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区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模式“红利”凸显

14.12.2015  19:03

自“五水共治”以来,该区紧紧围绕“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治水目标,积极探索流域治理新路径,创新开展全流域生态化的流域治理模式,依托庙源溪、石梁溪流域周边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投资2.77亿元将“两溪”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健身为一体生态绿带和城市后花园。目前,庙源溪、石梁溪流域治水逐渐“红利”凸显,实现了黑臭河、垃圾河向“风景河”蜕变,“两溪”综合治理的附加效益不断体现,农民实现转产转业3万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45元,累计增收逾3.1亿元,“两溪”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市区水平11.5%。

一、河道大变样,实现“黑臭河”变“风景河”。 一是堰坝景观化。该区在整治过程中,注重堰坝等节点工程改造,对堰坝两岸进行游步道、水上回廊、草皮等景观美化,提升河岸“两翼”生态景观,努力形成一堰一景。如在鲶鱼湾改造中建成百米曲折栈道,两边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水上回廊景观;在云头堰工程中采用桐庐石整修堰面,形成多级错落叠水;在麻蓬堰工程中采用卵石面层,堰顶设置汀步,下游面形成梯田跌水景观;在蒋家堰工程中考虑到堰坝周边为居民小区和产业开发区,采用多级台阶跌水型式,形成戏水、休闲场所。通过改造,使堰坝景观与周边田园景观实现有机融合,差异互补,人文生态环境大大优化。二是护岸原生态化。在护岸改造过程中,该区针对大部分河段为土堤,冲刷严重,尽量不截弯取直,保持河道原生生态。在保持原有水利设施的前提下,通过退堤形成生态缓坡断面,护岸基础加固,迎水坡设置护脚,坡面配置植物等措施进行生态化改造及湿地恢复,达到保护和修复原来生态系统目的。目前护岸面貌焕然一新,两岸形成多条骑行绿道、原生态绿带。三是河道特色化。在“两溪”改造过程中,充分融合沿线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堤坝建设中通过设置人物雕像,武术造型文化墙、文化长廊和纪念碑等形式,彰显流域历史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做到水利建设与生态、人文景观相互融合。以石梁溪为例,河段改造中充分融合了麻蓬“十三太保”传统拳术、“石梁帮”、“白云庵”等元素,在节点工程中讲武术造型的文化符号嵌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特色。

二、生态大提升,实现“脏乱差”成“齐净好”。 一是水质生态提升。通过生猪禁养、河道清淤、禁止采砂等举措,将水质污染源头消灭。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按照“确保施工污水不直排”要求,对所有水工工程,一律修筑围堰,基础土石方全部采用分层开挖措施,并通过设置二级以上浑水净化池等措施,确保所有施工浑水清澈后方可排入河道。通过改造,两溪水质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据9月底监测显示,乡镇交界断面水质合格率达92.2%,比去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庙源溪交界断面水质合格率从去年底的20.3%上升到84.7%,石梁溪水质合格率从59.3%上升到92.4%,达到国家3类地表水水质。二是两翼生态绿化。在改造过程中,注重河道两翼绿化。多采用本土化植被进行生态修复、绿化,使两岸绿化生态和谐,并采用灌木等植被形成高低落差有置的生态绿化带。目前,“两溪”河道两翼建成绿道网系统36公里,同时,规划再建10公里苦狮线绿道网,将庙源溪、石梁溪贯通起来,与西区、鹿鸣公园绿道网形成大循环。实现与西区、主城区的无缝对接,相互融合。三是湿地生态修复。在“两溪”改造过程中,注重强化湿地生态修复,恢复调蓄洪水能力。在滩地面积大、原始植物丰富的河段,通过生态湿地修复、退堤、植物补种、便民设施的建设,形成集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驿站。如庙源溪鲶鱼弯段原为荒废低洼地,通过采用生态湿地修复、便民设施修建等措施,在恢复其原有蓄洪能力基础上,同时具备休闲、健身的功能。

三、产业大发展,实现“猪棚”换“产业棚”。 一是推动休闲旅游发展。充分利用“两溪”独特的生态和文化等资源优势,借治水东风打响生态休闲和亲水旅游品牌,截止目前,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6.53%。其中,七里乡结合“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行动,改善村居环境,打造出以乡村休闲游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不断引导传统农家乐向养生养老、度假休闲的新型业态发展,做大、做强农家休闲旅游、养生产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乡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桃源七里景区2014年底实现营业收入3200万元,主景区农户实现人均收入26000多元,较2005年增长17倍。二是推动农民转业增收。以两溪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三换一改”,在“猪棚换大棚、换菇棚、换来料加工棚”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猪棚换画棚”、“猪棚换陶吧”等,引导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精品民宿,受益群众达到8.5万人。今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达21.4%,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同时,规划形成生态采摘、柑橘博览园等区域,利用两溪流域腹地广阔优势,谋划建设了姜家山乡柑桔等大宗果蔬出口加工园区、石梁镇来料加工园,并培育来料加工企业40家。 三是推动基建设施提升。通过“两溪”全流域整治,流域周边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改善,污水截污纳管率达80%,目前完成51个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在实施建设的村为62个,建设管网30.5公里。同时,“两溪”建设也大大增强了防洪、排涝功能。据统计,“两溪”共建成堰坝33座,其中,庙源溪新建加固护岸13.77千米,石梁溪新建加固护岸15.4千米。项目建成后使集镇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进一步完善了“两溪”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保障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