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成果 缩小城乡差距(全省扶贫办主任座谈会交流材料9)

21.06.2016  16:33


          2015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扶贫办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及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的目标,全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势头。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8元,分别增长8.8%和10%,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8899元,同比增长29.4%,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的低收入农户比重达到56.88%。下面,我就围绕巩固“4600”和加快发展两大主题工作重点汇报三个方面情况:

      一、取得的成效

      (一)加快实绩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015年,我县以“三区两美”建设为总抓手(即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楠溪江生态休闲业集聚区,建设美丽永嘉、创造美好生活),全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92亿元,增长8.5%,规模排名26县第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36亿元,增长8.2%;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73.88亿元,增长13.6%,总量排名26县第3。我县还创成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列入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成为温州市唯一的省级森林休闲养生建设试点县、省级生态工业发展试点县、进京“零非访”县,文化体育、农村电商等14项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15次批示肯定,连续两年成为温州市年度考核优秀单位。

      (二)精准扶贫,切实消除贫困现象

              为做好“消除4600”工作,我们针对全县低收入农户开展了全面调查,精准掌握4600元以下农户生产生活、家庭收支、就业状况和致贫原因等信息,针对农户帮扶需求和增收难点,实行分类施策、精准扶贫,2015年我县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农户9865户20890人;共有8338户17295人(2015年新增483户、1107人)纳入低保;209户406人纳入残保,全县低保占比达到2.8%。对家庭有劳动力,但子女就学负担重、因病致贫,未列入低保的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积极发挥共青团、残联、慈善总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作用,整合各类扶贫救助资源,重点加大对4600元以下农户在养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救助力度。全县共助困救济4600元以下农户171户416人,共落实省财政农业开发扶贫项目210个、县财政农业开发扶贫项目850个,累计发展来料加工专业村23个,经纪人483名,从业人数2.23万人,发放加工费达1.23亿元,完成2013年桥下镇泰山村、西江村异地搬迁任务,合计搬迁210户、1008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低收入农户对象基数大。根据全县新一轮扶贫数据统计,我县还有重点村290个,低收入农户5.2万户,计13.75万人,面广量大,扶贫任务仍然繁重。

              (二)低收入农户缺少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对低收入农户的管理上还存在扶贫对象不精准、扶贫措施不精准、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等问题。各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不多,合作力度不够。

              (三)留守农民增收难。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跨县域外出务工创业人数接近40万,县内长期居住在沿江发达镇的流动人员超过10万,一些山区镇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村内留守的大多是老幼病残人口,劳动力弱、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难以满足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楠溪江旅游开发人力资源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难度大、增收渠道窄的问题。

              (四)农业产业带动帮扶难。全县流入农业企业、流入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营流转土地面积分别只占全县总流转面积的31.5%和25.3%,农业发展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农业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机械化程度低,而且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主导产业不明显,产品单一,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全面推进经济、城市、社会三大转型

            一是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全面对接“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政策,加快推动四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建设特色小镇,实现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提升。

              二是 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集聚。 围绕融入温州大都市区目标,加快三江商务区、温州北部交通枢纽建设,加快上塘——瓯北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中村联片改造,着力推进温州“山水智城”楠溪新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吸引全市消费向瓯江北岸集聚。

              三是全 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强势崛起。 创建国家5A级核心景区,加快推进山区旅游、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养生养老同步发展,全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进一步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永嘉绿色崛起。

              四是全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继续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等环境整治组合拳,让永嘉环境更美丽,让永嘉人民生活更美好。

      (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明确 帮扶对象范围。 将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对象划定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纳入低保的低保户;第二种是省扶贫低收入农户数据库中收入低、负担重、能力弱、讲诚信、无吸毒酗酒等恶习、单靠自身努力确实无法跟上全面小康步伐的低收入农户;第三种是因病、因灾等返贫的农户。

              二是分类施策促增收。 对拟纳入低保对象,重点落实好低保兜底政策,有特殊困难的及时提供救助。对缺乏劳动能力的,重点通过社会救济、财政资金量化折股帮扶、结对帮扶等方式,防止返贫。对未成年人和残疾人,以通过加强教育帮扶、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结对帮扶等方式,进行特殊帮扶。对有劳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的,重点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结对帮扶等,增强内生产发展能力,促进增收致富。

              三是严格做好对象审查。 发动公安、人力社保、住建等部门,对低收入农户重点帮扶对象名单进行审核排查,排除有大额投资、有商品房、有小轿车、有大额存款、有较高纳税、有财政供养、有吸毒等对象,切实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并明确每个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确定1名扶贫专管员,重点负责本乡镇(街道)区域内重点帮扶对象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及低收入农户的增收等扶贫工作。

              (三)全面推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农户增收致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创新方式、整合资源、精准帮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一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结合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县域“美丽经济”,启动61个美丽乡村精品村打造;做好141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做好“四头”建设,在全县打造一百个特色村头、一百个休闲桥头、一百个美丽田头、三千个精致门头;新建、续建水利、交通、市政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扶持项目200个;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要覆盖50%建制村,发动村民积极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推进休闲养生小镇、温泉小镇、休闲旅游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集乡村旅游、村民居住、高端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民宿群,推进“整村性”脱贫致富。支持农民创办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引导农民在精品农业、社区服务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等领域创业。发挥永嘉特色农产品、渔业优势,积极打造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加快农业电商发展。

              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完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系列政策,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力度,到2018年减少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180个,人口规模在1500人以上的村基本达到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到2020年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绝不把“空壳村”带入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强村惠民行动,通过重点扶持薄弱村、带动发展一般村、规范提升富裕村,培育一批“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村”。

              三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创业帮扶、就业帮扶、异地搬迁和金融支持。积极开展光伏扶贫试点,推进电商进村、公益性岗位进村、来料加工进村行动,重点帮扶缺乏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增收。积极培育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健全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推进信用镇、信用村建设,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推进助学贷款力度。利用温州市扶贫互联网平台,为贫困村、低收入农户牵线搭桥,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模式。深入开展搬迁扶贫,实行异地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推进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的异地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