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突出“四化”创新治水护水长效机制

30.10.2014  17:14

  新昌县以创新完善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市场化的工作运作机制、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机制、常态化的督查考核机制为重点,全面推进“三河”整治各项工作任务落实,通过治水,全县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1-6月三江交接断面被市政府考核为优秀,顺利通过首批省级“清三河”达标县的市级考核验收和省级复核,是全市唯一的县(市、区),河道保洁工作获全省一等奖。 

  一、重资金保障,“多元化”机制保长效 

  一是落实财政资金投入治水。在压缩30%“三公”经费用于治水的基础上,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成交价款项中提取2%,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收入中提取50%,采矿权拍卖收入(通过实施“清水”工程,打击非法采砂,砂石矿出让收益大幅提升,已获得出让金5000余万元)中提取80%,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超过“基础水价”部分收入中提取80%等专门作为“五水共治”建设资金,全部用于“五水共治”,优先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7月,全县“五水共治”建设项目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3亿元。二是引导金融资本参与治水。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五水共治”工程项目。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强金融合作,创新和争取开发性金融政策的扶持,计划实施低息贷款等措施支持“五水共治”工程项目,相关可行性调研报告正在抓紧制定中。发行地方企业债券,目前首期已发行12亿元,二期拟再发行12亿元,二期项目正在申报中,募得资金将重点用于配套的城镇“五水共治”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治水。各镇乡(街道)积极探索“以水养水”新模式。小将镇茅洋村在茅洋江段投资建成2座水力发电机组,每年从发电收益中抽取3万元用作河道与村庄保洁费用;沙溪镇对虎尾峡和小黄山漂流经营者落实河道环境保护责任制,不但要求其负责河道保洁,还要求其负责河堤及附近河段的清理保洁。同时,发动企事业单位、各地商会、机关干部以捐款、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治水,目前共筹得社会资金7100余万元。 

  二、重高效运作,“市场化”机制保长效 

  一是治水项目经营市场化。治水项目积极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如嵊新首创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新昌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新昌县沃洲自来水有限公司等项目引入外地专业公司合资经营,钦寸水库工程项目作为经营性项目投资建设,生态化垃圾处理终端等一批项目采用BT、BOT等模式。回山镇试点引进新昌县洁邦保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将集镇保洁、垃圾中转站管理以及各村垃圾清运全部交由公司处理,保证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洁。二是排污权交易市场化。按照“以减量定增量”原则,建立政府储备排污权基本账户,储备排污权原则上不得透支,重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其他新(扩、改)建工业项目新增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有偿取得。目前,相关实施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争取在2014年底前形成交易细则。三是要素配置市场化。以“亩产效益”为标尺,实施差别化措施,使要素资源配置充分向亩产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并通过市场化的重新配置,增强企业做大做强信心。目前新昌亩产税收40.78万元,亩产贡献走在全省县市前列。现已完成2013年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用电2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商贸服务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排序工作,并实行“分档有序用电”。 

  三、重科学管理,“精细化”机制保长效 

  一是责任落实精细化。建立环保、水利、国土、公安、水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实现综合执法。创新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机制,在长诏水库设立我市首个水库综合执法中队,严格监管。进一步细化“河长制”工作,县级河道建立总河长-执行总河长-河长-河段长四级责任体系,并把覆盖面扩大到镇乡级河道,明确河长-河段长-村级河段长-保洁员四级责任体系。全面签订“护水责任状”,分解落实治水责任到沿河镇、村、企,形成全民参与治水护水的工作局面。二是河道治理精细化。建立“一河一策”治理机制,对辖区内河道的基本情况、治理原则、目标措施等建档成册,根据每条河的污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制定《潜溪江综合整治方案》,对潜溪江沿线烧烤、野炊等进行规范管理,对沿线农家乐进行集中整治,统筹推进潜溪江休闲旅游污染、河道保洁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小将镇将辖区内河道按不同功能进行科学分类,对污染问题突出的较长的河段进行集中整治,对能源类及养殖类河段要求每周打捞2-3次,对旅游类河段要求每天打捞垃圾。三是生态保护精细化。全力促进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生态修复功能,以三江景观改造、鼓山公园建设和大佛寺景区开发保护为重点,加快新昌江、澄潭江、黄泽江三江整治和岸景美化力度,强化“三江”两岸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十里江景”、“十里绿化长廊”、“十里文化诗路”等三个十里景观。加快建设钦寸水库,目前98%的移民已落实安置去向,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黄泽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防洪、排涝、保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重严格督考,“常态化”机制保长效 

  一是考核管理常态化。建立每周通报、项目领办、明查暗访等机制,把治水列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出台大力度考核办法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每月排名、每季约谈,今年以来已问责19人。全面启动河道治理“一月一考评”工作,由相关局办和“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考评小组将辖区内所有河道抽取一定比例河段进行考评,督促问题整改。二是群众监督常态化。实行媒体曝光制,在媒体上开设“每日聚焦”专栏,定期公布河长排名。全县统一设立县级河长制公示牌75块、“三河”整治公示牌90块,公布河长名单和监督电话,处理群众来电来访。建立村嫂义务监督队,对河道及村庄道路保洁情况进行监督巡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清洁家园”村嫂监督队410支,成员2300多名,累计开展监督活动1300多次,志愿活动近700次,发放倡议书3.7万份。三是政策激励常态化。建立对企业的激励考评机制,出台了《关于倡导亩产效益推进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强化政策引导,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探索基层社区(乡村)治水激励机制,拟设立奖励资金每年500万元,通过以“以奖代补”方式用于支持治水成绩突出的基层(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起草《治水专项奖励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和考评奖励办法》。 

  嵊州市着力构建“四位一体”河道保洁长效机制 

  嵊州市着眼于构建“四位一体”的河道长效保洁机制,深入开展以“清障、清淤、清垃圾”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建”集中行动,有效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一、全面落实“河长制”保长效。嵊州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签订“五水共治”责任书,将河长制管理纳入对乡镇(街道)、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制定水环境治理方案,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全市909条河道均建立  “一河一档”,制定  “一河一策”,明确2014年至2017年污染整治、水环境治理、长效管理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把每条干、支流保护和整治职责任务细化量化,并向社会公布。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河道截污纳管、河岸绿化、河道保洁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并通过定期巡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会商通报等方式协调属地乡镇(街道)处理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以“河长制”来推动“河长治”。如对于城北排涝渠、黄塘渠、陈塘渠、友谊渠、长诏中干渠等7条黑臭河,该市治水办专门召集相关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举行协调会议,落实了整治措施,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治理任务。环保局在黄塘渠、陈塘渠等地段专门设立了地表水监测断面,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并将结果在《今日嵊州》予以公示。 

  二、健全落实“保洁制”稳长效。强化资金保障,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河道长效保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坚持“属地管理、包干负责”的原则,突出镇、村在河道保洁中的主体地位,推行河道、池塘、沿路沿河的清理保洁属地管理制度,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明确“门前三包”、落实保洁员职责等,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道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全市463个行政村全部调整了保洁员队伍,制定了保洁制度,划定了保洁员责任区域,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合同,使河道保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河道推行保洁目标管理,实行保洁员河道6小时动态保洁制度,并加强巡查督查,强化日常监管,确保河道管理真正有人抓、有人管。如开发区(浦口街道)、长乐镇、鹿山街道等乡镇(街道)探索实施市场化保洁机制,逐步建立了保洁市场化运作方法;谷来镇在该市率先探索“垃圾分类处置”,初步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三是推行联动“捆绑制”促长效。建立机关部门联系乡镇(街道)制度,该市96个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分别与22个乡镇(街道)实行挂钩联系,并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的推进与联系乡镇(街道)实行捆绑考核。在年度工作考核100分总分中设立“五水共治”专项考核5分,部门的考核结果与乡镇(街道)挂钩,促使机关部门领导和干部真正沉下去,主动到联系乡镇督促和指导工作,帮助解决治水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个部门每月需组织安排一定人员,到联系乡镇(街道)开展集中清扫、帮困扶贫、互联共建等活动,真正形成乡镇(街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党、政、群团组织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该市机关部门已组织开展义务劳动8万多人次。积极探索“下游考核上游”机制,促进相邻乡镇(街道)联合治水、协同治水和团结治水,形成治水的合力。 

  四是严格执行“巡查制”推长效。建立巡查督查、通报抄告、查处整改、跟踪复查的工作机制,运用多种督查巡查方式,确保全市“五水共治”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该市治水办督查组每月对全市范围内河道保洁进行2-4次明查暗访,发现问题督促属地单位及时落实整改。今年以来,已对暗访中发现的105个问题进行公开曝光,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由市“两办”牵头,整合资源,抽调农办、环保局、水利局和农业局等职能部门人员,组建专门的督查暗访组,对河道两岸乱搭乱建乱种、畜禽养殖整治和工业污染整治等重点工作以及一些重点项目、重点地段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做到一周一督查、半月一通报、每月一排名、每季一考核,年度进行总结评定。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河道保洁工作进行视察、检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