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版深度报道临安山核桃产业调查(上)

20.04.2017  10:51

浙江日报》2017年4月19日10版报道:

这棵“摇钱树”怎么了? —临安山核桃产业调查(上)

直升机在山核桃林上空作业。 金凯华 孙梦蕾 摄

   编者按: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下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紧迫命题。而在临安,山核桃产业正在经历着这样一场因过度经营引发的产业之痛,核桃树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成片枯死。是谁动摇了这棵“摇钱树”的根基?且看本报记者深入山乡发回的一组临安山核桃产业现状调查。相信通过对临安山核桃发展面临的困惑、纠结的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帮助浙江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突破。

 

  种了大半辈子山核桃,临安农户帅小广怎么也没想到,“勤快”反倒成了毛病。

  去年冬天,帅小广的山核桃林一下子又枯死了几十棵,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得了一种叫根腐病的病症。其实,不单是帅小广家,临安许多农户都正被这种山核桃树病害所困扰。它就像是山核桃树的“非典”,仅去年,岛石镇已有一两成山核桃树因此枯死,至今当地依然没有找到一个能根治这种病害的良方。

  更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农户常年在外务工、平时不怎么施肥除草的山核桃林却很少发病,有的甚至“毫发无伤”。

  初春时节,往年这时,帅小广一早便上山给山核桃林打除草剂、施化肥了。可现在,他有些不知所措:去施化肥,怕太“勤快”了,树反倒越死越多;不施化肥,又担心影响收成。

山林病害突暴发

  临安昌岛山核桃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吴向阳算是最早发现根腐病的林农之一。4年前,他的林地里,一棵有着几十年树龄的大树突然“暴毙”。短短一个星期,整棵树的叶子都红了。

  最初,吴向阳并没有在意,“只当是这棵树有了什么虫害”。

  不曾想,转过年来,类似的情况开始在整个林地里蔓延开来。东几棵、西几棵,频频有山核桃树死亡。

  这下,吴向阳慌了神。他四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不止自己一家有这种情况。村里、镇上,甚至全县各地都有山核桃树突然枯死。有的是才种下没几年的新树,有的则是盛产期的老树。

  吴向阳他们把枯死的树挖起来,查看原因。一锄头下去,吴向阳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原本随处可见的、棉絮似的毛细根都不见了。即便是有个别毛细根,也不像原来那么有韧性,一捏就断。

  大伙这才知道,这些枯树的树根原来一早就腐烂了,于是把这种病害称为“根腐病”。病症清楚了,可对于病根,村民们依然找不到头绪。

  根腐病却像着了魔一样,在岛石镇、甚至整个临安的山核桃林中肆虐,树成片地枯死。更让人心忧的是,发过病的林地,即便挖掉病树,重新栽种上山核桃树树苗,也一样无法存活。

  这时,临安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农技人员丁立忠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平时施肥勤、用除草剂多的林地,越是发病多;而那些农户在外打工、平时无人照看的山核桃林却很少发病。

  丁立忠猜测:问题会不会就在化肥和除草剂上。于是,他对发病的山核桃林进行土壤取样,拿回实验室测土。“不出意料,土壤呈酸性,含有大量对山核桃树根系破坏严重的铝离子。”他分析道,这与农民连年使用化肥、除草剂有很大关系。

过度经营埋病根

  面对丁立忠的判断,不少林农起初并不买账,质疑声不少。“这病怎么能算在化肥头上?”“用化肥还有错?”“不用化肥,哪里来的高产?

  “大家习惯了用化肥来催生高产、用农药除草,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大户方玉平却相信丁立忠的话,要把这个祖宗留下来的产业做下去,就得改变这种观念。

  “其实过去山核桃树都是野生的,产量多少就是靠天。”方玉平回忆道,大概十来年前,当地开始有村民用化肥来增产。这化肥一施下去,效果真是明显。头两年,增产特别明显,有的树产量从最初的四五十斤一下增加到了七八十斤。

  于是,林农们纷纷跟风,用的肥也越来越多;再后来,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林农们又把传统的人工除草改为喷除草剂。“就那么往地上一喷,杂草全死光了。”方玉平说,看起来,省时又省钱,其实对土壤破坏很大。

  山核桃树就像是摇钱树,林农们使劲地摇,想摇下更多钱来。过去,山核桃林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一年产量高,一年产量低。用了化肥以后,山核桃树连年高产,大小年的差别越来越小。农民收入节节攀升,但林地却没了休养的间隙。

  在粗放式的过度经营下,林地土壤退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丁立忠对临安多地山核桃林土壤的取样测土,结果显示:因常年使用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临安不少山核桃林的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出现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生态失衡等种种问题。

  枯死的山核桃树越来越多,村民们这才渐渐相信,“大概真是土地出了问题”。岛石镇岛石村农民方明华就是在吃足了苦头之后才相信,“丁立忠的话大概是八九不离十了”。

  方明华有两片山核桃林,一片地处陡坡,因上山作业不易,他一直都是面撒化肥,除草也全靠除草剂;而另一片山核桃林在山脚下,地面平整,方便作业,于是他从来不用除草剂,用肥也格外讲究,控制化肥用量,有时候还施些农家肥。

  这两年,山上那片山核桃林陆陆续续患上根腐病枯死了近三成,而山下的那片山林“好好的,啥事也没有”。

  和每一位临安林农一样,方明华如今很着急:到底该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片片都枯死吧?

治病救树难在哪

  病根找到了,可治病却并不容易。“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壤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丁立忠说,即便是林农们积极配合,往少了说,就得好几年。

  可事实上,临安山核桃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经营分散、规模小,也妨碍了治根腐病。

  “改善土壤,测土配方是第一步,可要做好这一点任务很艰巨。”丁立忠说,过去他们虽然也做了很多测土配方的工作,但大多都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测土。

  可在山核桃林里,几乎每一户林农的经营方式都各不相同,土壤中各种元素的成分也不同。只有对每一块不同的林地都细致地测土,清晰掌握每一亩土壤的成分结构,才能开出有针对性的“良方”。

  “单单这一项,难度就着实不小。”丁立忠说,这需要相关部门成立专门项目,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培育一大批能够打通治病“最后一公里”的农技人员。

  更让丁立忠心急的是:虽说许多农民已经知道了病因,可真要他们不用除草剂,减少使用化肥,不少人还是不愿意。

  说到底,不少农民还是盯着眼前的那点利益。丁立忠举例道:不用除草剂就意味着要雇人手工除草,而现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雇工人工除草一天就要300元;少用化肥,就很可能减产,若是再赶上小年就几乎没什么赚头。

  “所以,许多农户知道归知道,可真到了实际生产中,还是难以完全按照农技专家的指导来操作。”丁立忠有些无奈。(本报记者 翁杰 通讯员 韩江 郭靖)

 

记者手记 绿色发展,其实并不遥远

  这是一堂残酷的教育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看着山核桃树一片片地枯死,林农们心里又急又悔!急的是,面对病害他们不知所措;悔的是,过去对土壤的过度经营。更让他们心焦的是,这些树病死的土壤上,即便重新种下山核桃树树苗也难以存活。

  “怎么当时就没替这土地想想呢?”有林农这样懊悔地对记者说。

  直到这时,林农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镇里的农技人员口中常说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其实跟他们并不遥远。

  近些年,各地农业部门都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引导农民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然而,由于农民认识局限性,担心化肥、农药少用了影响产量,所以减肥减药的步子仍不够快。

  在许多农民看来,用大肥大药是高产的前提。只要能高产、能赚钱,多用些农药、化肥又何妨?于是,一边农技专家一家一户地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一边不少农民却照旧大肥大药。

  可以说,临安山核桃产业爆发出来的危机,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长期依赖大肥大药的粗放经营模式早已埋下了病根。并且,这不单是山核桃这一个产业的事,而是农业产业的通病。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害,农民们有些不知所措。但同时,严峻的形势也迫使他们开始反思:土壤破坏了,什么钱都赚不到了。

  “过去用的除草剂的确对土地伤害太大,以后绝不用了。”“看来,这化肥、农药还真是不能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得节制。”……在采访中,记者从不少林农口中听到了类似的话。

  这次临安山核桃的教训虽然惨痛,但对于山核桃产业而言,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或许是一次重要的契机。走出这次病害的影响,需要时间,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对于绿色生态农业认识的提高。(本报记者 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