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试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大家都是居民户口

01.07.2015  10:42

  若干年前,《新周刊》杂志曾做了一个名为“狗日的户口”的专题,为农业人口沦为城乡分治下的“二等公民”鸣不平。

    关于户口的牵绊,其实一直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凸显。杭州,在昨天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杭州富阳推行一项改革,他们正试图让户口真正成为一个权利平等的象征: 2015年6月30日零时起,当地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实行户口一元化管理。

    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后,与户籍相关的配套政策将全面实施,城乡人口之间的待遇差异也将逐步消除——连时间表都已排定:预计三年内,富阳将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配套政策并轨。

    富阳区是浙江省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也是杭州市唯一的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区。在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成为历史的同时,此次户籍改革将给当地约66万人(其中农业户口约51万人)带来哪些变化?

    曾经的“农转非

    意味着铁饭碗和好姻缘

    非农业户口,在以前大部分的农村人口中被称为“居民户口”,那是“城里人”的一种象征,当时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

    徐先生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富春街道,在他的记忆里,一个居民户口一直和“苦苦挣扎”四个字联系在一起。

    他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出生时除了给家里带来添丁添口的热闹外,还分到了水田半亩、山地4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父母一定要给我弄‘农转非’,我只知道,为了这个居民户口,得交很多钱。”他说,大概是第一轮土地承包之后不久,父母就将土地“转赠”给了一个邻居耕种,农业税也由对方承担。之后,一家人到了富阳县城。

    “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期吧,家里人真正开始找人给我弄‘农转非’,当时有一个县城的亲戚出了很大的力。”他的户口终于办完时已经是19个月后。“我记得很清楚,拿到户口本时,妈妈说这了了她的大心事。

    徐先生办的这个城镇户口其实和正式的城镇户口并不完全一样。“别人的户口本上的章都是红的,而我的是蓝色的,俗称什么‘城镇加价粮户口’。不仅这样,当时买什么都要凭户口本,我的‘蓝印章’在买粮食时好像也要比‘红印章’贵1~2分钱/斤。”不过,当时的“居民户口”是稀奇的,也是很多农村人的向往,因为自己办了居民户口,很多媒人上门来提亲。“我妈妈都不愿意,嫌人家是农村户口。

    有了 “居民户口”就会得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就意味着有一个铁饭碗,再也不用下地干活淋雨晒太阳——这在当时是一种高人一等的荣光。

    很巧,徐先生的妻子邓女士也是个“农转非”。两个人都在一个工厂上班。小徐有城镇户口所以是正式工人,而小邓是农村户口所以只能是临时工——没有好户口,在当时是很难轮到好岗位、好科室的。

    “我的妻子当时也是万般曲折,才说服家人去借钱转户口。”时隔20年,徐先生至今记得为了还上办户口的债,妻子经常只吃干饭,最多就是加一块霉豆腐,有几次还因为营养不良昏倒在车间。

    钱报记者查到的一组数据:2001年杭州曾因“征用土地”、“撤村建居”等原因而“农转非”,增加商品粮人口5546人,办理“蓝印”户口162人;全年审批办理5县(市)及萧山、余杭区各类“农转非”20916人,其中富阳市3099人。

原标题: 富阳试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大家都是居民户口 作者: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徐磊 朱建峰 记者 鲍亚飞/文 梁津铭/制图 网络编辑: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