松懈,个别地区对高耗能行业发展的控制力度有所放松,形成较大的能耗反弹压力。一季度,全省能耗增长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5%,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但各地节能降耗进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能耗“双控”工作的督查力度,在稳增长的同时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工作,确保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相向而行,顺利完成节能目标任务。 

   2. 着力加快结构调整,挖掘结构节能潜力。一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有效提高结构节能贡献率。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数字传媒等低能耗、创新性、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为目标,加快发展网络经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教育、商务会展和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切实提升产业附加值。 二是有效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发挥工业结构节能成效。 抢抓以互(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引发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省内制造业及互联网产业的领先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抢抓时机重点发展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高延展性、高成长性、低能耗的新兴产业,着力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发挥工业结构节能成效。加快推进低碳绿色节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改造换代,从源头上扼制环境和生态破坏,形成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新模式。 

   3. 从严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动黑色金属冶炼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高耗能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积极淘汰高耗能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设备。同时,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把节能评估审查作为审批、核准项目的前置性条件,加大能评审查监管力度,从能耗总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两个角度进行能评把关,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 

   

                                                                                                            (能源处  池照)   

 

  

  [1] 战略新兴产业统计从2011年开始,本文所用增速为2011-2015年平均增速。 

  [2] 该细分行业2015年数据需GDP年报数据确定后方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