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 见真章】宁波:坚持“三结合” 助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

20.08.2018  09:32

宁波:坚持“三结合”  助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

【本站8月20日讯】近年来,宁波市紧紧抓住全省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这一时机,改革创新,破难攻坚,有效解决了管理资金缺乏、管护力量不强、管护水平不高等问题,600余项水利工程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水利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涌现出姚江大闸、保丰泵站、溪下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样板工程,全部6座大型水库及2座中型水库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实现有钱办事

紧抓政策保障和产权改革两大方面,夯实各项保障基础,努力践行水利工程标准化、可持续管理之路。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提高“输血”能力。各地认真梳理列入标准化管理的五年实施工程名录,并由当地政府印发了2016~2020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五年实施方案,明确工程创建任务和资金保障。余姚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办法》,明确资金补助额度和各级承担比例;其他区县(市)也均由当地政府或水利、财政部门联合发文出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文件。二是深化产权改革,提高“造血”能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界定了各类投资主体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明确了产权所有者即为管护主体,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全覆盖。象山县以高塘、鹤浦为试点开展山塘确权登记,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山塘管理体制。产权所有者可通过山塘产权抵押、流转和交易带来的盘活资金中落实管护经费,实现工程自养。

坚持“强内力”与“借外力”相结合,实现有人管事

坚持改革思路、创新办法,着力从人员、技术、市场等多方面进行破题,提升水利工程专业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一是提高标准,优选管理人员。通过提高从业门槛和报酬标准,积极引进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的人员加入水利工程管理队伍,逐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二是加强培训,深挖内部潜力。市级分类召开水库、山塘、水闸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现场会和验收办法培训会,将标准化管理理念和要求传递到基层单位。针对闸门操作、泵站运行等关键技术岗位组织开展全市性职业技能鉴定培训,800余名从业人员实现了持证上岗。三是科技武装,提升工作效率。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打造集自动化程度高、保障性强的水利工程管理感知体系。将移动终端、3S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日常巡查,实现一线人员无纸化、“傻瓜式”操作,同时积极推行“远程集中控制、闸点少人值守”的管理新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四是借力市场,找好工程管家。针对水利工程管护力量不足的难题,积极向市场要出路,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承担工程日常运行管理及维护服务。市级制定出台《宁波市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资质评定办法》,实行对运维单位的规范化管理,目前已有51家单位获得相关资质,部分单位已经开展运维业务。

坚持“强管理”与“重创新”相结合,实现高效理事

提升管理,深挖潜力,创新亮点,确保标准化管理落地,努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一是压实责任,严抓质量进度。制定出台标准化管理工作考核细则,实行标准化管理工作与“五水共治”考核、“大禹杯”评选、水利资金拨付“三挂钩”,以考核为主抓手力促各地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二是典型引领,实施以点促面。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县慈溪市的示范引领作用,遴选余姚梁弄、奉化江口和宁海力洋等8个乡镇作为全市标准化创建示范乡镇,并开展市级典型工程评比,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工程、总结一批先进做法、破解一批共性难题。三是监督指导,力促依标管理。组织开展创标工程“回头看”、长效管理落地“末位帮扶”、运行管理平台使用检查、抽查复核和督促检查等专项行动,并专题通报、挂牌督办,以督导为主渠道把创标工作向纵深推进。四是优化整合,实施专业统管。推进管理机构优化整合,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管理职能更明确,队伍更精干,服务更专业。奉化区撤并原来三家单位,新组建区农村水利与河道管理处,实施全区农村饮用水、农村小水电、骨干河道建成区和重要排涝挡潮碶闸等一体化管理。五是探索创新,实践管护模式。镇海区推行“以大带小”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小型水库与中型水库同质化管理。慈溪市将东部片区2个乡镇所辖4座小型水库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委托市水利局统管,管理水平大大提升。东钱湖、北仑等以乡镇为单位择优选择有相关资质单位开展专业化集约式管理,并探索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管养分离”升级版,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