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脱贫攻坚

16.03.2016  19:13

  “脱贫攻坚”,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的词汇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不少代表都表达了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决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人掉队”;山西省省长李小鹏说,“再难也要保民生”;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2020年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四川省省长尹力说,“摘不了‘穷帽’,就摘‘官帽’”……

  如何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且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落实扶贫政策关键在“精准”两字  

  “现在中央政策力度很大、含金量很高,只要精准落实到位,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大大增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说,精准扶贫最关键的是将措施精准落实到贫困人口头上,做到对象识别精准、政策措施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干部选派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这些方面,贵州省正摸索经验,如毕节市等地推行“贫困户点菜、政府上菜”的扶贫模式,结合地方发展特点,为贫困户订制一系列扶贫“套餐”,贫困户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向政府申领“套餐”。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陈豪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要特别注重对贫困人口数据的动态掌握,时刻做到心中有数。他提出,要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精准脱贫信息平台,脱贫的及时退出、返贫的及时纳入,为扶贫工作精准发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信息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则指出,精准扶贫也要“统筹城乡”。贫困并不是偏远农村的专属,城市也有贫困人口,必须把城市扶贫与农村扶贫摆在同等位置,同步实施,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也不掉队。侯晓春认为,推进城市扶贫,要加快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满足城市贫困居民住上好房子的迫切愿望;加强就业促进工作,让城市低收入群体稳定增加收入;综合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脱贫得到多重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指出,扶贫工作要做到精准,就必须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他指出,当前我国扶贫面临“贫困的程度深、长期贫困所占比重大、特殊类型贫困多”三大难点。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把群众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认为,解决脱贫精度低问题,大数据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她建议通过研究扶贫数据建立模型,提高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透明、高效、精准和全面。

   靠生态扶贫走出“绿富美”新路子  

  贫困地区在经济欠发达的同时,大多具有山川秀美的优势。很多代表委员建议,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为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认为,欠发达地区应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扶贫应成为精准扶贫重要部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新思路,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良性循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新模式和新方向,这种做法是可喜的。李蓝建议,以精准扶贫思路为指导,在全国精心布点选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育一批“生态扶贫”试点区和示范区,将经验向全社会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提出,江西要走“绿富美”发展之路,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怎样实现“绿富美”?鹿心社说,江西正围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系统研究具体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包括科学布局“十三五”绿色发展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编制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积极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工业、“生态+”现代农业、“生态+”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原州长王玉虎建议,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要持续给力。他指出,三江源等生态功能区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要巩固成果、持续改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建立持久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公益岗位、水资源、湿地等纳入补偿范围,激发生态保护的动力,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好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

   打好“组合拳”和“创新牌”  

  导致贫困的因素有很多,脱贫攻坚也不能只在一个方面发力。代表委员们建议,要打好“组合拳”,彻底扫清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各种障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建议,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减少贫困地区配套压力。“只有基础设施跟上去了,脱贫的步伐才能加快。”明经华说,五云镇如今产业发展势头不错,但由于地处偏远、道路损毁严重,交通极为不便,这制约了产业发展。

  我国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近3000万,重大疾病已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计委主任李利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健康扶贫指导意见,加大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比例,同时建立贫困群众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购买,进一步提高抗大病风险能力。

  教育扶贫同样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认为,应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议大力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减轻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负担;普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支持贫困地区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同时,应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突出就业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避免将高中阶段教育完全办成升学教育。

  如今,互联网扶贫也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要多一些创新思维,少一些墨守成规,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认为,互联网打通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信息鸿沟”,为贫困地区创业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卫计委主任张健认为,远程视频会诊省时省钱,在医疗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大有用武之地。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则建议,国家应更大力度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扶贫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