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古树绽新花

25.05.2018  16:05

  编者按: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加强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根植于新昌的一株戏曲古梅,新昌调腔在剧本创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从而让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让老百姓记住了乡音、留住了乡愁,其经验和做法对传统戏曲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编廉政调腔《甄清官》近日在新昌县文化中心上演。照例,又是满座。古老的调腔一出,瞬间将一千多位观众带回到了近600年前的风雨孟津渡。

  调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新昌又与李白诗中仙人翩翩起舞歌唱的天姥山颇有渊源。难怪有词赞云:一个甲子见精神,花开花落都是春,好将千古风流意,付与人间仙姥声。

  一种颇为稀见的曲种,是如何在新昌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延绵流传600多年的?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前去探寻一番。

  大戏登场

  古梅逢春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5月的晚上,新昌县新林乡太平头村的百姓们却仿佛在过节。连续两天,他们在文化礼堂里津津有味地观看新昌调腔《甄清官》。

  头顶的几个大吊扇卖力地扇着风,几个柜式空调不停地吹出冷气,依然无法将这里热烈的气氛给降下来。看戏的、听戏的都出了一身汗。这是2018年夏天的第一波热浪,这一天新昌的最高温度位列全国最高温十大城市之列,而比天气更强烈的显然是观众的热情。

  “《甄清官》演了一天不过瘾,村里希望再演一场,我们就留下来了。”对于加演,新昌调腔剧团的这批年轻演员早已习以为常。

  《甄清官》是一出新编廉政大戏,说的是明代新昌彩烟岩泉村(今属镜岭镇)人甄完的故事。他曾任河南布政使,在治理黄河水患过程中察灾情、惩贪官、抚难民,被黎民百姓奉为“甄青天”,但因其耿直中正而得罪朝中奸佞,被陷害入狱,后在御史于谦等忠良帮助下终于平冤昭雪,明景帝御赐“清官第一”金匾,予以嘉奖。

  台上演员演得卖力,肉嗓子一亮就是那个通透,坐在最角落的观众都能清清楚楚听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一到节骨眼上,几句高腔就能引爆整个文化礼堂,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演到甄完得罪朝中奸佞,含冤入狱,不少人眼睛里泪水打着转地往下流。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要是以民为先、廉洁自律的好官,大家都是支持的。” 执导过调腔剧目《程婴救孤》《挑水伯》的导演陈伟龙说。

  新昌调腔在太平头村的火爆不是个例。在多年努力下,新昌调腔现在已经根植于老百姓的心中了。剧团近几年在台州、宁波、绍兴、成都、上海、杭州的演出反响都非常好。2015年“十一”期间,调腔剧团首次尝试商业演出,5场大戏平均上座率接近80%;2016年,绍兴市演出场次最多的专业剧团就是调腔剧团。

  2017年春节期间,在新昌欧潭村连演五天五夜10场大戏另加5出折子戏的经历,更让新昌调腔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莺兴奋不已:“这说明调腔的群众基础很深厚,也增强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据统计,2017年,新昌调腔剧团年演出量为105场。“别看我们剧团小,主要在新昌本地演出,但万人空巷看调腔的场面可不稀奇。”王莺说。

  说话间,王莺的手机响起了提示音,她收到了一条短信:“荡气回肠,热泪盈眶,大戏唱毕,掌声如雷。彩烟清官,世代流芳”。她笑着说,每次有大戏上演,她的手机总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好评。

  挖掘抢救薪火相传

  虽然不如昆曲、京剧、越剧那么有名,调腔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声腔之一,至今仍保留唐宋遗风,被认为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唯一遗音。

  新昌调腔剧目丰富,包括了目连戏、元杂剧、老南戏、明清传奇、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剧目贯穿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被誉于“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新昌调腔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以调腔为声腔的绍兴目连戏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新昌调腔剧团承担起了两项国遗的保护传承重任。

  如今,新昌调腔每次演出都好评如潮,但谁能想到,60年前,新昌调腔差一点就消失了。老编剧石永彬回忆了新昌调腔曾经的命运多舛。

  上世纪50年代,即使在新昌,会唱新昌调腔的演员也越来越少,更无固定的剧团。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1953年,当时在华东戏改处工作的袁雪芬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处副处长伊兵一道去新昌调研,观看了临时拼凑来的调腔老艺人的演出,觉得调腔有价值,必须立即抢救。这才成立了新昌调腔剧团。

  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局(现浙江省文化厅)调了20多名老艺人到杭州,内部演出35天,边演出边录音边整理,抢救了一批调腔剧目和曲牌资料。

  “后来,我们在新昌档案馆里发现了一大批调腔资料手抄本,虽然没人能说清楚这些手抄本的具体时间,但应该是当时抢救下来的资料。”王莺说。

  不过,复排这些调腔古戏并不容易,“手抄本上面都是台本。比如我们发现的《小金钱-金莲斩蛟》抄本,没有曲调,也没有唱词,只有一个故事,这就要求我们去重新编曲编词。工作量可想而知是非常大的。

  上世纪90年代,新昌调腔剧团曾经面临了另一次危机。不仅没有人愿意学调腔,演员也流失不少。

  当时,调腔剧团经费从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演职员的薪金降至原有工资的一半,演出场次也屈指可数。许多中青年演职员或被兄弟县市剧团的优厚待遇吸引走,或改业。全团70余人只留下20余人还在坚守,只能与县越剧团合并演出,一边演调腔一边兼演越剧。

  “不过我们很快发现,年轻演员演越剧不像越剧,演调腔不像调腔,左右失措,最后我们下定决心,只演调腔,不唱越剧。”黄莺回忆道。

  解决危机的第一步来自当地政府出手相救,如果当时相关部门缺乏慧眼,不抢救不保护,调腔肯定也和弋阳腔一样已经消失了。“那时新昌出台了调腔振兴计划,为了鼓励剧团演出,每场都有适当的补助。”剧团有关人士介绍说,下乡演出,大戏每场3万元,但必须3天6场打底。每年的演出奖励在150万元左右。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谈振兴。据剧团统计,在不计算演员演出补贴的情况下,每场演出仅租用舞台、往返交通、食宿等费用就需要2到3万元,每场演出至少需要收入3万到5万元才能收支平衡。重点剧目创作扶持资金成为另一种扶持形式。

  真爱方能永葆活力

  传与承,从来都是这个古老的戏曲剧团的双翼。

  今天,在舞台上演绎《甄清官》的俞臻杰和张婷芳都是90后,他们是新昌调腔剧团第7届培训班的优秀毕业生。据悉,在过去的60年间,新昌调腔剧团一共办了7届培训班。

  “今年或者明年,我们打算办第8届培训班,让新昌调腔能够一代一代顺利地传承下去。”王莺说,“这些年,我经常接到想来学习新昌调腔的电话,有本地的,还有不少是外地的。一旦办班,肯定告诉大家。

  要传承必须要创造一个浓厚的戏剧氛围。让观众首先是新昌的观众爱上调腔。

  而在当下,这种争夺观众的竞争是激烈的,也是调腔的前辈们无法想象的。20年前,从杭州到新昌要大半天,现在只要2个小时,用不了多久,高铁会把这个时间缩短到1个小时之内。距离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优势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广。即使以戏曲内部而言,越剧在江南已经一统江湖,成为了浙江大多数地区观众的首选戏曲。

  怎么使得新昌调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同时仍然保留自己的独特韵味?

  长期以来,新昌调腔剧团不断创新这一古老剧种的表现形式、剧目内容和传播方式。在表演剧目方面,不仅从“宁海平调”等传统剧种、现代小戏中移植《追报表》《贴心人》等剧目近七十出,还改编了传统剧目《玉麒麟》《三本封神榜》《闹九江》《龙凤图》等四本及现代小戏《海防来信》《两把尺子》《春华》三出,并且自创剧目《四本封神榜》《闯东关》《》等七本和小戏《接犁》《追苗》《三搬石门槛》《出车之前》等四本。据统计,1949年后,新昌调腔共移植与创编 113 本(出)剧本。

  而差不多十多年前,新昌调腔剧团就有演员常驻青年路小学传授调腔的唱段,“男生爱武戏,女生爱传情,所以,学校里对于新昌调腔的热爱,一直浓得化不开。”从2017年3月起,更是在新昌南岩小学三年级开始设调腔课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章华琴等亲自担任教学。每周一、三、四下午还组织了调腔精品社团,招收了72名学员,剧团里优秀的年轻演员参与教学。“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家乡还有这么好听的调腔。

  编写校本课程的时候,调腔剧团的老编剧们以唱段为主,附以身段表演。“对于新昌调腔进校园,应该教什么,我们考虑了很久,去教那些难的声腔,或者难的身法,孩子肯定会被吓跑,所以还是从基础的开始。”一年下来,孩子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表演《牡丹亭》《甄清官》等一些小选段了,《牡丹亭·如梦》在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获得了三等奖。

  现在,至少在新昌,调腔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曲种。这一点,新昌调腔剧团的上上下下颇为自豪。

  新昌调腔剧团一直将古曲新生作为使命。今年他们上演了马致远《汉宫秋》中的一折。可能马致远不会想到,700多年后,远在江南一隅的新昌,还有人在吟唱着他的《汉宫秋》。

  听过调腔《汉宫秋》,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有惊艳之感。他说,调腔《汉宫秋》与马致远的原文本一字不差。可惜目前只是以折子戏的形态演出,期待将来能打造全本《汉宫秋》,像上海昆剧团排演汤显祖的全本《临川四梦》那样让调腔立在舞台上,然后全国巡演、世界巡演。

  万素还建议,调腔应该结合自己的优势,挖掘排演别的剧种不具备的特色剧目,挑选具备人文含量、突出人物性格、行当齐全、能跟现代观众进行思想沟通和心灵沟通的剧目,打造一个“活化石系列”。

  王莺很高兴听到这样的建议:“尽管复排《汉宫秋》压力确实有点大,但我们还是计划在3年内,出品全本《汉宫秋》。

  “作为一个县级剧团,新昌调腔剧团对传统的继承保护和创新都非常具有启示意义。”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在看过调腔演出后由衷赞赏:“调腔虽然是一个老剧种,但是很年轻!

  今年5月,新昌调腔剧团迎来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7届培训班的学员和在世的老艺人们被全部邀请到新昌,这对于新昌调腔来说,是值得书写的纪念日,更是重现辉煌的一个开始。