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前童:激活“乡愁经济” 加快乡村振兴

08.06.2018  15:31

  乡愁,是我们对家乡的古树、古巷或者美食的思念,是我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宁海县前童镇积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挖掘乡愁文化,放大乡愁要素,做大乡愁经济。

  近日,一年一度的前童豆腐节落下帷幕。尝十味豆腐,品百味人生,感千年古镇。一个月里,一席豆腐宴搅动着味蕾,让人们记住了古镇豆腐的美味。前童有着悠久的制豆腐历史,豆腐文化已然成为古镇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经,一声声割豆腐吆喝了几百年,一碗碗豆腐脑香遍了古镇小巷。如今,前童以节为媒,连续举办十届豆腐节,展示传统文化,让游客在小桥流水、阡陌小巷中享民俗之趣,感古镇之乡愁。游玩古镇,“三宝”成了最佳伴手礼,据统计,前童豆制品年销售额可达580万元。5月份,古镇游客量1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

  前童,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它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原汁原味。游客必去的古镇的民俗博物馆内,十里红妆呈现眼前,令人惊叹,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博物馆藏有1200余件藏品,涉及前童村民的耕读、婚嫁、生儿育女、衣食等方方面面,非常珍贵。”已经80岁的童富铎老人参与打造前童民俗博物馆,对这里的藏品如数家珍。“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一抹乡愁,都值得我们慢慢品味,我希望人们能记住它们,传承下去。”博物馆的建立,倾注了老人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对他来说,这几乎成了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一件事。

  从民俗博物馆出来,行至老街,一匠人正在用竹丝编制竹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匠人叫杨维炉,从事竹编近10年,是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时候,竹斗笠、竹篮、竹簸箕都是生活必需品,现在逐渐消失,成为了记忆。”杨维炉子承父业,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同时,让竹编“老树开花”,用于花盆、装饰等更多领域。他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制作竹制品,共同致富。从卖产品到“卖乡愁”,他的产品通过批发、代理,销往全国各地。去年,总销售额达100多万元。而全镇的根雕店、竹编店等个人工作室有37家,“五匠”文化正催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相比较市级非遗项目竹编,前童元宵行会更是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这场跨越500年的节庆,吸引15万游客,成为大家的文化盛宴。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对于古镇而言,一砖一瓦都铭刻着乡愁,都有传统文化的印记。一直以来,前童致力于“留住乡愁”,把地方文脉传承下去,使小镇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灵魂。该镇负责人表示,将以乡愁为纽带,深入挖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一个部落汇聚地,集聚最知名的手工艺品。打造两条主题体验街,即“喜乐朴实”民俗工艺主题体验购物一条街和明清历史情境体验一条街,让游客看、学、游、购、娱,进一步增强旅游体验感。打造三大主题区,集粮站文化集市、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为一体,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和小桥流水街巷布局,包含写生基地、文化创意空间、民宿客栈、小吃街等要素,力图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业态开发等方面将历史文化、休闲游览和商业运作结合起来。(宁海县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