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学会两位副理事长均被当选为两院院士

10.12.2015  16:23

  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2月7日揭晓,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61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70名。浙江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杨树锋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李家彪所长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树锋院士,现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47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3年初中毕业于杭州六中,1966年高中毕业于杭州一中,1975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1981年9月获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1984年12月获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

  杨树锋教授长期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3篇,EI收录论文33篇。论文和著作共被引用2112次,他引1629次,其中被SCI论文引用1010次,他引736次。杨树锋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杨树锋教授在板块构造架下的花岗岩成因理论、板内岩浆作用和冲断带变形理论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对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及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成对花岗岩带”的概念,丰富了花岗岩成因理论。“成对花岗岩带”已经成为当今厘定古板块边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研究解释了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开拓了从岩石物理性质探讨花岗岩成因的方向。他和研究团队对塔里木二叠纪岩浆作用开展了24年系统研究,发现和确认了有别于峨眉山的我国第二个大火成岩省,以及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序列,建立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演化模式,丰富了大火成岩省的成因理论。他和研究团队提出了板块碰撞远距离效应控制下的中国西部盆山接合部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与控油气作用规律,包括中国西部盆山接合部新生代冲断带的三种结构类型、中国西部主要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分段性特征以及新生代构造变形对盆山接合部冲断带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丰富了大陆内部构造变形理论,为我国在新生代冲断带深层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勘察所证实。

  杨树锋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开设课程《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学》、《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地球科学进展》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他是一位深得学生爱戴的老师,多年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11年获浙江大学最高教师荣誉奖“竺可桢奖”。2013年获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

  

  李家彪院士,1961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海洋地质学博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现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专业委员会(ISO 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国际大陆边缘科学组织(InterMAGIN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科学评估工作组(SEP)专家。

  李家彪所长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研究,在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贡献,开拓了海洋维权应用新领域。是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李家彪所长曾获科技部、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家海洋局二等功、三等功。获得省部级科学成果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出版专著4部、专业图集1部、论文集9部,合译海洋法公约著作1部。

  浙江省地质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