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发布绿色发展报告,制定首份县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 韧性海盐坚持走绿色发展路

13.06.2016  15:20

  中国环境报记者岳跃国海盐报道 浙江省海盐县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海盐县绿色发展报告(2015年度)》、《县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以下简称《指标》)。

  据了解,这是海盐县连续第二年发布绿色发展报告,同时发布的评价指标成为国内首份县域绿色发展地方标准。

  这份《指标》是海盐县在2014年绿色发展报告的基础上研制的。为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复制性,海盐县邀请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对《指标》研制提供技术指导。

  《指标》以科学性、完整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为构建原则,明确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以及绿色生态3项一级指标对绿色发展进行评价,确定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的权重分别为34%、26%和40%,并给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绿色生产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5%)、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15%)、单位土地面积GDP值(15%)、单位GDP能耗(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12%)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3%)7项指标。

  绿色生活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人均服务业增加值(2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5%)、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15%)、清洁能源公交比例(15%)6项指标。

  绿色生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5%)、酸雨率(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5%)、PM2.5平均值(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1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15%)7项指标。

  根据标准计算,2013年、2014年、2015年海盐县绿色发展指数分别为96.28、105.14、112.50,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表明海盐县绿色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

  分领域来看,2015年,绿色生产、绿色生活领域绿色发展指数得分分别为137.87、103.65,均大于100的基准分。而绿色生态领域绿色发展指数为96.69,小于100分,说明海盐县在绿色生态发展领域需要进一步努力。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单位土地面积GDP值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项指标已经高于基准得分;单位GDP能耗略低于基准得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低于基准得分,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中仅氮氧化物排放强度高于基准得分,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和氨氮排放强度均低于基准得分,说明海盐县还需要在控制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加强努力。

  在绿色生活领域,截至2015年底,海盐县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项指标都高于基准得分;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和清洁能源公交比例两项指标低于基准得分,说明海盐县需要继续加大服务业比重以及提高清洁能源公交比例。

  在绿色生态领域,截至2015年底,细颗粒物(PM2.5)平均值、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4项指标已经超过基准得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刚刚达到基准得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酸雨率两项指标还低于基准得分,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说明2015年海盐县的水环境开始呈现改善趋势。

  海盐县长章剑表示,我们希望让绿色发展的标准指引我们发展的方向,衡量我们发展的成效和不足。“绿色就是海盐最大的特色。” 章剑用这句话作为他当天在发布会上致辞的结束语。

  就在这次发布会前夕,海盐从全球80多个国家325个申请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组织评选的第三批37个韧性城市。

  “我们希望借助全球韧性城市这一国际化平台,帮助海盐提高韧性,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对日益频发的社会、经济、自然挑战,并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机遇,从中变得更强。”章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