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弃矿山上点绿成金

28.08.2020  16:25

  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如今,在湖州,满目皆绿的生态画卷已绘成锦绣,“绿富美”的生态文明形象深入人心。在这片绿色生态之美的背后,凝聚着全市上下不遗余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生态湖州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矿山治理工作,通过多年整治,全市矿山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矿山治理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全国废弃工矿地复垦利用试点市,形成特色鲜明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矿业新路子。

  截至目前,绿色矿山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建成绿色矿山44家,建成率达到100%,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库24家,占比43%,全省排名第一。

  生态优先 从灰头土脸到绿水青山

  在中国美丽乡村安吉余村村,潘春林的春林山庄近来生意爆满,他说:“靠着绿水青山,卖风景真的比卖石头赚钱!”但提到过往,不要说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也难见真面目。

  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余村村,从1976年开山采矿开始,靠着山上优质的石灰岩自办水泥厂,到20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但随之而来的是,烟尘漫天、污水横流的生态破坏的巨大代价,就连村头那棵千年银杏树都不结果了。2003年,安吉提出生态立县,关停矿山,终于结束梦魇。原来被炸得坑洼的冷水洞矿山建起了矿山遗址公园,村里凹凸不平的路修起了绿道,还有荷花山漂流、田园采摘农庄等生态旅游项目接连落地。

  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一系列故事,近些年来在我市不断复制演绎。“我市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历史上废弃矿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

  痛定思痛,唯有背水一战。我市作出了“生态立市”决策部署,把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当作湖州当务之急的工作和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特别是作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生动实践。

  15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不断推进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取得更大成效。

  不久前,一场城文化旅游节活动在吴兴区南郊风景区拉开帷幕,众多游客在此领略到美丽乡村的静谧与惬意。而位于该风景区的菰城村,成为游客打卡网红地。

  十几年前,菰城村跟余村村一样,也是灰头土脸的模样。“一列列载满煤炭的车辆呼啸而过,坑底彩旗飘舞,电镐上下翻飞,一群群忙碌的矿工穿梭往来,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黑色的海……”也就是十来年的光景,菰城村坚持生态优先,对11座露天矿实施生态治理和复垦,才换来了今天的好风景。

  变废为宝 废弃矿地变身聚宝盆

  沿穿镇公路驶向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在一片农房水田的簇拥下,崭新的厂房一幢挨着一幢。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弃矿地,如今是洛舍镇东衡村的钢琴文创园。自2018年开园,洛舍镇已有钢琴制造及配件企业近百家,年产钢琴超过5万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从默默无闻的弹丸之地,到声名鹊起的“中国钢琴之乡”。洛舍镇的转变是我市废弃矿山变废为宝的生动典型。我市对部分区位条件较好的项目,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与城市规划、产业配套衔接,按照“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宜绿则绿”的要求,结合不同功能区划,综合采取边坡复绿和矿地开发的办法,建设工业大平台。

  在治理类型上,我市把废弃矿山治理划分为“综合治理型、简易治理型、自然恢复型”三大类,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因矿施策实施治理。在治理方法上,我市根据不同的废弃矿山环境现状明确了自然复绿、平整复垦、充填复垦、台阶绿化、客土喷播绿化、特殊修整、高大乔木遮挡等治理方法。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集聚区长兴分区南侧,2010年这里关停了14家矿企,废弃矿地面积近5000亩。由于历史开采的原因,这块矿地裸崖、孤峰、险峰大量存在,矿坑积水、地表坑洼情况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时间难以有效利用,无法吸引“大好高”项目入驻。

  怎么办?2017年,长兴县对该区块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废弃矿地利用,将该区块建设成“山水相依、绿带相连、产园相融”的全省一流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现如今,白鹭山保护区、白鹤岭景观山体公园和北杨潭、老虎洞生态水体公园初见雏形。目前,该园区已成功引入吉利汽车生态数据产业园项目,占地约2000亩。

  对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周边地区农业发达的地区,经过复垦的废弃矿地可以变身大粮仓。我市采取“边坡生态复绿,宕底土地平整”的方式,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渠配套的要求垦造水田、旱地。目前,全市已累计复垦耕地3.1万亩,在德清县洛舍东衡村、长兴县和平虹东矿区、吴兴区道场护塔岭、南浔区和孚横山矿区,经过复垦后的矿地,实现了经济生态的双丰收。

  矿地融合 让绿色释放更多红利

  山水天赐,得天独厚。三水一崖,胜过诗画。航拍下的陈湾石矿山绿树绿,含钙量高的矿坑,呈现出一潭蓝盈盈的水,就像一颗蓝宝石与环绕四周的多座龙之梦度假酒店遥相呼应,让人禁不住连声赞叹。这是今夏湖州最火爆的旅游聚集地——太湖龙之梦乐园所呈现的矿山美景。

  陈湾石矿于2000年关闭,矿山关闭后留下一座破败不堪的弃矿,山体裸露、边坡陡峭、宕底崎岖,且留下一处深潭,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对山体、水体进行景观设计,在裸露的山体上种树、种竹,累计投入100多万元,费时4年时间完成了治理,最终形成了太湖水、湿地水与矿坑水互相映衬,弁山与矿坑崖壁相映成趣的“三水一崖”自然景观。在龙之梦投资商童锦泉眼里,这些废弃的矿坑一个个都是宝贝,也因为这些矿坑,成就了现在的太湖龙之梦乐园。建成后的太湖龙之梦乐园,可创造2万个直接就业岗位,惠及当地百姓。

  因地制宜,废弃矿坑变美景。在中心城区的仁皇山公园,昔日满目疮痍乱石成堆的矿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乔、灌、草结合、层次明显的矿山公园。坡上灌木郁郁葱葱,坡面下部苍松成林、翠竹成片。节假闲睱,游客络绎不绝,或沿坡拾级而上,达山顶,极目眺望,湖城景色尽收眼底;或于坡下林间,尽情享受天然氧吧之熏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目前,我市完成废弃矿山治理404个,省级示范工程43个,累计治理复绿近3万亩,复垦耕地3万余亩,开发可建设利用土地4万余亩。我市在生态治矿征程中,努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矢志不渝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湖州智慧、湖州样本。

(湖州市林业局,湖洲日报 文/杨楠 摄/谢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