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鲵抢救保护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24.11.2020  18:58

  11月21日,义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局在浙江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2017-2020年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义乌小抢救保护行动项目验收会。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金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浦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局等单位专家和领导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义乌小鲵抢救保护行动项目情况汇报,查看了小鲵救护相关资料,经研究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通过义乌小鲵野外资源调查、栖息地评估、保护遗传学研究,摸清了义乌小鲵的野外种群数量,阐明了致濒机制;通过开展原生地及迁地保护,加强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保护义乌小鲵野外种群数量;通过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实现人工繁育,野外放归,扩大野外种群,达到了保护义乌小鲵的目的。经过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义乌小鲵首次于1985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蔡春抹在义乌市大陈镇发现,并根据发现地将其命名为“义乌小鲵”,为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之一。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义乌小鲵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使得该物种目前已经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4)评估为“易危”等级,开展“义乌小鲵”保护性研究已刻不容缓。为做好该项工作,义乌市于2017年启动义乌小鲵抢救保护行动,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开展义乌小鲵野外资源调查、栖息地保护、人工复壮等举措达到义乌小鲵救护目的。

  目前,通过该项目实施,先后在大陈镇、赤岸镇、城西街道及上溪镇内发现义乌小鲵栖息地7处,共发现义乌小鲵成体2尾,幼体1575尾,卵袋149对;清理产卵场6处,设立生境保护标牌2处,架设上岸通道7处,提高了义乌小鲵成活率;通过对义乌小鲵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义乌小鲵致濒原因为遗传多样性水平贫乏,并通过室内人工配种、胚胎孵化、稚鲵培育、成鲵培育,成功繁育幼体1000余尾,原生境放归500尾;拍摄了义乌小鲵专题宣传片,制作了宣传手册1000份,并在义乌市林场设立了义乌小鲵宣教室,通过宣传,大大提高了民众保护意识。

(义乌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