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多措并举推进“五水共治”公众参与

03.11.2014  17:58

  “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以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指导思想,多渠道多途径多举措千方百计广泛发动和组织辖区居民、企业、高校等各阶层各团体参与,着力解决影响河道水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水污染问题,营造既有领导关怀,更有群众呵护,也有社会参与的全民治水良好氛围,形成了全民治水的强大合力。

  一、党员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发动管委会机关党员干部参与“五水共治”活动。由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干部积极报名,治水办根据报名情况,对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进行分组,分别由各条河道联系人带领开展拉窨井、捡垃圾、办讲座、访企业等形式灵活多样的参与活动,先后举办各类参与活动10余项,参与人数达到200余人次。二是结合各单位各部门“道德讲堂”活动,融入“五水共治”内容。在原有的“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等内容基础上,加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污水共治相关主题,既弘扬了传统道德,又宣传了“五水共治”,一举两得。三是深入贯彻实施“河长制”,以河长带动本单位党员干部以实际工作助力“五水共治”。开发区28条河道均建立了河长制,每条河道设三级河长,一级河长为委领导(部分为部门一把手),二级河长为街道和相关部门分管副职领导,三级河长为属地社区书记(主任)担任,每位河长与相关河道的配对均考虑到河道治理的主要问题与相关部门职责的对应性,每位河长均把“五水共治”任务细化到本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要求本部门党员干部也积极参与进来。如此便形成了一个由点到线最后形成网的机关党员干部全员参与“五水共治”机制。

  二、“认养”河道,全员参与群策群力。一是实行“厂-居-河”三配对,打造全员参与的共治平台。按照“一河一长、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的管理责任体系,在河长制的基础上,由社区级河长发动辖区内热心居民、环保志愿者等作为河道管理员,同时由管委会号召河道周边企业加入,与相应社区和河道结对,建立“厂-居-河”三方互动平台,28条河道认养人名单中,共有168个个人加企业,平均一条河道有5位市民和一家企业同时监管。二是坚持企业自查与社区河道管理员监督相结合。各社区河道管理员定期巡查河道及河道周边区域,及时掌握责任河道水质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有河道水体异常黑臭、污水直排河道等情况第一时间向社区河长报告,由河长联系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企业环保员除每天照常检查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外,还须每天对厂区雨污水总排口进行检查,每月对厂区雨污水排放管线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如发现雨污混接,雨水管有污水,或者污水出现变色、异味等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向开发区环保部门报告,同时自查原因,立即整改。三是大力支持社区和企业开展全民治水系列活动。在治水办及相关部门应指导与帮助及结对应企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下,社区河长与河道管理员组织开展各类“五水共治”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使广大社区居民在活动中增强共治意识,并以节约用水、雨水收集、垃圾分类等实际行动践行共治誓言。如杭州优科豪马轮胎有限公司与月雅苑社区结对认养五号渠,从今年3月起,就陆续采取了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征集治水、节水的绘画,征集民间水质改善方案,投放治水鱼苗等多种形式参与五号渠的治理。

  三、志愿先行,大学生勇挑重担。一是围绕“五水共治”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区共有各类高校17所,在校学生20余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高素质群体,“五水共治”需要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而他们也对参与共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他们深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各社区,走访与“五水共治”相关的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实地查看河道和治水工程,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问卷调查、“寻找最美河边人”等形式了解共治,宣传共治,践行共治。据不完全统计,仅开发区治水办就接待来访大学生5批次,100余人。二是深入社区和基层开展“五水共治”实践活动。如浙江理工大学理材料与纺织学院和服装学院组成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到下沙月雅苑社区,通过爱心环保袋的发放和科学小实验的展示来为社区居民和小朋友普及、节水的知识,传递了生态环保的理念。三是发挥专业特长,为河道治理与水质改善献计献策。开发区不少高校设有环境保护或者相关类别的专业,各高校也成立了不少环保类社团组织,大学生们依托这些社团,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水环境改善与河道生态治理等贡献自己的智慧。如“绿之翼”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在开发区多处采样分析调查河道水质情况,不仅让更多的市民和高校学生关注开发区的水环境,还统计整理数据并分析结果形成报告提供给环保部门参考。

  四、科技支撑,不断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一是依托智慧环保平台,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自主管理。开发区环保局依托物联网技术,投资1350余万元,建设了“三系统一中心”(环保信息化软件应用系统、重点污染源全过程监管系统、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控预警指挥中心),针对群众投诉热点企业,在其生产和污染治理设施上加装传感器等监测设备,配合传统的排污口视频监管系统,引入的高空瞭望视频监管系统,实现对污染源的全过程监管。目前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5月份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区5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的26家纳入全过程监管。项目的投用积累了大量的实用的污染源排放数据,并大大助推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强化了企业内部污染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开发治水主题手机APP,实现环境污染随手拍。针对开发区大学生和年轻人多的特点,委托专业单位开发了以“治水”为主题的手机APP——下沙环境眼,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公开开发区环境信息,宣传治水工作;另一方面,居民可通过这一手机应用实现环境污染随手拍和即时投诉,既便于职能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也充分调动了居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共同参与治水的极大热情。目前这款APP已投入试运行。三是实施阳光排口工程,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早在2011年,开发区环保局与城管办联合为建成区所有工业企业雨污水总排口窨井安装了标志牌,详细记录了企业名称、编号及环保部门投诉举报电话,无论是谁经过此处,均可一目了然,发现问题,拿起手机即可拨打电话举报反映。今年,开发区又借助打造最严格环境监管城市、实施阳光排口工程的东风,结合自身实际,推行企业阳光排口的升级版,即将企业水气总排口在线监控实时数据、危险固体废物信息和废气处理设施工况控制信息等通过显示屏向公众公开,接受市民监督。目前,这一工程已在开发区多家重点企业中开展试点,并将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