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九字诀”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重塑优美水乡

25.04.2016  13:53

  

  2013年之前,我区作为长三角生猪主产区,养猪产业在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让南湖农村环境面貌备受国内外各方关注。对此,我区自2013年起,化压力为动力,主动排查农村环境治理“短板”,借势“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省市中心工作,倒逼农村、农业、农民转型升级,重塑江南水乡新面貌。3年来,我区共拆除农村违章猪舍50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从2012年底的108万头减量到目前的8.5万头。2016年初,我区首次实现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优秀,出境断面平均水质时隔十余年再次达Ⅲ类水质标准。 

  一、以重拳治水为突破,还群众碧水 

  一是“”违章猪舍,整治水污染源头。2013年,将违章猪舍拆除作为农村三改一拆重要内容,举全区之力攻坚农村违章猪舍。成立生猪产业减量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出台《南湖区违章猪舍拆除实施意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采取区领导和部门联挂制度,对拆除任务较重的17个重点村,抽调区级部门人员组成驻村指导推进组,实行区级部门联挂制度,打造区、镇、部门、村多方联动的违章猪舍拆除工作大格局。2013年,该区以禁养区为主,拆违200万平方米,2014年,又拆除了290万平方米的限养区违章猪舍,实现嘉兴市下达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直接促使我区河道氨氮指标年均实现20%—40%的快速下降。 

  二是“”三河,加速河道污染治理。2014年全面开展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等“清三河”行动,通过建立“一河一档一策”,落实区、镇、村三级465名“河长”监督责任,推广使用木桩竹篱生态护岸防止水土流失、绿萍隔离网提高保洁功效等“泥点子”、“土办法”,实现了“清三河”工作“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全区共整治“三河”634条309公里,“清三河”整治销号率在当年度全市排名第一。之后,开展以打通断头浜、拓宽瓶颈段、畅通区域水系微循环等“活水”工程,作为巩固“清三河”成效重要内容。目前新丰镇金章片区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已全面完成,河道水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河水可视度已超过1米。 

  三是“”科技治水,创新治水新方式。依托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创平台优势,引入中科院15家科研机构参与我区“五水共治”,为我区量身制定了一系列高科技治水“菜单”。如,我区与中科院的高密度养殖区废弃物污染减控技术,实现了畜禽养殖废水的低成本、高强效治理;推广使用的狐尾藻净化水质工程,在降低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同时,快速恢复河道生态自净功能。同时,挖掘我区在科技治水方面的新技术、新办法,通过科技交流对接会等形式,直接对接科研项目。截止目前,我区共争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个,其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承担的“环境中高关注有机化学品的污染控制技术”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二、以科学布局为主线,塑美丽村庄   

  一是“”规划引领,建优美镇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编制《“美丽南湖”建设总体规划》,打造“5+19+107”的村庄布点格局(5个新市镇,19个城乡一体新社区,107个传统自然村落)。截止目前,5个镇均已成功创建为嘉兴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镇,新丰镇永丰村等18个村成功创建市级优美庭院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实施一村一个规划,体现出不同村庄的风貌特色。目前,新丰镇竹林村“新07省道”等18个示范点和新丰镇“竹林—金章—横港”等6条精品线完成建设,形象良好。 

  二是“”绿色走廊,建田园镇村。编制《南湖区绿道网总体规划》,结合各镇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形、水网等自然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乡村郊野型绿道。如,凤桥镇三星村将休闲农家乐融入绿道建设,既完善梅花洲段绿道的休闲服务功能,也为周边村民创收增加新途径。截止2015年底,我区新建绿道269公里,其中乡村绿道约200公里,全区生态绿道网络体系基本建成,80%以上的居民步行10分钟或自行车出行5分钟,便可到达最近的绿道,构建起了绿色镇村新环境。同时,完善农村道路标志标识,加强农村区域道路养护,有重点地实施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农村道路景观度。 

  三是“”保洁体系,建整洁镇村。自2014年4月起,实行农村“四位一体”保洁新机制,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农村集镇、公路、河道、村庄四大区域保洁,破解过去农村保洁“多龙治水”,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处垃圾中转站,每200-300户配备1名保洁员、1辆压缩式垃圾车,每户发放1个垃圾桶,安排保洁员每天到农户家中进行垃圾收集,采用“车桶对接、密闭运输”方式,实现农村垃圾密闭清运率达100%。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工作巡查制度,招募61名农村巡查员对农村保洁成效进行督查,运用通信公司铁塔高清摄像头常态化监控重点区域,确保保洁效果到位。截止目前,新丰镇、余新镇、凤桥镇均成功创建浙江省卫生城镇。 

  三、以富裕美好为根本,提文明乡风 

  一是“”增收,授民以渔助农民转型。以生猪养殖户为重点,对全区农户进行就业、社保、培训情况的全面调查摸底和分析,根据其实际意愿和需求,实施菜单式培训,分产业、分阶段提供农业技能,就业技能、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至今,共举办转产转业培训班170期,培训人员8000多人次。鼓励“农二代”回归创业,针对“农二代”学历高、思路活的特点,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拓展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探索培育优质“网农”。借助网站广告、微信推送等方式提升产品的网络知名度,并逐步拓展市外市场。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2元,较2014年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2014年的1:1.8缩小为1:1.6,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阵地,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农村文化礼堂为核心,完善镇、村公共文化阵地,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文化圈。截至2015年底,我区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6家,占实际运作行政村总数的80.6%,并同步建成网上文化礼堂。广泛开展“三团一微”、“特色巡礼”、“家德家风”和“三礼一歌”等“四进”文化礼堂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内容融入到文艺作品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凝聚共识。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培育出农村星级文艺团队30余支,开展各类文体活动556场、各类宣讲活动421场,惠及农村群众超20万人。2015年,该区荣获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 

  三是“”风尚,弘扬“红船”旁新乡风。将文明村镇培育和农村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农村文明风尚的重要抓手。培育各级文明镇5个、文明村37个,其中凤桥镇为全国文明镇,大桥镇中华村为全国先进村。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每个村均设有志愿服务站点。截至目前,注册登记的农村志愿者近五千人,拥有大学生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群众团体志愿者等“三农”志愿服务队伍45支。以凤桥镇永红村为试点,建立了7个党员先锋站,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让村民得实惠的做法得到广泛认可。该村被选作2015年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现场交流会”现场考察点,并得到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宣部多位领导批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