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升级优化 创业创新活力激发——2016年一季度浙江就业形势分析

08.04.2016  15:19

     

  一季度,浙江经济平稳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同时,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有效地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机器换人”取得积极成效,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逐步传导到劳动力市场,部分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总体情况 

   1. 全省就业形势趋稳向好。 春节前后,是劳动力市场特别繁忙的季节,许多上班族选择在春节期间跳槽,或者短期休整,摩擦性失业人口的增加使得失业率相对较高。随着这些春节“跳槽族”重新进入新的岗位,以及节后新来的外来劳动力也逐步找到合适的工作,总体就业形势稳步向好。据全省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1-3月,全省(指参与劳动力调查的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4个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正常区间,并呈现逐月走低的态势,3月份比1月份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2. 企业用工总体稳中略降。 全省一季度企业用工调查显示,6583家样本企业共有从业人员269.7万人,其中一季度累计新招录员工20.6万人,离职人员33.7万人,净减少人员13.1万人,用工规模比年初下降4.6%。与年初相比,28.0%的企业从业人员有所增加,37.3%的企业从业人员出现减少,34.7%的企业从业人员基本持平。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许多企业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不再扩大生产规模;而部分经营存在暂时困难的企业,也不轻易地裁减员工,理性对待危机,积蓄力量,设法稳住员工队伍渡过难关。 

   3. 传统制造业是用工减少的主要行业之一。 1-2月,在38个工业行业中,纺织、服装、皮革、化纤、文教用品、饮料、非金属矿物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低迷,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这些传统行业是“低、小、散”企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去产能”和“脏乱差”小作坊的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和经济低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用工的下降。据一季度企业用工调查,与年初相比,制造业从业人员下降1.7%,38.0%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 

   4. 企业用工下降主要体现在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的低端劳动力减少。 浙江是外来人口流入大省,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在8成左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废弃资源回收等传统制造业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使用更是超过了90%。但是,随着近年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低小散”企业的集中整治,企业用工减少,无技能、低文化程度的农业转移人口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企业用工调查显示,一季度离职人员中,农民工占73.9%,与年初相比,农民工净减少5.0%,降幅高于全部从业人员0.4个百分点。 

   5. 未来企业用工仍持保守态势。 调查显示,69.6%的企业预计未来三个月用工持平,11.5%的企业用工将减少,仅18.9%的企业用工将增加,大多数企业未来用工预期需求不旺。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 机器换人”取得成效。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压力,浙江按照“机器人+”的理念,制定实施“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许多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积极推广使用“机器人+”。例如,湖州某电池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智能工厂,引进自动铸焊机实现了全自动焊接,整个车间几乎见不到工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初见雏形。又如,衢州某灯具有限公司按照“自动化+专业定制”的模式改造生产流水线,对于比较固定的流程实行自动化生产,企业一线工人减少了近1/3,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015年,全省规上工业平均从业人员减少3.5%,劳动生产率为19.3万元/人,增长8.1%。今年1-2月,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持续呈现下降态势,比去年同期减少2.6%。 

   2. 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当前,浙江不断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加大创业服务力度和创新支撑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以“互联网+”为特色的创业创新体系,充分激发了大众的创业激情。据省工商局资料,2015年全省在册市场主体471万户,比上年增长12%,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国第四,人均市场主体拥有量居全国第一。其中,企业增长13.9%,个体工商户增长11.3%。据全省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全省一季度有26.7%的从业人员选择了自主创业或与家人一起创业,比去年四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有10.8%,比去年四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3. 招聘求职渠道呈现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除了职介机构、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以外,许多企业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发布用工信息,也有一些企业在春节等用工旺季的时候在企业门口或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口密集处设摊招聘。而前几年的“招工难”,也使得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忠诚度,以感情留人,并激励老员工带老乡或者亲戚朋友到企业工作。例如,绍兴某橡胶传动制造企业是行业龙头企业,外地员工约占70%,近年来每年暑期都专门为外地员工子女举办公益夏令营,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极大提高了员工凝聚力,这些年老员工返工率一直较高,新招录的普通一线工人也基本上是老员工推荐的。从求职人员的找工作方式来看,也同样反映了求职渠道的多样化。据全省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42.5%的失业人员是委托亲戚朋友在找工作,20.4%通过浏览网站等招聘广告寻找工作,主动联系单位求职的占6.4%,只有8.5%、5.6%的失业人员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参加招聘会求职。 

  三、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1. 用工支出对企业的压力逐步加大。 当前有不少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的企业,面临盈利艰难和负担较重的两头挤压。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但企业应收帐款依然增长8.2%,部分企业资金回笼困难。同时,持续上涨的普通一线工人薪水,以及社会保险负担,使企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企业继续提高普通工人工资的步伐趋缓。全省一季度企业用工调查显示,有60.9%的企业提供给普工的薪资水平与去年相同,1.9%的企业普工月薪甚至有所下降,17.0%的企业普工月薪增幅在5%以内,16.0%的企业月薪增幅在5-10%之间,月薪上涨10%以上的为4.3%。而在给工人提高薪水的企业中,有26.2%的企业认为对企业经营形成的压力明显加大,只有9.7%的企业认为没有压力。用工成本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推进“机器换人”的动力,希望通过加大现代化设备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部分工种年龄断层现象凸显。 当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显著老化,尤其是部分劳动强度大的工种的年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第一代熟练工步入中老年,难以适应工作强度,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返回家乡。而新一代劳动者大都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一线生产,从而产生了年龄断层的现象。据绍兴市柯桥区反映,目前当地企业用工量最大的纺织工和印染工当中,一般都在40岁以上,并且大部分是外来劳动力。一季度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也显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40岁及以上的占46.9%,一线工人的年龄老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3. 技术工人和中高端人才紧缺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以及“机器换人”和企业重组整合的推进,许多企业对技能人才和研发人才的需求激增,普遍反映出现人才紧缺情况,结构性缺工问题依然突出。全省一季度企业用工调查显示,在6583家接受调查企业中,8.2%的企业认为科研人员最紧缺,15.9%的企业认为高级技工最紧缺,31.7%的企业认为普通技术工人最紧缺。例如,绍兴某医药制造企业反映,近几年一线员工总体比较稳定,招工难也基本缓解,但中高级人才短缺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又如,桐庐县新引进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基地,一期完全投产需要大批技术工人,其中初级技工占70%,高级技工占20%,技术员和工程师占10%,但从企业目前招聘情况来看,不但工程师需要公司总部统筹派遣,适应岗位需要的初高级技工也难以在当地招足,大部分只能委托劳务派遣公司到外地招聘。 

   4. 本地年轻劳动力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 虽然充满活力的浙江经济的就业空间仍然很大,但地区和行业之间用工形势分化、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也逐渐传导到本地劳动力身上,尤其是对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年轻劳动力产生较大影响。经济下行对本地劳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有些是短期影响,也有长期影响因素。一是许多本地年轻劳动力喜欢选择的普通行政管理岗位,往往是企业遇到经营困难首先考虑的裁减对象;二是部分传统零售行业受电商的冲击开始显现,劳动力调查发现近来几乎每月都有几家服装店关停,从而使得相关人员进入失业人员队伍;三是“低小散”企业的整治也对本地年轻人就业造成短期影响;四是部分外来人口减少较多的村庄,不但使得当地房屋出租户的收入大幅下降,一些主要以外来人口为消费对象的小超市、小吃店等也难以继续经营。调研发现,当前许多本地年轻人首选稳定、轻松的工作岗位,这既是年轻人就业价值观的表现,也表明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需求的偏离,本地年轻人就业压力在逐步加大。例如,绍兴市柯桥区竞聘一批村级人力社保协理员,虽然不属于机关事业编制,年收入也尚不到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但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报名人数达到1:10。 

  四、对策建议 

   1. 加强产教融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 要紧密结合浙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都应积极采取合作共建等模式,开设一批地方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提高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和研发队伍的储备。同时,也有利于缓解高校培养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错配”的问题。 

   2. 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绩效。 加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涉及农民工培训的有“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多个项目,并且由人力社保、教育、农业、科技、扶贫、总工会、团委、妇联等多部门分别实施,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培训的问题。要加强在职人员培训的统筹规划,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职业院校为基础,切实提高在职人员技能培训的成效。 

   3. 营造优质创业创新环境,吸引并留住外来年轻高素质劳动力。 持续不断的高素质流入人口,是提高人口素质和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要用改革的办法构建更加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政策措施,缓解我省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状况。 

   4. 强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切实给企业“松绑”。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用工成本。 

   5.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域内“机器换人”推进步伐。 立足行业协会,联合设备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成立 “机器换人”服务中心,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实现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整体技术改造。要创建机制,让自动化应用较为成熟的企业愿意将技术和经验与本地相似需求企业分享。 

   

                                                                                                                          (人口就业处  章剑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