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毕业生张淳映:通过牛津的学习,做时代的记录者

09.12.2015  10:49

张淳映在甘肃张掖丹霞(本人提供)

  12月7日,4位90后中国学生,获得了有“奖学金诺贝尔”之称的罗德奖学金。明年10月,他们将拿着每学年约50000英镑(约合48700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课程。

  这4位中国学生,分别是来自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巩辰卓,清华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的任娜瑛,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张婉愉,和毕业于浙江大学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淳映。

  罗德奖学金虽然久负盛名,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因为今年是它进入中国的第一年。

  此前,罗德奖学金在全球已经扩展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南非、巴基斯坦、牙买加、印度、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31日报道,将中国纳入该项目的决定是在3月30日宣布的。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获奖后刚抵达纽约回校的张淳映。

  面试认识了很多很棒的人

  吃到一顿很棒的菜

  毕业于浙江大学,拥有经济学与英文双学位的张淳映,是本次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其中一员。目前,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

  张淳映漂亮的履历,足以让她去竞争这个最难获得的奖学金——

  她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辩论队的队长,也是晨兴文化中国年度论坛的秘书长,成功组织了2012、2013年的长达三天的年会,开展有关于社会创新和青年领导力等话题的讨论。

  到牛津后,她将攻读循证社会干预和政策评估专业的博士学位,培养更严谨的分析能力。还梦想成立一个中国的媒体平台,追踪报道并评估公共政策。

  “认识了很多很棒的人,吃到一顿很棒的菜。”参加完罗德晚宴后的第二天,张淳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配了文字的照片。照片上,她戴着黑框眼镜,笑脸盈盈地站在一栋闪闪发亮的建筑前,那正是晚宴和面试的酒店。

  由于张淳映丝毫没有提到奖学金,朋友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认识的“很棒的人”,就是另外15位入选罗德奖学金的候选人;吃到的“很棒的菜”,是大名鼎鼎的罗德晚宴。

  直到确定获得罗德奖学金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8日,她才在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淳子”上,推送了一篇名为《怀抱初心,慈悲喜舍》的文章,记录下她晚宴和面试的心路历程——

  “周围的面试官们都特别可亲,而最终面试的其他15个候选人也格外可爱,聊天的时候特别喜欢面试官们问的问题,很多问题跳跃性很大,也很犀利……

  “半个小时左右的面试,9个面试官,在第一个问题之后就感觉像一场讨论,只不过每个偶数回合都需要我发言而已。对于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自在的事情……

  张淳映告诉钱报记者,她在浙大参加了“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的主要支持者陈乐宗先生在牛津时得知罗德今年面向中国大陆招生,便鼓励计划的成员申请,这才让她踏上了申请之路。

  中学就读于南外

  获模拟联合国大会最高奖

  张淳映初中和高中都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就读,和杭外一样,这所外国语学校在南京当地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

  在南外,她是模拟联合国的一员。模联(MUN),是对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多边机构的仿真学术模拟,是为青年人组织的公民教育活动。

  在2009年北京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张淳映和几位南外学生组成的代表团,“PK”掉近30所大学代表团,获得了最高奖项杰出代表团奖。

  张淳映还记得,那场比赛的题目是:联合国运往索马里的运粮船,一旦被海盗抢劫该怎么办?

  作为外语类学校毕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自然不在话下。据浙大的一位学妹说,坊间流传她第一次裸考托福,就考了110+的高分(总分120分)。

  张淳映忙跟记者“辟谣”,“并没有啦,我大一托福114,大四的时候是117,但都有很认真的准备。”这样的托福成绩,已经足够证明她的英语实力。大一那年,她还拿了当时浙江大学口译之星的冠军。

  大二曾试图

  离开浙大转学国外

  上大学前,张淳映曾问她的父亲,“爸爸,大学是什么样的?”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16岁上大学,20岁大学毕业。他给女儿的回答是,“大学就是关于理想青春未来与爱情。

  但当张淳映自己进入大学后,她发现“大学是关于绩点、出国交流和考研”。这样的落差让她感到恐慌,害怕自己被塞进一台机器里面,被不断地加工,最后成了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此,她跑到校外租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屋,从头开始考托福、SAT,一边忙着学业和辩论,每天靠很多咖啡来支撑到凌晨三四点,就为了转学出国。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1年的5月,张淳映加入了浙大的“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一个被她称之为“改变了我大学的地方”。

  在“文化中国”,她结识了一群有理想的人。“在这里有那么一些人,想的比自己要远那么一点,想的比自己的得失要多那么一点,所以我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

  所以,哪怕当时已经拿到了几个名校的录取通知,张淳映还是选择留在了浙大,直到后来硕士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

  接触新闻后,张淳映发现,很多公共政策会对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希望在牛津,深入了解公共政策的运行,并试图学会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故事,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张冰清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