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探秘之旅!国内多所高校走进婺城开启生物多样性科考

20.08.2020  17:57

  8月18日,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共青团浙江省委、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暨2020中国青年生物多样性夏令营在城开营。

  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8支团队、4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夏令营,相约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赴一场奇妙的生物多样性之旅。

  婺城区是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金华市的核心区,“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是中国苗木(盆景)之乡、中国茶花之乡和中国桂花之乡,“花满婺城”品牌声名远播。全区拥有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兼具山水林田湖景观,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婺城两次荣获全省“五水共治”最高殊荣“大禹鼎”,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婺城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五。天蓝、林茂、水清,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中国青年生物多样性夏令营一向以活动层次高、专业性强、影响力大而驰誉国内外。本届夏令营的主题是“青年守护自然”,分为营前培训、科学考察和青少年环境论坛3个环节。活动期间,第五届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上将进行夏令营成果分享展示。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联合国驻华系统嘉宾和青少年代表将举行圆桌对话,就青年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话题展开讨论。

  本次夏令营的科考点位均设置在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占地95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4.4%,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及黄腹角雉、猕猴、永瓣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浙江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希望能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向业界的专家们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与跨学科的伙伴们一起思维碰撞,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好地挖掘和保护婺城南山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贡献智慧力量。”浙江大学的营员胡潇逸对此次夏令营充满了期待,也代表了全体海内外知名高校学子的心声。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海内外知名高校师生将走进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路径探索、自然保护区民俗文化对鸟类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溪流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自然保护区中人兽冲突及其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和解决方案等课题,分8个组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

  01湖边探秘

  “正式开营!”随着一声令下。今天上午,2020中国青年生物多样性夏令营暨第五届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正式开启。来自10余所高校的8支队伍,按照之前的点位布置,踏上了探访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奇妙生物多样性之旅。

  笔者跟随来自清华大学的“保护地球免疫力”支队首站来到了仙源湖。远离城市喧嚣,独居一隅的仙源湖在群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底蕴十足的山水画卷。

  “这里不愧是婺城的大水缸。”刚到达的营员们纷纷发出阵阵感慨。泛舟沿着湖区实地感受水质和两岸的植被,向仙源湖相关负责人了解各项保护措施……现场,营员们有的手拿笔记本,有的手持手机、相机,实时记录相关数据及信息。

  “通过对金华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和监测体系的调研,了解南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状况,希望我们支队能为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制度的完善尽一份力。”“保护地球免疫力”支队领队刘雪华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教研所所长,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她介绍,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中国青年生物多样性夏令营了,此次的4名队员分别来自于清华大学的环境学院、生命学院、社科学院和地学系。

  婺城的好山好水让远道而来的营员们感受到了婺城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付出的努力,及婺城百姓对于保护生态所作出的贡献。“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有这么好的生态资源,应该将保护区打造出婺城的一张金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身边的大自然,从而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02山野科考

  笔者跟随“不折花木”昆虫调查团一起来到蒋里村,带回现场第一手资料。

  蒋里村位于安地镇东北部,地处梅溪生态廊道沿岸,距离安地镇约1公里。大自然的“野趣”,为昆虫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了解昆虫,对于婺南生物多样性保育则具有重要意义。

  营员们一行4人,在指导老师李颖超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天寻虫访花的“山野毅行”。

  “婺南果然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徐周策主要攻读森林保护方向。烈日下,穿行在田野阡陌中,他时而扫网捕捉振翅飞舞的蜜蜂、蝴蝶,时而细细打量区分身旁的花科植物。一番实地考察后,他欣喜地说道,自己老家在湖北襄阳,此行是第一次来金华,想要了解本地传粉类昆虫的多样性。因为课题与兴趣相投,前一晚,他就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展开了夜间灯光诱捕,且早早通过遥感地图完成了样线划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营员们通过田间地头的科研交流,体验了团队合作的愉快,提升了专业能力,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带队指导老师也有了不少收获。

  “没实地考察过,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的李颖超,既富有学术理论视野,又兼具实践教学能力。当天的考察中,李颖超一直负重前行,一边指导营员采集昆虫、讲解其生活习性,一边挎着相机拍了不少照片。他说,“不要小看保存影像资料的重要性,屏幕上的生态采集也能帮助营员们实现调查目的。林学应该充分发挥数码工具优势,将眼前的实际情况更加直观地记录、保存下来。”

  开营首日的野外科研考察终于落幕,各队营员们的毅力、体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考验。但他们依然满怀信心地表示,将秉承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投入到接下来的考察中去,为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婺城站 傅伟炎 朱慧敏 梁亚伟 摄影:陈俊 许毓坚 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