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变众唱 突击变长效 泰顺创新河道保洁模式打造山区“治水经”

22.12.2014  15:34

  今年以来,借助“五水共治”声势氛围,该县坚持河道先行,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并通过“村规民约”、溪流养鱼等载体,大力提升村民自律自觉的意识。截至11月底,全县295个行政村中,有溪流流经的235个,投放观赏鱼的行政村达183个。全县三大流域5个市控监测断面均达Ⅱ类水质以上,在全省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成为温州唯一获得优秀等级县(市、区),221条河道水质均满足“可游泳河段”要求。 

  一、逆向思维,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一是打造水乡文化促引导。基于部分村庄存在“清三河”创 

  建只是“一阵风”思想,该县把发挥村民主观自觉性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去研究,充分挖掘、整理深厚的地域水文化,着力打造一批个性魅力突出的滨水广场、主题公园、亲水观光平台等滨水开放空间,让村民成为“五水共治”的一份子。如下桥村融合廊桥文化,强化河道整治,今年新建1.8公里沿溪游步道,站在北涧桥下的溪水边,成群结队的各色鱼群在脚下游弋,与红桥绿水相映成趣,每年社会人士在这里放生1000公斤以上的成鱼和500多公斤的半成鱼。竹里村融合畲文化、竹文化,保持溪流一如既往的清澈,打造“小桥流水人家”典范。村尾村有效整合古道、古廊桥、古民居、古树、古民俗等资源,以治水打造了“五古”文化金名片。 

  二是推广典型经验促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少出钱甚至不出钱保持河道整洁模式,组织广大村干部到先进村实地学习。目前,183个放养观赏鱼的行政村中,禁渔公告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块,立在溪边,提醒村民们注意自觉遵守、相互监督,而且村民看到有偷鱼行为的,都会主动举报。如彭溪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规民约形式,明确向溪流弃渣弃土的罚款1万至5万,毒鱼、电鱼者罚款5千元并没收渔具等。在河道沿岸安装12个监控设备,全天候、多方位对河道保洁和捕鱼等情况实施监控,方便事后证据收集,起到震慑作用。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促引导。落实年度专项资金2600万,计划建成17个美丽乡村,其中2个精品示范村给予补助500万元。将河道保洁及长效维护情况列为美丽乡村创建评分标准之一,实地进行查看,择优选择,并与一事一议、“清洁乡村”等项目资金挂钩,今年共有38个村申报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一步调动村民保持河道整洁的积极性。以宣传在外企业家反哺家乡治水为重点,积极开展捐资活动,如仕阳镇龟湖村通过在外企业家和村民共同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人工湖等亲水平台和全国单孔跨度最长的廊桥,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 

  二、标本兼治,河道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抓源头管控。严把“垃圾河”两岸企业准入环保审核关,以源头控污助推“垃圾河”整治。近年来,累计100余个投资总额达50多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因环评问题而被拒之门外。加大“垃圾河”两岸企业的排查、监管和整治力度,强制拆除、关停、迁移一批岸上、溪摊上的养殖场、非法小作坊和高污染企业。至11月底,关停并转石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20多家。 

  二是抓设施建设。坚持“穷财政也要富生态”的做法,明确安排年度治水资金1.5亿元以上,占财政收入的21.2%。全面开工总投资达4200万的5个中心镇污水管网提升工程,预计年底完成投资达6900万元的筱村镇污水处理厂。对年度92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理顺程序,简化审批,明确时间节点,并对因政策处理原因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无法完成的村,停止安排下一年度一切建设项目资金和集体木材砍伐指标等。 

  三是抓集中整治。在6月3日至6月10日整治周期间,共整治16条垃圾河75.7公里,清理垃圾146吨,拆除违章面积1720平方米,清淤1.19万方,已全面消除垃圾河。把保护好珊溪水源作为“五水共治”首要任务来抓,在2013年拆除畜禽栏舍面积12.5万平方米基础上,建立库区属地联合执法办公室,健全明查暗访与社会举报、常态巡查与定期督查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库区畜禽养殖整治成果,4个支流考核断面水质监测均达Ι类标准。 

  三、立足实际,长效维护机制不断健全 

  一是加强河道监管。出台项目挂钩制,将河道保洁成效同属地项目安排挂钩,切实提高属地政府开展河道治理、保洁积极性,2014年开始,县本级整合河道整治资金2500万元,并安排200万元作为河道保洁专项经费,全面建立河道保洁、堤防养护、生态维护、水域保护、封岸育水五位一体的河道管理机制。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制度,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将检查结果与垃圾处理经费、河道保洁经费挂钩,并纳入年度考核。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成立“河长制”办公室,与“治水办”合署办公,明确河道长效保洁“三级”责任,共设25位县级河长、176位乡级河长,实行“一对一”管理,河长对联系挂钩河道治理负总责,并将治理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成立乡镇河道保洁队16支,村河道保洁员达100多名,采取“日理周清”的形式,着力维护农村河道的保洁工作。 

  三是完善垃圾处理。将每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经费纳入县财政补助范围,在每年统筹2400万元垃圾收集处理经费基础上,2014年投资720万,在10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利用已建太阳能设施处理设施,打造山区垃圾收集分类处理典型。建立健全“一把扫帚”、“管扫分离”的长效运行机制,实行主次干道16小时以上保洁、一般街道(道路)12小时以上保洁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制度,“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模式全面实现;建立层层考核机制,做到日常有巡查、月月有考核、年终算总账,常态监管机制基本形成。 

  四是营造保洁氛围。在29个重点村(居)、11家重点企业和3处农民工集中居住区设立“五水共治”法律援助便民点,开展“五水共治·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制课13场,组织120余名司法助理员、乡镇水利员分三批次现场观摩庭审,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增强一线人员法制观念。招募社会志愿者130余人,开展  “一条暴走的小鱼”公益活动、“小鱼治水,保护母亲河”  等系列活动,合力投放鱼苗7.5万余枚。在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开辟专栏,今年以来,已制作40多期典型案例,或对河道“脏乱差”现象进行曝光,或对长效保洁典型进行宣传,较好营造了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