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考古界重磅消息!南高峰塔基“露面”(图)

21.06.2017  09:03

  相传千年前印度高僧相中南高峰

  全国信众捐砖建了一座塔

  成为杭城夜晚指明灯

  “双峰插云”的北高峰塔待挖掘

  昨天,杭州考古界有个重磅消息——南高峰塔“露面”了。

  今年1月开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驻扎到南高峰山顶,寻找古塔留下的痕迹。经过半年,找到了南高峰塔留下的塔基。

  一个塔基,为什么这么让人兴奋,这要从“西湖十景”里的双峰插云说起。

  双峰插云,在哪?

  问了好几个人,都一下子“卡壳”,想了一会儿,说“应该就是说南高峰、北高峰两座山吧”。

  不过,说完以后,大家也都有些迷惑。毕竟,“西湖十景”里,像断桥残雪、平湖秋月、苏堤春晓……它们的美,大家都是见到过、说得出的。只有双峰插云,叫得这么熟,可实际上最陌生。

  2011年西湖申遗时,官方《西湖申遗文本》中,对双峰插云,是这样描述的——

  南高峰、北高峰相距5公里,峰顶南宋时各有古塔一座,每逢云雾低横之日,自西湖西望,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因此得“两峰插云”景名。清代,峰顶古塔皆毁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南巡杭州,御题景名,改“两峰”为“双峰”,并在洪春桥旁建观景亭和御碑亭,标示为该景观的观景点。

  看到没,“双峰插云”美的重点,并不在于两座山,而是两座山的山顶上,都有一座尖尖的塔。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记录下它们的美:“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纵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

  “玉塔双尖”,说的就是我们早已看不到的两座塔。

  南高峰塔“露面”了

  昨天,考古二室主任王征宇带队,我们一起上了趟南高峰。上南高峰,有三条路可以走,六通宾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烟霞洞。

  我们走了烟霞洞,一路沿着山兜兜转转,穿过一片片茶田,大约半个小时,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王征宇领着我们把这次的发现,一样样看过去:南高峰塔塔基、道路、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些瓦当、滴水、塔砖。

  爬过南高峰的人都知道,山顶有个凉亭(建于2000年),爬山的人总会到这里歇个脚,远眺西湖。

  南高峰塔的塔基,就在凉亭的南面,最多不过三四米的样子。塔基,比地面略高出一些,是利用自然山岩,平整、填筑出来的。根据塔基判断,塔是六角形的。

  塔基南面,是一条小路,12米长、4.6米宽的红褐色黏土路,两面还用砖做了封边。

  再南面,是房屋台基、院墙,说明当时山顶是前塔后院,有个院子把塔、房子围起来的;有两条排水沟,南北向,这是人生活过的痕迹。

  南高峰上建塔 全国各地信众捐砖

  如果只从目前山顶的遗迹来看,其实能了解到的信息,并不多。

  南高峰塔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多还是要按照挖掘到的发现,再从文献记载中去找。

  先说塔。

  宋代《咸淳临安志》中有记载:“南高峰有砖塔,高可十丈,相传云天福中建。”

  有一位僧人了心写的《南高峰塔记》,更详细一些:“晋天福中,有梵僧飞锡到虎林,因睥睨南峰最高顶,曰:于斯可立大觉真人之表相。宋至道二年(996年)乡人朱泉、崇宁二年(1103年)僧修懿先后重修。乾道五年(1169年)僧义圆法师再修,为荣国寺寺塔”。

  意思是说,晋天福中年间(936-946年),有高僧从印度来了杭州,爬到南高峰顶后,说这个地方实在是好,可以立菩萨像。于是,拿出一颗舍利,托付给当时颇有德望的僧人,组织建塔。

  高僧建塔,一下子信众无数,全国各地都来供奉。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塔基里挖出的塔砖。昨天我们见到了几块,都是残砖,但字还看得清,有一块砖上写了“衢州”,有的写了“修喜供塔”,还有的写了“南高峰”,意思很明确,当年建塔时,全国各地都有人来供奉。

  供奉方式可能有两种,集体出钱,到烧砖厂统一定制;也可能出砖,自家制好,送砖过来。

  塔建好,有七层,“高可十丈”,大约是现在的33米。塔内四壁绘有佛教壁画,佛龛、舍利就放在塔内的地宫里。

  王征宇说,很遗憾,这次地宫没有找到,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舍利子,就更不好说了。

  按照推测,南高峰塔的样子应该和六和塔、雷峰塔有些像,只是比它们要细长,“身材更苗条”。四面有窗,都是中空,里头应该有楼梯可以上下,游人可以登塔游览。

  有了塔后,跟着建了寺,叫荣国寺。和塔基一条小路相连的房子,根据猜测,以前可能就是荣国寺的大殿,当然,因为寺院实在太小,也有可能没有大殿,是守塔僧人住的房子。

  南高峰塔的塔基,挖出来一些砖,上面刻有捐赠人的信息。

  南高峰塔的塔基是六边形的

  据说南高峰塔里是点灯的

  双峰插云就是当时的“指明灯”

  南高峰塔,建起来后,那就是“地标”了!33米高的塔,又是在山顶上,不管你是在西湖边,还是杭州城,头一抬,绝对看得到。

  而且,塔还不止它一个。

  北高峰上也有北高峰塔,按照记载,建塔的时间比南高峰还要早一些。你想想,西湖边最高的两座山(南高峰257米,北高峰355米),都竖着两座高高、尖尖的塔,绝对脱颖而出。

  所以说,像“南北高峰高插天”“高入太虚云气中”这些当年古人留下的诗句,可能虽有夸张,但也是有事实根据的。

  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西湖边一场大雨后,白云飘渺在山际间,站在西湖边,西望群山,若浮若沉、时隐时现。

  而这时,南高峰、北高峰上的两座尖塔,就像两把宝剑,直插云端。

  这样想来,可能当年的画家们留下的这一幅幅南北高峰图,都是“写实派”的呢。

  而且,据说南高峰塔里是点火盆的,也有说是点灯、烛台,不管怎样,它哪怕是在夜里,也是亮的,在当时来说,就是“指明灯”。

  只可惜,南高峰塔“命运多舛”。

  根据资料记载,南高峰塔在南宋、北宋时,各大修一次;到了元末,塔毁损,只剩下了五层;明代,突遭雷击,只留下了塔址、塔刹。

  清《西湖志》里有证:“南高峰高一千六百丈,上有塔,晋天福中建,今下级尚存,塔下有小龙井;北高峰石蹬数万级,曲折三十六弯,唐天宝中建浮屠七层于顶。”

  到了清代以后,就慢慢地只能看到塔基了。

  南高峰塔以后可能会复建

  虽然没有了塔,但杭州人早就习惯了“双峰插云”的名字,双峰,依然是双峰,而且依然是最老底子的“西湖十景”。

  消失了这么多年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见到真正的“双峰插云”?

  有可能。

  北高峰塔,还有待挖掘。南高峰塔的复建,也有考虑。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呢。记者 刘云 通讯员 孙媛 摄影 葛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