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水口乡低效竹林改造,既发展冬笋产业基地,又实现产业帮扶

26.04.2020  16:12

  四月的湖州长兴,气候湿润,正是竹笋出土的时节,一只只、一簇簇,偷偷探出头,笋尖带着雨露,晶莹剔透,煞是好看,满山遍野,让人心动。

  水口乡是湖州市长兴县竹林面积较为集中的乡镇,这个季节,山林之间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挥锄挖笋的场景。水口乡水口村69岁的低收入农户周纪龙也挖得起劲,不过,他挖春笋,不仅仅是为了品尝其鲜美的滋味,更是为了培育肥沃的土地,让它成为“聚宝盆”。

  原来,水口村正在南山脚自然村发展冬笋培育基地,这一举措,不仅壮大了该乡的绿色经济产业,更让村里11户低收入农户的增产增收又再添了信心。

  低效竹林改造冬笋丰产、春笋冬出

  “如果要培育冬笋,那么春笋就不能让它长成毛竹,必须要挖掉。”宁建明一边挥着锄头一边说,他做了一辈子农民,对竹林很是熟悉,近日,水口乡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技术手把手指导,让这片低效竹林逐渐变成“丰产林”。

  事实上,长兴县水口乡目前有毛竹面积30000多亩,发展冬笋产业,有“先天优势”。但经过长时间的更迭,毛竹经济呈现“后天畸形”——经济效益逐渐下降,随着砍毛竹的刀工费逐年水涨船高,毛竹砍下来卖的钱去掉刀工费,基本没有剩余,有些甚至是亏本的,而毛竹的产出物——春笋也卖不出价,鞭笋、冬笋却没有产量。所以,目前大部分的毛竹山处于失管状态,有很多“深山区”的毛竹山常年没有更新。

  这么多毛竹山,就让它这么荒废着?水口乡琢磨着要盘活绿色资源,当前水口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很多游客对水口笋评价颇高,笋产业大有文章可做,于是,该乡开始着手启动低效竹林改造。

  产销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笋产业

  目前长兴县比较成熟的模式是低效竹林改造,冬笋丰产、春笋冬出。“考虑到目前水口绝大部分竹林属于柴用林,要通过培育管理,才能培养熟山荡。因此,2020年主要是低效竹林改造、冬笋丰产,2021年开始培育春笋冬出。”水口乡农办副主任殷欢强介绍,经过考察,水口村南山脚自然村50亩竹林成为第一批改造竹林,目前,除草、施肥等准备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中。

  “2020年我们计划培育200亩,其中水口村50亩,金山村50亩,顾渚村100亩,2021年培育400亩,2022年培育600亩。”殷欢强介绍着培育计划,经过前期调研,预计冬笋丰产每亩净收入3000~5000元,春笋冬出每亩800~1000元。

  那这么多笋,销路是否能打通呢? “我们利用水口现有笋的良好口碑,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包装,注册商标,按照‘农户-合作社(互联网)-客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做响水口笋品牌。”殷欢强一席话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不光如此,在规划中,将通过三年发展,培育基地5个,培育国家级专业合作社一家,从而实现水口农业历史上“国字号”零的突破,实现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

  产业帮扶农户实现良性发展

  当然,在壮大绿色经济产业的同时,水口乡还兼顾着低收入农户,让他们也能享受绿色经济红利。

  首先开发的水口村50亩冬笋产业基地的受益人,便是该村11户低收入农户。周纪龙就是其中之一。周纪龙和老婆、儿子三人相依为命,他自身肢体三级残废,儿子智力二级残废,家庭重担都落在了老婆身上。前些年,村里排摸情况后,为他搭建了3个蔬菜大棚,他自己进行蔬菜管理,一年下来有两万元收入,再加上他老婆打零工的收入,一年总共有4万多元, “这些收入只能基本维持家里正常开销。”周纪龙面落难色,要是有其他开支,就接不上了。

  今年,村里发展冬笋基地,给他分了4亩多山地, “冬笋加上春笋,一年能增收2万元。”周纪龙算着,这样一来家庭收支就不再捉襟见肘了。

  更贴心的是,村里联系长兴县竹产业联盟等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派专人进行日常管理,还联系了当地农庄在冬笋产出后统一收购,可谓是,从技术指导到冬笋销售,村里提供“一条龙”式免费服务。

  水口乡通过接地气的产业结对帮扶,让低收入农户有了致富引擎。构建政府主导、产业支撑、农合联成员单位参与、农户实现增收的产业帮扶格局,“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长效扶”也有了明确答案。

(湖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