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活化石

25.05.2018  16:05

  据原新昌调腔剧团编剧肇明考证,“调腔”是元朝统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而“调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中:

  甲戌(1634 年)十月,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即昆曲),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米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盖四明姚益诚先生精音律,与楚生辈讲究关节,妙入情理,如《江天暮雪》《霄光剑》《画中人》等戏,虽昆山老教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也。

  据明成化年间《新昌县志·风俗》条载:“土人为乐户,有隶籍教坊凡十余家”“正月望前,市人俱出钱做灯……又做戏文通宵达旦,至十六七才止”“有客多动鼓吹,作杂剧,颇为纷华”。

  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六百余年前,调腔艺术已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当时的调腔风格柔婉细腻,张岱在《陶庵梦忆·朱楚生》一文中称其“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

  调腔属曲牌体音乐,曲词为有规定词格的长短句,用的是五声音阶。现在保留下来的调腔曲牌有360多支、套曲32套,其中有“南套”“北套”“南北合套”。调腔的演唱风格也非常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是“干唱”“帮腔”和“叠板”。它那“不托丝竹,以板助节;锣鼓帮扶,后场(乐队)帮接”的老南戏“干唱”形式,在其他戏曲曲种当中是非常少见的。演员可以全凭一副肉嗓子,不用弦乐帮忙,把戏给唱下来。

  调腔剧目丰富,包括了目连戏、元杂剧、老南戏、明清传奇、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剧目贯穿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被誉于“中国戏曲活化石”。

  更奇特的是,早年间的调腔是没有曲谱的,近六百年的传承仅仅凭借老艺人创造的一套标注在剧本上的形似蚯蚓的简单符号——“蚓号”。


新昌调腔:古树绽新花
  编者按: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厅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收录112位校友及亲属“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仪式10月31日在云南师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