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嘉善县河道治理出重拳 “五水共治”显成效

31.03.2015  20:46

  嘉兴市嘉善县以“五水共治”为抓手,结合“三改一拆”,大力开展河道治理,实施“清三河”行动,河道面貌明显改善,并建成了一批可学、可看、可示范的亮点工程,全县“五水共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统筹,抓好组织实施 

  一是销号式推进清三河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长效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强城乡小河小浜、断头浜治理,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对境内“三河”(臭河、黑河、垃圾河)的具体位置、长宽度、起止点、周边排污口等情况开展了“地毯式”排查,排摸出重点整治黑臭河道、垃圾河150条,长度约139.5公里。同时查清污染源,绘制现状图,建好户口本,制定下发《关于嘉善县重点河道治理任务分解的通知》,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是多管齐下推进河道保洁。建立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出台了河道长效保洁资金补助办法和检查评定办法,大力推行“四位一体”的保洁模式。全县1829.5公里河道和29700亩湖荡实现保洁全覆盖和常态化。改革原有保洁方式,用“机器换人”和增加保洁人员双管齐下的办法替代原有纯人工保洁方式,购置13条全自动保洁船,各镇、村增设保洁员和增添保洁设备,有效改善了全县河道环境。 

  三是开展河道清障行动沟通域内水系。面对县域内河道阻水障碍物主要以沉入河中的淘汰、废弃水泥船为主的实际,在2014年初开展了以打捞沉船为主要内容的河道专项清障行动,作为全县“五水共治”十大行动之一的重要内容,县级财政按700元/条对各镇(街道)进行专项补助,并将其作为“清三河”和河道保洁考核检查的扣分内容,共打捞沉船9197条,有效清除了沉积多年的阻水障碍,沟通了县域内水系。 

   二、注重结合,统筹推进  

  一是与政府实事工程相结合。县政府已连续三届将河道整治工程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每年疏浚河道120公里,其中综合整治20公里。2014年又专门启动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有效整合本届政府河道整治工程项目,促进政府实事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 

  二是与水环境治理相结合。重点围绕“河长制”21条河道及其支流开展治理工作,共涉及“河长制”河道及其支流114条,总长160公里,投资1.14亿元,占总投资量的45%,为全县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思路,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与当前农村环境整治中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计划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美丽乡村”10个精品示范村、20个精品村和10家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河道整治,形成整体效益。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惠民街道枫南集聚区、干窑镇王家浜河道整治工程作为市“双推”工作现场会观摩点之一,受到了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魏塘街道青龙桥港、岳家圩、柱头港、罗星街道潘家浜、陈泾港、惠民街道大泾港、防修河、干窑镇新泾港、大云镇钱泾港、西罗秋浜等一批环境脏乱差的河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受到了基层和老百姓的好评,达到了“清河靓村”的目标要求。 

   三、创新机制,破解治理过程难题  

  一是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解决淤泥出路问题。实施三级联动。调动镇、村积极性,多层次、多单位寻找淤泥的出路问题,将基层上报的需要淤泥的地方及用途统一登记在册,然后由县一级层面统一协调淤泥去向。比如,将脱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的淤泥用于填埋废弃鱼塘,达到土地复耕要求;将有机质含量高、颗粒细但不易脱水的淤泥用于莲藕种植,将淤泥肥料化利用;将脱水率高、船运方便的淤泥用于圩堤建设。积极探索政企合作。由县政府牵头,积极与有淤泥综合利用经验的企业对接,计划引进目前技术相对较成熟的淤泥制砖、制陶粒等相关企业,将淤泥变废为宝。 

  二是探索清淤“双控制”,解决清淤项目验收难题。围绕建设“阳光水利”的要求,在河道清淤验收监管方面进行探索,从原来单一的水里控制,转变为水里、岸上“双控制”。河道淤泥土方测量从原来的“河里量”转变为“岸上量”,质量控制采取河道测量方式。这样有效避免了水下隐蔽性产生的误差,保证了清淤工程的质量控制,增加了清淤工程测量工作的透明度,预防施工单位“混水摸鱼”的情况发生。 

  三是探索护岸新型式,解决河道治理新需求。2014年建设生态护岸建设总量达80公里,是第十四届政府每年20公里的四倍。按照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以“清河靓村、城乡一体,重现江南水乡风貌”  为目标,不断创新生态护岸新型式,突出水利设计生态护岸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实用性,设计运用了八种生态护岸形式,其中四项河道护岸生态砌砖设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